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视域下改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体系构建和路径探索

2022-12-24

理论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高劳动育人

江 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职院”)秉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校企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校企共同体”多元发展模式,2019年12月学校列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B档)。近年来,杭职院基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实际需要,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优势,强力推进实践育人体系建构和机制优化,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实践育人视域下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和劳动教育更为契合,正如黄炎培先生强调的,职业教育就是“要使动手的人读书,读书的人动手,把读书和做工拼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职业教育之中的劳动教育必不可少。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推出的“双高计划”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劳动教育。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是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实践育人强调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石,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历练中不断积累、不断体悟,达到知行合一;实践育人为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视窗,为改进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更为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更为广阔的载体创新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实践育人的劳动教育改革是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升育人实效的应然之选。

然而,结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的研究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学界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和劳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机制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不足,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方法选择与劳动教育路径优化进行整合的研究较少。在实践育人视域下,如何抢抓国家“双高计划”的契机,发挥高职院校的跨界属性、类型特色,立体式、深挖式开展基于实践育人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和路径探索十分必要,现实意义重大。

二、“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蓬勃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通过对浙江省15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的现状调研,笔者发现,所有“双高”校均将劳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其中,14所“双高”校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的;7所“双高”校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时为16课时,7所“双高”校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时超过了32课时;“双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浙江省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行动方案》的要求。但站在“五育”并举的视角审视“双高”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几个方面的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不够。15所“双高”校中有10所是将劳动教育纳入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实施的,反映出高职院校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更多的是执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并没有形成行动自觉。究其原因,现阶段高职院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的学生家庭物质条件较好,使学生养成了不愿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有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还相对淡薄,对劳动的主观意识不强,且带有较为明显的功利性;有的家长对于培养孩子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脑力劳动胜于体力劳动,对劳动敬而远之;但更为关键的是,高职院校普遍对于加强劳动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从根本上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没有真正“立”起来,还不能站在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高度来认识加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2.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从15所“双高”校在劳动教育上的经费投入看,30万元以下的占比53.3%,相比于专业课程的投入较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究其原因,当前劳动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小学中开展,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工作体系不够完善、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实施路径不够清晰、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劳动教育师资和实践场地不够充足等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在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训、实习和公益劳动等环节来开展劳动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而言,劳动课程一般作为素质拓展课,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弱化和淡化的情况。

3.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强。从15所“双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看,依然存在更多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开展的劳动实践偏形式化,有一定的附属性;相比而言,较少关注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观念引领和劳动精神涵养缺乏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的广泛引入,无法真正强化和提高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导致了劳动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校内劳动资源的挖掘还不充分,专任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方法不多,高职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更为关键的是,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施中未能有效彰显职业特色,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实践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优势分析

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从广义上说,“实践育人是指让学生在以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开展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以及体验性的实践活动中成长成才的过程”,实践育人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契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高职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劳动技能训练、劳动精神涵养都需要依托特定的工作情境,仅靠理论教学难以完成,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创设职业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行业、企业及社会所需的劳动观念、技能和精神。实践育人能够较好破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瓶颈,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育人重视“政行企校”多方协同,这为高职院校整合劳动教育的优势资源提供了可能。“双高计划”背景下,政府、行业、企业、家庭和社会组织等育人主体的参与让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再只是高职院校这一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一厢情愿。多主体的有效介入能丰富高职院校原有的育人方式与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劳动教育对高职学生及其家庭的吸引力。

2.实践育人重视激活学生的内生动能,这为改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和效能提供了可能。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部门联动协同,也需要教师的精心培育、示范引导、校园环境的熏陶影响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生作为个体的自我修炼,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和体悟,最终将外在要求转化成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3.实践育人重视育人方法和实践进路,这为优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提供了可能。实践育人的改革深化,可以聚焦课堂主阵地,完善提炼专业课堂可以融入的劳动元素,不断优化基于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课外实践等同向同行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可以复制和推广实践育人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劳动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四、实践育人视域下改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

近年来,杭职院聚焦“工匠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育人改革为主线,通过实施“文化三融合”、整合“育人三课堂”、推进“管理三协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参考和范例。在实践育人视域下,杭职院坚持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和跨界属性,充分发挥校企深度融合、课程育人深入、劳育资源丰富等特色优势,在整体设计劳育工作体系、深化劳动教学改革、拓展劳动实践平台、完善劳育保障机制等维度,进行了创新实践,探索并优化了职教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改革的工作体系和实施路径。

1.构建新格局,完善基于实践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依托校企深度融合的特色优势,通过建立“政行企校”多方联动格局,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完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一是加强学校顶层设计。专门成立以分管教学工作的学校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参与的学校劳动教育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对课堂教学改革、实训环节优化、第二课堂联动、劳动氛围营造等重点和难点工作予以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二是深化校企深度融合。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依托校企共同体,构建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共同体,通过融入区域文化、融通企业文化、融汇大学文化的“文化三融合”汇聚优势资源,打造“政行企校”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平台,推动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有机融合,将以往人才培养里容易忽视而在实际中却极为重要的劳动元素有效纳入育人目标。三是完善劳动实践体系。紧扣劳动实践这一工作主线,全面打造“课内外互补、校内外联动”的劳动实践新模式,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推动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和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让劳动精神养成融在日常,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抢占主阵地,写好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这篇文章。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改革,固化劳动学分,依托学校学生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方法指南,提升专任教师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能力,推进劳动教育进教材、进课程、进基地。一进教材,建设“传统手工业(非遗)技艺传习传承与创新”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活页、新形态教材,丰富劳动教育教材资源,同时要重视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活教材”作用,例如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最美逆行者就是最好的教材,把他们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价值性。二进课程,除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之外,还要推广课程思政的成功经验,发挥课程劳育作用,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炼劳动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具体步骤、固化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在专业课中突出专业劳动素质、劳动伦理、劳动技能和职业健康内容的强化,发挥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在劳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三进基地,围绕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关键环节,建设包括与友嘉集团共建全国高职首个校内机床博物馆,与杭州市人社局共建的公共实训基地,基于专业合作的“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及浙乡非遗馆、职业素养展示馆、西泠学堂等职业体验中心和淳安县下姜村实践研究服务基地等劳动教育基地,让高职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强化劳动学习和工匠精神。

3.拓展新空间,强化课外实践对劳动教育的补充作用。结合社团改革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社团、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渠道和平台,丰富劳动实践内容,提升劳动实践实效。一是依托学生社团改革,做强做大专业社团,在校内外基地、实训场地、科技园或高职学生创业园等开展职业体验、创新训练,培育高职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品质。二是深化资助育人改革,充分挖掘校内劳动资源,积极拓展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创新设立校园环境维护、餐饮服务、绿化美化、卫生保洁和学生社区管理等校园管理服务岗,将劳动服务活动贯穿高职学生进校到毕业全过程。三是推广专业志愿服务,以师带徒的方式,建立设备先进、技术精湛的高水平专业志愿服务中心,让高职学生在为城市建设、国际会议、大型赛事等全真、重大活动提供专业服务中强化对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的体悟、认同和内化。四是强化社会实践锻炼,让高职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劳动素养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实体验劳动,感受劳动带来的充实、愉悦以及磨炼,提升组织管理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等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和公益精神。

4.优化新机制,保障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要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根据这一要求,要紧紧围绕多元主体、量化考核、过程评价等关键因子,探索建立“教、学、管”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让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一是建强劳育“双师”,打造融合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校内管理教师于一体的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固化校企双师对话机制,建立并完善劳育工作量认定、成果奖励激励等制度,激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劳动教育,传递劳动精神,指导劳动实践。二是尊重学生主体性,改变当下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更多的是由教师来评,学生缺少参与课程评价机会的弊端,发挥学生会、学生社联的作用,将日常评价和学段评价相结合,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推行并固化“融·善”工匠成长学分制,完善劳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加大劳育评价在学生评奖评优中的权重,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三是弘扬劳动光荣的校园风尚,深入实施技能大赛冠军、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定期开展劳模宣传月活动,形成“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广泛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坚定信念。■

猜你喜欢

双高劳动育人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