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2022-12-24寿文斌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年7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化建筑

寿文斌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9)

0 引言

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化技术既是一种工具,也代表了一种建筑工程管理革新理念,如果仅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这种程度上的“信息技术+建筑工程”是浅层的、机械的,由此造成信息化管理效能往往取决于信息技术先进程度、应用多少等,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建筑工程管理现状优化。因此,必须打破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在管理维度的隔阂,避免两者在物理空间中的彼此独立,实现信息技术渗透到建筑工程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类要素中。

1 信息化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结合的意义

宏观上,决定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源自质量、进度、成本、安全4个方面。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促进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内容的深度结合,对保证建筑质量、建设进度、施工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1.1 有助于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产品或服务质量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竞争的决定性要素,对于一个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而言,质量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关系到建筑生命周期、使用效能,以及住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客观上,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关联化的特征,包括建材采购、人员调配、施工组织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与国家标准。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建筑工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以及各部门、各环节对建筑工程信息的共享,以此保障信息传输与利用的对称性,将存在的质量隐患暴露出来。

1.2 有助于合理控制建筑工程进度

从功能角度说,信息技术外延概念包含大量先进软件、硬件,其本身就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工具。例如利用BIM软件可以打破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隔阂,不仅便于建筑设计单位实施技术交底,也能够基于BIM软件生成的可视化建筑模型,引导建筑工程各参与单位协同工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很好地消除物理阻隔、信息鸿沟,且原本存在于传统人工传输模式中的信息延迟问题,也可以被有效解决。当然,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相结合的目的,并非只为了提高速度,它实质上是为了实现各部门、各环节施工进度的动态平衡。

1.3 有助于有效降低建筑工程成本

成本控制效果好坏不仅关系到建筑企业自身盈利与否,也关系到全社会对建筑行业的信任态度。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因成本控制不当而形成的烂尾楼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纠纷、社会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供应商管理、劳务合同管理等方面,能够动态地、实时地观察企业经济情况,一旦出现资不抵债、资金链断裂的端倪,可以迅速做出调整,将建筑工程成本置于可控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在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方面发挥着未雨绸缪的价值,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建筑材料供应商管理平台,设置信用、报价、材料质量、售后服务等多个参考指标,通过对比甄别,有利于确定性价比最高的建筑材料供应商。

1.4 有助于系统监控建筑工程安全

建筑行业是高危行业之一,“安全第一”是建筑企业的底线,因此必须重视安全防护工作。传统意义上的防护手段(人、物、技)与防护内容(人为风险、自然风险、设备风险等)局限性很大,不利于提前规避、事先预警。采取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事前处置效果的实现。例如将建筑施工组织计划与当地天气预报信息相结合,提前做好防雨、防风、防晒等准备工作[1]。

2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思路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优势明显,但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效果,或者说,如何保障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有效达成,却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建筑工程类型繁多、组织复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成熟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路径,在具体建筑企业和工程项目上,可以依据如下思路展开探索。

2.1 基于建筑工程全寿命管理建立质量控制模块

模块化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思想。以建筑工程实体为管理对象,不难发现,质量要求贯穿其从无到有的始终,即从建筑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开始使用到最终拆解,建筑质量都是评价建筑工程管理效能的核心指标。因此,在建筑工程规划阶段,就要结合设计蓝图、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建材规格、空间结构等,对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情况展开模拟与预测,避免出现建筑裂缝、沉降、坍塌等事故。

2.2 基于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建立进度控制模块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建筑工程的全部过程,包含决策、招标、投标、设计、施工、竣工、安装等阶段,确保各参与主体形成“整体思维”,建立建筑工程“大局观”,从而自觉、科学地控制施工进度,做好相邻施工程序的衔接。例如,BIM软件可以实现建筑工程所有信息的集成,业主、设计单位、建筑企业、施工队等可以借助三维模型,以及BIM软件导出的施工流程,做好各自的进度协调工作。

2.3 基于建筑工程全要素管理建立成本控制模块

在建筑工程管理活动中,涉及的要素多且复杂,包括现场要素、自然要素、人员要素、设备要素、技术要素等,要素之间是否匹配,不仅直接决定了建筑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建筑成本是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整合和运算能力,可以很好地实现建筑工程全要素的梳理、对比,在减轻财务部、采购部门工作量的同时,也可以动态监控资金链负荷,避免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2]。

2.4 基于建筑工程全天候管理建立安全控制模块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安全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安全管理方面应着眼全局、精细控制。但现实中,影响建筑工程安全的因素众多且相当一部分存在不确定性,如高空坠物、机械故障、天气突变等,传统人工安全防护机制存在较多漏洞。基于全天候思维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尽可能地将隐患要素考虑在内。

结合以上4个模块,共同构成一个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各模块之间的功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能。

3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瓶颈分析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已经有能力开发管理软件,并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活动中,存在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技术标准不统一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不能简单地视为某一家建筑企业或某一个建筑工程的个别行为,它关系到我国建筑产业的整体发展。现阶段,由于建筑企业激烈竞争而造成市场壁垒,从企业角度出发,并没有意愿与产业链上、下游节点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这导致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技术标准不统一,意味着信息数据在各部门之间无法高效流转、对接,自然也就无法快速形成基础数据库,如招标文件中涉及图纸、机械、材料等信息模糊,只突出了报价,这会给建设方、业主、政府等方面的沟通带来障碍。

3.2 软件层面相冲突

事实上,一家建筑企业为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单独开发一款管理软件是不现实的,也是完全不符合经济需求的。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现有软件的应用上,如“金蝶”、“用友”、SOA、BIM等管理软件。显然,不同单位之间所用的软件存在差异,虽然可以满足企业组织内部的管理需求,但是造成了不同组织间的信息隔阂,因此消除软件层面的冲突,仍然需要一个公共效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如何快速构建、由谁主导等问题,还需要从长计议[3]。

3.3 复合型人才稀缺

复合型人才是指既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又熟悉建筑工程管理流程、特征、重点的人才。现实中,这种人才是非常稀缺的,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师、财务管理人员中,而部门经理、施工人员等信息技术素养并不高,且在业务精通的领域比较狭窄,能够单独应付单一业务应用已经不易。

3.4 交流机制不通畅

交流机制不通畅主要反映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各自为政的主观态度上,即并非没有沟通的渠道,而是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下,相关人员不知道如何沟通、为何沟通、何时沟通。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自上而下的结构中,这种现象呈现出逐级恶化的态势,即管理层次越低,就越缺乏交流的意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认知不全面。例如,建筑企业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通信平台,各部门利用这一平台传输、汇报、总结、统计数据等,而不是在规划、施工、安装等阶段发挥指导作用。如此一来,即便是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积累了大量数据,也难以发挥其价值。

4 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4.1 由地方政府为主导,构建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结合本地城市化进程、建筑市场规律、企业信息化水平等指标,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信息技术标准。例如,在招标投标文件格式、内容、编码等方面,以行政工作方式发布统一要求,凡是在本地参与建筑项目的单位、组织、个人等,都必须遵循该信息技术标准,确保在建筑项目工程基本数据积累方面,做到整齐划一。当然,地方政府在制定信息技术标准的过程中,不能仅考虑政府部门(如住建部、物价局等)的协同需求,必须从信息技术可行性、易用性等角度出发,提供一个市场各类主体可接受的方案[4]。

4.2 充分利用现有工具,提高管理信息化决策功能

单独开发一个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是不必要的,因此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现用软件工具,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最大支持。事实上,目前很多企业管理软件在功能上偏向同质化,如财务管理软件、办公管理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等,这些软件虽然针对特定的管理目标,但是在人为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系统导出的数据二次处理,转化为建筑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形式。比如,财务管理软件和供应链管理软件都可以对建筑材料这一内容进行处理,导出后生成建筑工程管理(材料)基础数据,用于判断采购材料是否价格超标、供应商是否合格等,是否要进一步做出计划调整,由此也优化了管理信息化决策功能。

4.3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组建临时信息化管理团队

为了应对日新月异的建筑市场、提高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层面建立一支复合型人才团队是必要的。此类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一专多能”的原则,以建筑企业员工为目标对象,在项目经理、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范围选定,长期进行培养,使其具备跨平台信息交流与分享能力。同时,为了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效果的最优,还应该围绕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组建临时性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由设计方、建设方、监理方、政府及业主等提供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交流。

4.4 建立信息公示平台,消除各部门的“信息孤岛”

在政府制定信息技术统一标准、拓展现有软件工具效能、匹配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建筑企业应主动搭建信息公示平台,即相当于为建筑工程所有相关方提供一个信息反馈渠道,每天在平台上汇报施工进度、材料使用情况、安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未来一定周期内的气候变化等,同样要保持统一的文件格式,以便于消除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建筑企业需要结合公示信息,每周或半月总结一次进度数据、成本数据、质量数据和安全数据,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增值效应[5]。

综上所述,加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可以全面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成本及进度的协同性,推动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并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

猜你喜欢

建筑工程信息化建筑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月“睹”教育信息化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月“睹”教育信息化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建筑的“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