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优化策略

2022-12-24蔡美莲

新课程 2022年38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双减数学知识

蔡美莲

(福建省福州市侨园小学,福建 福州)

简单而言,“双减”中的“双”就是作业负担的减少以及校外培训负担的减少。那么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切实需要做出有效的改革,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双减”的目的在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中学生承受过多的学业压力,将教学活动的开展重点放在学生的实际需求上。实际上,校外培训活动的开展最初也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课后作业问题。作为家长,自身往往没有能力和精力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校外培训机构无疑给家长提供了一种选择。从这个角度出发,“双减”政策的落实也需要从课后作业的优化开始。对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来说,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如何就作业本身进行更为巧妙的设计,如何利用作业引导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和自主探索,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出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

一、作业生活化,从抽象到具体

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自身数学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课程本身的抽象性所决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数学知识的足够理解,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针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学作业的生活化设计是一个理想的选择。由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到生活中的数学常识,这其中的转化就是一个从抽象理论到具体知识的转化过程。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设计,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对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听到这样一种声音,那就是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没有帮助。这些想法的存在,显然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这种误解的产生,与传统作业设计的思路有着很多的关联。传统作业设计强调通过反复的练习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但是对小学生而言,重复的练习未免过于枯燥。重复的练习过程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与我们作业设计的初衷无疑是南辕北辙的。所以教师应加强生活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应用中进行练习,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元素为基础,先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后再进行知识的巩固。

实际上,上面这样的作业设计思路在教材的编写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中,便设置了“生活与百分数”这样的专题。该专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百分数。我们不难发现,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一种巩固和锤炼。这样的案例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如在“比例”一课之后添加的“自行车里的数学”专题。对小学生而言,“比例”的概念未免过于陌生,但是自行车却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这样的编写设计延续了将抽象知识向具体内容转化的思路,能帮助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后作业的设计质量,教师应尽可能地减少纯数字题目的练习。结合课程的知识去设计对应的习题与案例,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和做出解答。对“双减”而言,其所表现的是减少课外作业、减少课外辅导。但实际上,其内在的逻辑是要求教学活动从培养“会做题的学生”,转变为培养“会学习的学生”。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很好地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二、作业层次化,从基础到提高

尽管在政策的影响下,课后作业的时长开始明显减少,但是“双减”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减少课后作业,而是通过课后作业的高质量设计,去倒逼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小学中高学段的课后作业布置有其必要性,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成果,加强分层作业的布置尤为重要。分层布置作业的内在逻辑就是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布置针对性的作业,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同时起到理想的巩固效果。对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而言,其十分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便是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在“双减”背景下,课后作业所占用时间的比例进一步缩减,如何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实现知识的巩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就一线的教师而言,小学数学高年级学段的课后作业设置,主要问题在于很多学生认为课后数学题太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应付”数学。在缺乏扎实的数学基础的前提下,一味地追求“拔高”实际上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双减”政策出台以前,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思想误区,那就是孩子可以解答很难的数学题意味着孩子的数学能力提高了,那么简单的数学问题也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了。实际上,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在前面某个环节的学习中出现了问题。所以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当坚持环环相扣的基本原则,在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之后再提高其学习水平。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结合当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后作业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层次化的设计原则。一份课后作业应当按基础题向提高题的顺序排列,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先用较少的时间成本完成前期简单的题目,有效提升整体的作业效率。这样的设计同时也符合学生认知以及学习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基础题目的练习,学生能够有效地建立学习信心,继而更好地攻克那些较难的题目。在对作业完成标准的设定上,教师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以及理解能力有所不同,所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要求,坚持因材施教,以层次化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继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让课后作业成为缩小学生间差距的桥梁,而不是拉大学生间差距的工具。

三、作业创造化,由输入转变为输出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也应当坚持将“乐学”和“智慧”两种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上,更注重学生能否有效地解答问题,能否完成知识的重复练习。但是“双减”政策下的“乐学”理念,更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所以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坚持课后作业的创新设计,尝试让学生以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关注作业的完成过程而不是作业的完成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与参与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的输入过程。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如何有效地进行验证?那就是判断学生能否清晰地“讲述”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能够清晰、明确地将知识点复述给其他同学或是教师,就证明其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部分知识。除此之外,创造性的作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有着很好的效果。当前很多做题App以及线上资料库仍然存在。很多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检索的方式完成习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功能自然也会失效。创造性作业的设计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参与到作业完成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尝试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创造性作业因这样的特点,十分适合小学生。

除此之外,数学教师也可以积极借鉴英语、语文等科目的教学经验,尝试让学生“谈谈感受”“讲讲感悟”,让学生分享自身作业完成的过程,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作业完成的过程。教师也不宜机械地以作业完成准确率来判断学生是否“合格”,而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可以鼓励学生将当天所学习的知识复述给父母听,通过这样的方式全新定义传统作业模式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实际上也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在“双减”政策颁布以前,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家长批改孩子的作业。这样一来很多家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与负担,这也就催生了一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家长会选择将孩子送到课外辅导班的行为。教师合理地利用课后作业去构建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活动的尝试与升级。教师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转变以往用作业“绑架”家长的方式,也为家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与孩子成长的路径,更好地促进和谐家庭环境的构建。

四、作业拓展化,从单一向多元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要求对数学课程的组织而言,无疑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为数学教师,其自身的职责不应当仅仅局限在帮助孩子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巧,同时也肩负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其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差异。这份差异的存在使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数学课程不需要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关联。“双减”政策背景下强调学生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提升,数学课程同样也需要服务于这一准则。与此同时,对小学生而言,在课后学习的环节中参与一些趣味知识的学习与拓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此更好地为后续数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与表现,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进步与长远发展。在这样的要求下,课后作业的完善就需要做出更为积极的探索。

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每当学习完一个新的章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查阅与之相关的数学故事与渊源,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在学习了“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之后,很多学生对“图形”这一概念相对熟悉,但是对“几何”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此时该如何引导学生查阅关于几何的知识呢?教师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如“几何一词是如何出现的?”“有哪些耳熟能详的几何定理?”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熟悉概念的认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为与数学有关的逸闻趣事所感染。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磨炼自身的意志,更好地助力未来发展。

作为数学教师而言,其尽管只负责数学课程的教学,但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这一点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当有所体现。在作业的设置上,教师通过增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来更好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学习了“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处圆锥形或是圆柱形的景观、建筑物。这种方式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学生通过感受这些景观、建筑物的文化底蕴及背后故事,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五、结语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声音。实际上,“双减”政策体现的是义务教育理念的转变。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对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双减”工作意味着一次全新的挑战。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应坚持“减轻学生负担”的基本原则,通过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双减数学知识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