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沧州市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2022-12-24王亚光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2年7期
关键词:沧州市沧州创新型

王亚光

(沧州师范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十四五”时期,沧州市将深入实施“人才兴沧”工程和“狮城精英”计划,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地方应用型高校将成为地区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地与蓄水池,在人才培养过程及其结果与地方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快产教融合、促进转型发展,推动中国高等教育链条、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技术创新链条的有机衔接。近年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成为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实施产教融协调育人、培养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渠道。2021年12月,河北省确定了包括沧州师范学院绿色化工现代产业学院在内的40个首批现代产业学院项目,为提升教育行业实力和汇聚经济发展新动力提供了科技人才培养保障和智力支持。

1 沧州市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现状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临近渤海,现辖2区14县和2个开发区,以及渤海新区,人口有730万,总面积为1.43万km2,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沧州市在创新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但是科技创新人才紧缺仍是制约沧州市持续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沧州市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潜力,科技创新人才中正高职称、副高职称和中级职称占比分别达到20%、30%和40%。由此可以看出,沧州市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形成梯队式发展,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科研团队和提升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在高等教育建设方面,沧州市虽建有沧州师范学院、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应用型高校,但高水平学府和研究机构的缺乏使人才培养无法满足沧州市对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为实现城市发展升级转型,沧州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开展“三引一促”(即引人才、引资金、引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工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市的实施方案》,为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提供更为具体和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政策依据。沧州市通过创新柔性引才和培养的具体举措,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符合申请条件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打造以集聚提质为目标的培养机制。同时,积极实施科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支持计划、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等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工程。

2 沧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资源匮乏

人才队伍发展与产业结构紧密联系,实践性教学关联着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与行业调整升级。目前,沧州市技术专门化人才存在数量短缺、质量不高的现状。而技术人才对新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沧州市人才供需结构也开始从哑铃型向橄榄型过渡,虽然管理层与技术操作层面人员需求量逐渐减少,但是由于专业性较强的高技能层面人员的人才需求量逐渐上升,使得应用类人才教育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2.2 创业人员引进培育与区域发展不同步

目前,沧州市在吸引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上出现了和本地区发展战略相冲突的重大问题。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引导方面,由于不能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有机融合,人才培养政策不符合本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吸引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或达不成培养目标。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上虽然注意参考其他优势地区的培育模式,但是在培育思想、激励方式方面只是效仿,如校企之间的机械合作等[1]。作为地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池,地方高校大学生也面临着成长条件、掌握的技术条件不同的处境,从而偏离了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初衷。

2.3 科技创新人员评价体制不完善

创新型人员评估就是依据相应的评估制度、程序等对创新型人员做出综合的评价,健全的评估制度对创新型人员的培育与激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目前,沧州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健全,存在考核标准简单、考核尺度不够灵活、过分注重年龄和资质、忽略人员自身技能与创新素养的问题,部分企事业单位以职称和学历作为科技创新人员能力标准的现象依旧存在,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评价工作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2.4 科技人才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

沧州市在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过程中,出现中心城区强、县域弱的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人才培育能力,中心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创新型人才吸引培育的环境条件较好,而县域经济发展却较为迟缓,在创新型人才培育方面并没有优越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沧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显著的提升,不过相对于区域间尚有较大差距,这也使得沧州的专业技术人员向中心城区流动。此外,沧州市位处京津冀一小时城市圈区域内,交通运输的便捷也促使一些寻求更大发展机遇的专业科技人才向京津地区流动,导致沧州辖区内科技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

3 沧州市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影响因素

科技创新人才对区域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政策具有一定的趋同性。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环境下,沧州市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影响因素存在自身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 人才的省际和跨区域流动

科技创新人才主要流动方向都是由经济发展能力比较弱的地方向经济发展能力比较强的地方流动,京津冀区域在城市面积、人均收入、消费能力及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大城市存在着很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沧州的经济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相对京津地区尚有较大的经济差距,这使得沧州的专业技术人员向京津等地区流动,导致沧州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减少。在河北省内,沧州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倾向一般是省会石家庄及一些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大中城市,如唐山、廊坊等。

3.2 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向

根据产业特点分析,人才的流向通常从原有的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业流向。科技人力资源与产业之间的流动与经济发达程度及其产业转移密切相关。身为环渤海经济港口城市,沧州依托新近发展的黄骅港,口岸效益逐步凸显,专业技术人才越来越向这种产业集聚。总体而言,沧州相比京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不利于吸纳和保留科技创新人才。

3.3 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在市场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下,部分单位过于强调科技与经济、效益的联系,忽视科研创新的长期积累性。比如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缺乏必要的硬件条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开发,课程体系没有完全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影响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与此同时,行业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

3.4 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

一方面,丰富的人才引进渠道和政策红利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及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同时可以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以保留优质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制定符合科技创新人才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具有正向激励作用。此外,科研投入力度是科技创新人才能否得到可持续性培养的根本保障,直接决定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水平,是人才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4 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沧州市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路径

4.1 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合理流动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竞争环境。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蓄水池,地方高校要加强与本地科技企业的良性互动,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能力,促进人才更好地成长[3]。面对各地人才抢夺的现状,地方政府应着力实施人才强域政策,允许科技创新人才在本地行业间适当流动。地方高校应与政府、企业共同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流动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开发机制。

4.2 搭建有利于产教融通的专业集群

围绕河北省和沧州市经济社会需求以及新一轮技术变革和行业变化,地方高校要坚持学科动态平衡,着力推动传统学科创新转型、新兴学科竞进提质、交叉学科凝练整合,加强学科特色构建和协调建设,整合高校人力、物力、资金和多种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效益和品质[4]。同时,推动地方高校学科专业整合建设,整合高校教学资源,构建符合产业结构特点的学科群,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沧州市主导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做实应用型专业,努力建立特色人才高地,全面提高学科层次和建设质量。

4.3 做好科技中介服务,促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

做好科技信息服务,搭建“高校+产业+孵化”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向行业、企业和科创单位推荐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同时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反馈给实践指导教师,为高新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牵线搭桥,使“学校—行业—企业”的科技研究、开发、转化链条不断延长,提升学校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质量,切实帮助行业、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行业、企业的生产力水平。

4.4 培育多元化创新实践机会

围绕现代产业学院人员组织结构优化,推介企业科技创新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技师等到高校指导学生实践,促进校企之间的互聘,同时推介高校教师为行业、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升合作企业人员专业素质,激发广大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行业、企业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做到在教育中创收、在创收中长教育[5]。依据地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广泛开展校企人员交流和合作研发,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数据共享、互惠发展。

4.5 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紧扣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目标,以学科群的构建为基石,以主体学科研究与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努力形成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与训练质量为主线,以教学实践体系建设为主导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在应用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由行业、企业全程介入,与行业企业形成密切的、有意义的合作培养机制。并且,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以实践应用为引导,以解决学生就业求职需要为主要目标,形成“模块化”的应用型课程,完成人才由“知识输入”向“技能出口”的过渡[6]。

5 结束语

科技创新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是地区人才资源有效开发、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前提。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地方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构筑产教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工作的顶层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沧州市沧州创新型
2022 第六届沧州国际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展览会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我的新伙伴
我爱我的家乡
千年渡口,沧海之州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河北省沧州市北队小学学生书画作品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沧州专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