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整合运用策略
2022-12-24李红荣
李红荣
(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西街小学,甘肃 临潭)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基础性知识内容较多,是学生掌握语法、积累词汇、初步掌握写作技巧的关键途径,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赋予小学语文教学时代感,促使语文教学与当代学生需求更加契合,而且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双减”背景下,要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需要保障课堂教学效果,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保障语文教学的先进性,赋予语文教学时代感”“促进学生多感官参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赋予语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内驱力”“丰富语文课堂形式,保障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如下。
(一)保障语文教学的先进性,赋予语文教学时代感
新时代背景下,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学生的个性、需求都发生了改变。要保障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需求入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情况已经超过教师及家长的预期。而电子设备作为一把双刃剑,效果如何全在于对其的功能定位。据不完全统计,手机、电脑等设备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路径之一,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认同感,而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趋势相一致,能够帮助学生更易于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语文教学,也能够保障语文教学的先进性。[1]
(二)促进学生多感官参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行为以教师为主,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听教师讲解等进行学习。利用信息设备播放视频、音频等,能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如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朗读以及分析课文,促使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网络优质朗读作品,并配置背景音乐,或增加其他配乐,能够从听觉角度营造课文表达的情感氛围,加深学生的理解。而对于年代久远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电影、电视片段等带领学生直观感受时代的特点。这就降低了单纯依靠分析讲解进行教学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赋予语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内驱力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趣味性上具有较多的发挥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从新的角度进一步赋予语文课堂趣味性,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低年级学生还未形成作文的概念,教师可利用动画、图片等,要求学生描述或续编故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写作文打下基础。围绕同一视角、图片内容,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对故事进行创新。这样可丰富学生思路,并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故事情节,主动对画面内容进行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知识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可能有所下降,利用信息技术寻找富有趣味性的讲解题材,能够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效率。[2]
(四)丰富语文课堂形式,保障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其变化性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找到教学的关键。如教师可应用大数据采集分析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能力发展情况,找到学生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问题进行创新改进,拓宽教学思路,保障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寻找先进的教学题材以及优质教学内容,通过模仿、改进、利用创新课堂形式。
二、“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整合运用中面临的挑战
“双减”背景下,尽管结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具有一系列优势,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保障整合应用多角度进行、避免信息技术影响知识内容、老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学校基础设施情况等几方面,展开分析如下。
(一)保障整合应用多角度进行
信息技术的应用路径单一是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路径包括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素材,利用计算机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教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如PPT、思维导图等。而信息技术的其他功能,如分析功能、整合功能、设计功能等还未得到充分发挥。要保障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整合应用的科学性,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和课堂功能的创新[3]。
(二)避免信息技术影响知识内容
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旦运用不合理就会产生一系列弊端。如过度利用信息技术,造成课堂新颖性有余而教育性不足;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未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况,造成学生短期记忆能力提升,但是由于缺乏对知识形成逻辑的理解,造成知识点的遗忘等。这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包括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能够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及内涵,但是在脱离特定情境后学生不会运用自身的分析能力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情感表达等。这是技术应用不合理对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合理、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师整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面临的挑战。
(三)老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限
教师的技术水平会对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情况产生影响。学校较为年长的语文教师,通常未接受过针对信息技术的培训,技术水平有限,而且在面对新技术时可能产生负面情绪,害怕“学不会”“学得慢”,或由于操作不当损坏电子设备。这些都造成老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速度较慢,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老教师”为避免出错,通常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导致信息技术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学校基础设施情况
学校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部分偏远地区以及乡镇学校,基础设施不到位、技术投入力度不足、资金缺乏等多种因素造成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较低。即便逐渐开始利用信息技术,也存在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渠道,不能随着技术的更新快速提升自身能力的情况,造成信息技术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4]。
三、“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整合运用策略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合理的整合运用,需要以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前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充分结合时代特点改进语文教学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需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的特点,找到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内容包括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等几种形式,为保障信息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找到不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关键。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写作方法、文章类别,还需要学生掌握写作特点、情感特点等。其中如文章类别、写作方法等需要学生把握突出特点,从而进行掌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提供相似的课外素材,通过对比分析,促使学生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或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单元教学的模式,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讲解,制订清晰的教学设计,发挥信息技术分析整合的功能,保障设计内容的全面性以及系统性。利用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完善学校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综合技能水平
为持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需要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引入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教师展开培训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得到快速提升。针对新技术接受能力相对较慢、年纪较大的老教师,培训课从基础性内容入手,通过理论内容的讲解,促使老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以及对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从基础性培训开始,简化培训内容,从简单的操作入手,促使老教师快速掌握内容,提高老教师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学校可组织技能培训小组,教师可在群组中就培训问题进行探讨,就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探讨,选出优秀的教学计划,组织其他教师进行旁听学习,从而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教学实例,提供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其他教师的共同学习发展。学校还可鼓励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组建创新教学设计小组,发挥老教师教学研究的优势以及年轻教师的技术优势,共同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了解信息技术运用情况,通过持续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充分整合。
(三)加强家校合作,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为确保信息技术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可对语文课堂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延伸。改变课后作业形式,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准备。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就信息技术利用问题展开探讨,控制学生玩网络游戏、观看娱乐性短视频的时间,避免短视频等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削弱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内容,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具备历史意义或具备一定深度内涵的影视作品。从学生娱乐角度出发,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还可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文化馆等,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的科学观、人文观得到同步发展。[5]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学校,需要向上级申请用于信息技术建设的专项款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还包括培训渠道的构建、技术的引用等。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信息技术的利用提供保障。另外,学校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为教师提供学习路径,到其他院校进行参观学习,学习整合学科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发展。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校可举办利用学科信息技术改进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学设计比赛,鼓励教师深入钻研语文学科专业内容,并拓宽研究思路,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性质及作用,通过创新研究提出完整的教学方案。学校经过可行性分析、效果测评,将优秀设计作为模板进行推广使用,并鼓励其他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内容对模板进行改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
(五)利用信息技术,全力打造小学语文课堂新生态
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需要考虑社会的变化,保障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语文教学应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信息技术,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而应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抛砖引玉”,带动学生思考。教师在明确自身引导者作用的同时,明确信息技术的引导功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时代元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网络热点文章吸引人关注的原因,结合文章分析学过的知识内容。可利用网络热点新闻引发学生思考,以开放的心态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成长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独立思考力,扎实学识以及优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时代新人才,全力打造小学语文课堂新生态。
综上所述,教师可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性,充分把握二者整合发展的关键,促使语文教学得到全面改进。通过采用“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完善学校培训机制,提升教师综合技能水平”“加强家校合作,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全力打造小学语文课堂新生态”等一系列办法,能够有效保障信息技术整合应用的有效性,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