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班级管理,探究新型管理模式

2022-12-24王海珍

新课程 2022年38期
关键词:德育班级能力

王海珍

(甘肃省靖远县第七中学,甘肃 靖远)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随着科技发展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相应提升,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学校教育还停留在过去的普及教育范畴,缺乏个性化教育,缺失对学生能力方面的挖掘和培养。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教育现状,改变旧的班级管理方法,找到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为国家综合国力增光添彩。本文基于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做出分析,意在探究新型小学班级的管理模式,为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新型班级管理方式提出浅薄的建议。

一、小学阶段班级管理现状

(一)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立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及家庭教育,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循规蹈矩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主旋律,教师的管理方式仍然离不开“指挥”和“威慑”,“立规矩”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被过于强调。从个人卫生到集体荣誉,从学习到养成习惯,被奉为金科玉律的“规矩”束缚着学生活跃的思想,压抑了学生的天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就会固化、统一,潜藏在他们身上的天赋也会被磨灭殆尽。

(二)学生普遍缺乏自主性

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导,而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中,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依旧存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都由教师占据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自主性,导致对学生产生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缺乏自主性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意识淡薄、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与成绩;二是缺乏自主性会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培养方面有所欠缺,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面对未加筛选的各类信息,无法做出正确的解读和吸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无序,影响了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和培养。

(三)学校教育框架单一化

学校教育的框架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为了促进受教育的公平,学校教育的框架形同“大锅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再到教育评价等,都呈现出教学单一化的特点,缺乏创新,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普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教辅材料的刷题,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忽略不计,埋没了部分学生优秀的组织能力、策划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其次是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如前文所述,普遍由教师主导一切,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影响了学生能动性的发展;最后是教育评价方面单一化,以教师单一、主观的评价为主,难免忽视了部分学生在其他能力方面的过人之处。单纯以成绩评价学生,导致部分学生的天赋不被欣赏和挖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且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恶化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

(四)缺乏个性化发展教育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学术思想,“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发展的教导,使不同学生在不同行业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而在当今社会的学校教育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实施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现象还亟须全面开展。非个性化发展的教育以追求高分数为教学目标,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而轻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其他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就容易使教育失去其应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二、小学阶段创新管理措施

(一)改变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

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以教师为绝对的领导和决策者,教师占据绝对的话语权,由班干部代为传达,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已经落伍,既无法满足新时代潮流中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又因其绝对的权威性给学生造成压迫感,易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叛逆心态。教师在事无巨细地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还会因为亲力亲为的事过于繁杂而疲于应对,难免忽视部分学生及班级事务,因此改变势在必行。

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可以适当“放权”,如在班级会议中公开征集班级管理者,将班级管理事务分为“学习小组”“纪律小组”“生活小组”“文艺小组”“组织小组”等,由学生自主选择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再采用小组成员轮流当值小组长、副组长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领导能力及组织能力。关于班长这一职位,除了教师指定、学生选举外,教师可以尝试轮值班长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管理者,以此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等,这样既能锻炼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之间交流。

(二)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学,学生负责学习。学生的一些创新思维刚刚萌芽就被教师的“标准答案”压制,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都得不到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和个性。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要允许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要局限于一个标准答案,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将知识学活、学透;同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更像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自我的提升,而不是掌握一些应付考试的知识。

在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将所有事务分为小组任务后,要更加细化每一个小组的任务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例,其目标和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那就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小组可以按科目划分为多个小组,由学生自主选择,保证每个科目的学习小组都由擅长此科目学习的学生和不擅长此科目的学生组成,以此带动整体科目学习的提升;也可以以综合科目为划分标准,每个小组中的学生都有一门擅长的学科,可以取长补短,交流学习经验。教师还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进程的情况下,让学生当“一日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这种方式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帮助学生在准备授课和听“一日老师”授课的过程中巩固复习,这种方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关注全体的同时关爱个体

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普及化、大众化的教育,关注的对象也是所有学生,难以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分层。因此,在新型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在关注全体的同时,更应该关爱个体。作为班主任,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个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在每一周的学习、纪律、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重点关注学生的退步和进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也及时地对学生的改变给予鼓励。班主任关爱学生个体,除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之外,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其家庭中的表现,这就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保持持续、有效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变化,这样也能获取学生回到家后的情绪状态,真正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

(四)关爱后进,寻求突破

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成绩有好坏,因此有了“学困生”这种说法,每一个班级学生的优秀与否、班主任管理水平合格与否,最关键的就是能否将“学困生”完美转变成“学优生”。关爱“学困生”基于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积极探索“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找到一条“学困生”向“优秀生”转变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录入各科目考试成绩、课堂发言情况、作业完成度等,并另辟蹊径在体育运动、课后劳动、手工操作、音乐舞蹈、朗诵表演、组织策划等方面寻求突破,挖掘学生在科目学习之外的闪光点。当发现“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过人之处,教师就可以据此调整教育方案,以兴趣为导向,以激励为主要手段,从这类学生擅长和有天赋的地方出发,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待获取一定成效后再引导他们把热情和坚持延伸至科目的学习。在一个班级里,没有绝对的“学困生”,只有未被开发的“学优生”,只要班主任愿意用心去挖掘和培养,及时有效地鼓励和鞭策,每个学生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都会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秀。

三、小学阶段新型班级管理模式

(一)体现德育

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德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举办班级德育活动,提高班级整体素质。而如何才能将班级德育落到实处,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举办德育活动过程中,以学生需求为准则

德育活动选题形式应该多样化,如让每个学生提出一个选题,筛选出最佳的三个,最终投票决定选题;可以发放征集卡片,借助全校师生的力量找到恰当的选题;找到最适合的选题,至于落选的题目可以留待后用。无论哪一种方法,必须坚守的原则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只有针对学生的需求找准方向,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德育的优势,增强班级凝聚力。

2.举办德育活动过程中,以全员参加为基础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德育活动应该立足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进来,通过德育活动理解其内涵,使德育深入人心。在举办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举办辩论赛,让全班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辩手和裁判员三组,从辩题选择到小组划分,再到辩论评判和辩论总结,都交给学生去做,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还可以请家长配合,通过亲子活动突出德育活动的主题,让每一位学生在难得的学校亲子时光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德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3.举办德育活动过程中,以师生互动为中心

在举办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配合,为举办德育活动建言献策,教师应该多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的想法,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到契合点,通过互动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德育活动顺利进行;还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教师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诠释德育活动的主题和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互动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探究学生心中所想,真正将德育活动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注重家校共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思想还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且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面对网络、游戏等诱惑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如果放任其自流,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保持沟通,只有在学校和家庭共同见证和参与下,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提升班级管理能力。

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微信、QQ等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向家长借鉴好的监督方式或者向家长提供更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方法;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或者网络会议,互相及时地进行反馈,再将反馈所得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整合,实现家校合作效益的最大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以“育人”为核心,育人即全面提升人的核心素养,那么心理健康这一环就必不可少。在科技水平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面对竞争越来越大的情况,作为教师和父母,总会不自觉地将压力转移一部分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尚未形成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长期受到来自父母、教师和自我驱动的三重压力,很容易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除了日常的班级管理之外,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与家长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防线,形成应对外界干扰的心理机制。

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邀请学生带着家长一起参与,使其了解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自测知识和简单的自我调节的方法;也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举办“吐槽大会”,倾诉自己的烦闷心事,再由其他学生给予意见,教师只需做简单的引导和总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学习,形成自己的调节方式;还可以在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中记录下学生的情绪状态的变化,及时与家长反馈、沟通,做出相应的调整。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要求,教师要立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关注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目标,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寻求个人及班级整体的发展,真正做到学校教育的“育人”。

猜你喜欢

德育班级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