APP下载

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戒毒康复青少年复吸风险及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2022-12-24魏传讯雷晓刚刘良菊

关键词:戒毒成人康复

刘 杨 魏传讯 雷晓刚 刘 悦 冯 永 张 灏 刘良菊

(1.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省眉山强制隔离戒毒所, 四川 眉山 620010;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4)

一、引言

戒毒康复青少年复吸是指完成毒瘾戒除的青少年,在重返社会初期由于不同的原因再次吸食毒品或具有成瘾性的药品,并形成依赖的行为。[1]复吸风险是指戒毒康复阶段个体存在再次发生复吸的可能性,这往往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家庭环境因素是戒毒康复青少年复吸重要的风险点,家庭环境作为戒毒康复青少年回归社会的第一站,对其复吸与社会适应存在重要的影响作用[2,3,4],家庭环境因素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控制,就会成为戒毒康复青少年复吸的潜在风险,形成“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再复吸”的循环模式,毒品的依赖行为就难以得到矫正。大量研究证实,药物成瘾者社会适应过程中的内外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由深层次的家庭问题所导致[2]。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环境可看作一个情绪单位来考察,将家庭中的个体看作相互关联的要素,注重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响,整个家庭系统稳定、和谐、健康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5]。基于此,本文尝试从鲍温(Bowen)家庭系统理论中的自我分化、情感融合、情感三角“两个变量和一个核心概念”作为切入点对戒毒康复阶段青少年复吸风险进行分析[6],梳理戒毒康复青少年复吸家庭关系影响因素与社会适应风险因素,并提出家庭合理参与戒毒康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教育策略,以期为青少年毒品成瘾的相关研究和干预实践提供有利参考。

二、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戒毒康复青少年复吸风险

1.自我分化的角度

根据鲍温的家庭系统理论,[6]自我分化可以从内心分化层面与人际关系分化层面来界定。内心分化是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而关系分化是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7,8]。卢梭曾经说过:“人会在世界上出生两次,其中“第二次出生”是指青少年阶段个体随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出现的自我分化的意愿,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在实践和经验中形成的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以及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并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适中改造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9]。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实现能够帮助其完成对自我发展问题的探索,实现自我认同和接纳。最终在时间上拥有自我发展的延续感,在空间上拥有自我发展的整合感。低自我分化意味着自主性与能力发展不足,导致个体适应不良。家庭是个体自我分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亲密度、适应性影响着戒毒康复阶段青少年的自我分化与社会再适应。亲密度低的家庭,成员间更多的表现出愤怒与冷漠;适应性低的家庭,处理家庭事务时缺乏灵活性,因循守旧。上述家庭特征会使戒毒康复阶段青少年在重返社会的第一站缺乏良好的人际互动,激发其消极内部工作模式,导致他们的社会适应受困于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更容易在社会适应中关注负面信息,在社会交往中高估他人的潜在威胁以及低估自我形象,使戒毒康复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易受到严重影响,增加其越轨行为的概率。已有研究显示,有上述经历的戒毒康复阶段青少年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由此产生的消极心境与低自尊,引发复吸行为[10]。

2.情绪融合的角度

情绪融合是指个体情绪的产生与变化过分受到家庭的影响,过度情绪融合的戒毒康复青少年缺乏理性思考与主见,导致人际问题与情绪问题产生。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过度情绪融合的青少年会将过度依恋迁移至人际关系模式中,不惜以病态的方式寻求紧密的情感联结,以维持内心的稳定,这种情感比普通情感更加强烈持久。青春期阶段成人感的出现,增强了个体的独立意识,情绪融合与独立意识的碰撞使戒毒康复期青少年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冲突,导致其中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戒毒康复期青少年本就游走于人际关系边缘,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情绪融合容易使他们在困境中误入歧途,增加复吸风险。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分析,不同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情绪融合有不同影响。专制型教养方式一方面促进情绪融合的产生,一方面压制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使戒毒康复期青少年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溺爱型教养方式使戒毒康复期青少年受制于情绪融合,规则意识薄弱,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很难改变固有的行为与认知模式,体验着严重的环境适应困难;忽视型教养方式使戒毒康复期青少年缺乏正常需求的满足,为弥补生命历程中的缺失而卷入成瘾的心理机制中。由此可见,戒毒康复期青少年过度情感融合与家庭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增加了戒毒康复青少年的复吸风险。

3.情感三角的角度

戒毒康复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功能需要通过家庭作为媒介,尤其是家庭成员的人际情感关系,吸毒给戒毒康复青少年贴上了消极的社会标签,使他们表现出与家庭和社会的疏离与不信任。已有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不被家庭接纳、家庭矛盾严重、家人的冷漠、家庭突发事故是戒毒康复青少年复吸的重要风险因素[1]。家庭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包括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基本关系,对亲子关系存在重要影响。面临压力时,夫妻双方中低自我分化者会将孩子拉进夫妻关系中形成情感三角,暂时转移夫妻关系的问题。而分化能力待发展的孩子容易因此产生情绪困扰[11]。当青少年长期受困于情感三角时,他们就会试图和家庭分离,导致情绪割离[12]。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希望远离家庭,儿童会在情绪上和家庭分离,和父母的接触变得简单和表面化。情绪割离看似是分离,其实质是一种极端的依恋,因强烈的情感纠葛导致低自我分化,高情感融合。上述情况所导致的自我意识障碍与情绪问题均是青少年戒毒康复阶段产生复吸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戒毒康复青少年家庭教育策略

1.调整家庭教育重心,提升青少年社会适应

家庭是戒毒康复阶段青少年生活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重心影响该群体的心理发展与环境适应。我国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认为,较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13]。她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家庭功利的教育观念及部分家长对心理抚养的知行分离,将引发戒毒康复阶段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所以,父母需要调整家庭教育重心,关注孩子心理成长。首先,父母应意识到戒毒康复青少年受困于一定程度心理问题,着手从源头加深对于戒毒康复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分析与理解。建议父母在面临与子女的冲突时换位思考,以倾听作为与戒毒康复青少年交流的主要方式,了解他们的自我参照体系,以有效沟通为基础激发父母与青少年双方对于现有问题的进一步反思与内省;其次,家长应结合青少年发展规律调整对于戒毒康复青少年的要求与控制。青少年阶段逆反心理普遍存在,家长应尽量避免以生硬、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从强求其成功到引导其成人;从单纯的学习督导到多方面的发展引导;从全方位的行为监控到引导其自主决策;从强制要求接受到启发主动探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要求家长通过民主的沟通与观察及时掌握并帮助戒毒康复青少年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尊重其合理需求和个性发展,确保其成长型需求满足的同时适当监督限制,以确保父母的亲和力及权威性并存。以促进戒毒康复青少年心理成长为目标,采取张弛有度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戒毒康复阶段青少年的社会适应。

2.坚守心理界限,培养青少年稳定情绪

心理界限指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认识到彼此是独立的个体,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心理界限是引发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关系中的心理界限模糊源自于自我分化不佳的父母,他们将本身的不成熟的自我和焦虑投射给孩子,使孩子被误判为问题制造者,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体验中。青少年情绪发展尚未成熟,长期经历负性情绪会导致青少年行为问题的产生。若父母本身存在的情绪问题难以在情绪表达及情绪管理方面为孩子做出表率,将加剧孩子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的概率。所以,父母应尽量做到在保持家庭成员间亲密性的同时,尊重成员独立发展的需求与意愿,并以身作则,发挥榜样力量。首先,亲子之间良好的心理界限感要求父母及时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保持合理的期望水平。鼓励亲子间开展平等的交往与互动,使青少年人格独立性与完整性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其次,清晰的心理界限感杜绝家长将自己的愿望与意志强加给孩子,觉得孩子的表现关乎自己的颜面,或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14]。清晰的心理界限感呼吁父母尊重孩子个性发展,不论孩子从事什么工作,父母都应对孩子取得的成就给予鼓励;第三,夫妻之间也需要保持清晰地心理界限感。夫妻应做到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留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而缺乏换位思考、过分自我中心、不尊重彼此的隐私将导致夫妻冲突升级,使孩子被动卷入矛盾之中,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压力。界限感给戒毒康复青少年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减少了应激事件的概率,有助于戒毒康复青少年情绪的稳定与发展。

3.净化代际传递,更新青少年成长空间

家庭代际传递的概念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之上,它是指儿童在目睹其父母的互动模式或经历与父母的亲子互动行为后会认同父母所持互动模式在人际交往中的合理性,并在他们成年关系中模仿儿时学到的人际互动内容[14,15]。鲍温认为子女习得的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与父母相差无几,而父母情绪过程的特征又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这便是家庭代际传递。代际传递有两种主要途径,第一,行为模式。在耳濡目染中,子女会一定程度上复制父母的行为模式;第二,教育观念。在熏陶教化中,子女会一定程度接纳父母的教育观念。所以,当青少年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时,家长若仅能看到问题本身,或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或青少年本身,则难以打破家庭代际传递的消极循环。为终止消极的代际影响,家长需要随时代变化对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去其糟粕地继承。很多家长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使用例如威胁、恐吓或者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往往会引发戒毒康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激发其敌对情绪;或导致戒毒康复青少年再观察学习中习得以暴制暴的问题解决方式;或进一步内化家庭中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随时代发展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弥补教育缺失,在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青少年日常行为、倾听青少年心声的同时,结合“育全人”的教育目标对戒毒康复青少年开展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通过家庭活动(例如观看电影,参观教育基地等)帮助戒毒康复青少对社会环境形成正确认识,体验道德情感,从而增强法律意识,与毒品划清界限;对戒毒康复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孩子爱护和敬畏生命,谢绝肆意做出亵渎生命的行为。家长还可借助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参与家庭教育学习,接受家庭教育指导,还可借助互联网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16],紧跟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发展与变化,优化戒毒康复青少年成长空间。

4.赋予成人感,促进青少年能力提升

成人感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因生理的迅速成熟,产生的自己由儿童变为了成人的认识,从而生成了积极追求成人化的内心体验。青少年在成人感驱使下的成人化行为与成人行为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成人化行为仅在表面上与成人行为相似。导致青少年在产生了自主、自立的愿望的同时,对自己认识能力与行为能力出现了高估的倾向。成人感是青少年的成长中的一把双刃剑[17]。受到正确引导的成人感将可以帮助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成长动机,加速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促进青少年早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但消极的任其自由发展的成人感则会因生理发育产生的原始冲动和对成人社会角色的不理解而将青少年成长引向误区。因此家长需注重对于戒毒康复阶段青少年成人感的引导。首先,家长应认识到戒毒康复青少年的成人感是其合理的需求之一,不能因其曾经药物成瘾者的身份而限制其成人感的满足。但鉴于戒毒康复青少年的特殊性,家长需关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负面亚文化,在戒毒康复青少年面临负面亚文化的冲击时,及时给予其引导与支持。充分肯定其自我概念中积极的成分,激发戒毒康复青少年高自尊,以抵御负面亚文化的影响;其次,转变幼稚化看待青少年的视角。积极关注戒毒康复青少年的能力发展,充分肯定其独立自主的行为,引导支持但不越俎代庖地替他们完成任务。建议家长不过多预设戒毒康复青少年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以支架的角色存在于戒毒康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鼓励他们自己尝试,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鼓励并尊重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等待戒毒康复青少年能力的不断提升;第三,由于成人感的驱使,青少年存在急于模仿成人的行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使戒毒康复青少年容易陷入矛盾冲突之中,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建议家长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在遇到问题时积极向专业人士求助。

家庭对戒毒康复青少年的社会再适应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家长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巩固强制戒毒成效,从源头降低复吸风险,帮助戒毒康复青少年建立健全人格,提升社会适应水平,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猜你喜欢

戒毒成人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养大成人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成人不自在
成人学习能力研究反思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
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