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医院改造探索 以武汉市同济医院主院区建筑连廊方案为例
2022-12-23黄威徐龙
黄威 徐龙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为有效解决同济医院急诊楼与内科综合楼专用“生命通道”缺失的现状问题,同时改善院区医疗环境,减少人车混行,提高就医安全性及医疗运转效率,结合现状医患需求,拟新建主院区建筑连廊。
一、项目概况
1.区位范围
基地位于武汉市硚口区东部,城市一环线与二环线之间,解放大道1095号,解放大道与崇仁路交汇处。规划项目分为南北两块,其中:北块为主院区,规划用地面积9.9公顷;南块为向阳院区,规划用地面积0.7公顷。规划总用地面积10.6公顷。
2.现状分析
(1)用地现状概况
基地位于城市主干道两侧,为城市重要的展示界面。主院区地块医疗建筑基本建设完成,北侧主要为现状科教组团,西侧南侧主要为社区居住组团,东侧为武汉印务中心(暂为闲置);向阳地块存在较多老旧建筑。
图1 用地现状建设情况鸟瞰图
(2)现状建筑功能
现状建筑功能大致可分为七类:住院类、门诊类、医技类、办公类、宿舍类、科研类及其它类。
由于建设年代不同,存在现状建筑功能繁杂,建筑功能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主院区西北新建内科综合大楼与东南急诊楼等急救功能建筑之间的 “生命通道”缺失。
(3)现状交通
人流、车流量巨大,现状人流量达7万人/日,车流量巨大使同济医院现行交通负载能力困难;
人车混行严重,现状医务人员、就医患者、物流人员等必须在各楼栋之间穿梭,造成严重的人车混行;
停车无序杂乱,现状地下与地面停车位不足,无法与日车流量匹配,造成停车困难。地面停车见缝插针,造成道路拥挤。
(4)现状绿地及景观
现状绿化及主要开敞空间主要集中在主院区地块范围内,向阳地块内绿化稀少。场所内绿化景观分布零散,大部分以孤立形式存在,缺乏连续性、层次性与系统性。
(5)现状连廊
现状连廊使用率低,并较为严重地阻碍了地面交通。
1号连廊:连接外科一号楼、外科二号楼及住院楼,为检查、手术及住院流线提供帮助,现状整体形象一般,占用地面空间较多。
2号连廊:连接住院楼、综合医疗楼,因综合医疗楼暂时空置改造,该连廊现状闲置,整体形象较差,占用地面空间极多,阻断车行通道。
3号连廊:连接行政楼、外科综合楼,为医院职工、及就餐送餐流线提供帮助,现状整体形象较好,无地面空间占用。
(6)现状问题小结
①基地整体功能格局基本形成,建筑功能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急救建筑间的“生命通道”;
②现状内部交通人流、车流量巨大,缺乏有效组织,造成严重的人车混行现象,对医护及就医人员产生安全隐患;
③景观分布零散、集中绿化较少,整体缺乏层次性与系统性。建筑外部裸露管道极大影响了医疗环境感官品质;
④现状连廊使用率低,严重阻碍地面交通。
二、规划研究
1.上位规划梳理
(1)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划用地以医疗用地为主,沿解放大道控制50米绿化带。
(2)武汉市主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用地控制为医疗用地(A51),南侧向阳地块为教育科研用地(A3)。沿解放大道规划有轨道交通14号线,并设有一站。
(3)同济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2018年)
同济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中,主院区分为主地块(解放大道以北)及向阳地块(解放大道以南)两个地块。
主地块:现状建筑面积425198平方米,其中规划保留建筑面积 385625平方米,拆除建筑面积33965平方米 。
向阳地块:该地块建筑物拟全部拆除,规划为预留发展用地,待线路建设期间或建成后再行规划建设。
2.案例借鉴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该院位于郑州市建设东路1号,始建于1928年9月,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三级甲等医院。
该院区特色:
①整体功能格局清晰,建筑空间功能分布明确;
②增加连廊系统连接各大楼,流线畅通,实现楼宇间的资源共享、功能整合。
(2)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该院分为东西两院区,东区位于泰州路45号、西区位于邗江中路368号,创建于1960年,系扬州大学唯一直属附属医院,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该院区特色:
①对老建筑功能采取连廊进行连接;
②连廊外观、内装与医院整体建筑风格保持统一;
③利用连廊空间进行文化展示。
(3)瑞典哥德堡医院
该院位于瑞典哥德堡,Carlanderska医院自1927年以来,一直为公立和私立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该项目急切需要扩建,包括外科手术、X光和消毒等技术密集型功能用房,还增加了新的入口、员工设施和一个餐厅。
该院区特色:
①通过连廊连接新老建筑,满足现代化医疗要求;
②注重连廊设计风格上的轻盈通透,注重与老建筑风格的融合。
(4)案例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通过建设建筑连廊,可有效提升医院新老建筑功能联系、提高医疗运转效率,全面实现功能整合、人车分流、文化绿色。
三、规划方案
1.连廊布局方案
(1)建筑功能联系分析
利用模型分析法进行院区建筑功能联系分析研究,细致分析院区主要建筑内部功能,并进行相应标注。并邀请同济医院基建部门专家现场指导,制作建筑功能联系模型。
通过建筑功能分析,连廊布局线形需满足以下三方面功能需求:
①生命通道:打通急诊—ICU的生命通道。
②医患通行:加强外科大楼、外科一号楼、二号楼及医技、住院与门诊之间的联系。
③物流运送:满足院区后勤医疗设备、药品及配餐运送的需求。
(2)人行流向及密集度分析
运用数据采集分析法,针对院区主要出入口、各功能建筑出入口、院区主要道路等31个节点,通过无人机航拍,统计现场重要节点的人流数量。
通过人流方向和密集度的热点分析,人流最密集区域为南侧东西向道路、北侧东西向道路、中部南北向道路。
(3)人车分流策略分析
梳理地面车行交通,打通内部断头路,形成“双环”内部车行流线,在不影响地面车行交通的前提下,通过建设2层步行连廊,对人行及车辆进行有机物理分离,解决人车混行的问题。
(4)消防场地要求分析
通过对主院区原厂地建筑进行梳理,明确其中高层共9栋,对其消防登高场地进行分析,规划连廊应有效避开现有消防登高场地进行布局。
(5)连廊布局选线
通过对建筑功能联系、人流方向密集度、人车分流要求及消防场地要求分析,同时考虑最大限度保护院区主入口住院部的优秀历史建筑风貌,本次连廊布局选线定为:主连廊沿院区北部东西向道路布局;副连廊沿院区中部南北向道路布局。
(6)连廊规格要求
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1039-2014》,满足单向推床的连廊宽度为,2.4米。结合上述人流动态分析,及院区紧急情况需满足双向推床的需求,确定连廊规格为:
主连廊段:控制宽度为5米,底部净高为5.5米;
副连廊段:控制宽度为3.4米,底部净高为4.5米。
(7)连廊总平面布局
主院区连廊串联门诊科研楼、外科一号楼、外科二号楼、外科综合楼、内科综合楼、住院部等主要医疗功能建筑,形成院区立体步行交通体系。结合主要出入口布置垂直9处,非机动车停车处2处。规划远期考虑结合地铁14号线北出入口建设地下通道直接与连廊对接。
主院区可通过东南侧的规划市政人行天桥由门诊部大楼跨解放大道与南侧向阳地块的规划同济停车综合楼无缝对接。
图2 连廊总平面布局图
图3 主院区南北向鸟瞰效果图
(8)传染疫情防控处理
针对传染病疫情防疫防控,通过建设建筑连廊系统,在疫情爆发时期可以有效的进行“三区两通道”防疫设置布局要求。
2.其它规划相关建议
(1)建筑功能梳理建议
结合现状建筑质量调查及院区功能需求,规划建议拆除303栋、301栋、后勤楼等建筑,拆除改造1号、2号现状连廊用于建设连廊及中心绿地景观。
(2)车行交通优化建议
打通院区北侧通道,增加车行出入口,分流对外物流车辆。结合远期公共通道,在尽可能减小对医学院影响的前提下,建议院区远期可形成北侧和东侧两处外部车行交通流线,最大限度的疏解院区车行交通流,达到减小解放大道交通压力的目的。
(3)景观品质提升建议
规划建议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重组,在不破坏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对环境景观进行梳理、改造提升,凸显同济百年历史文化,加强人与景观的联系,建立舒适的疗养区域,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与氛围。
四、结语
在我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为适应常态化防控的使用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如何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解决医院本身的问题,需要探索与努力。本文通过实际项目的改造方案对其进行探索,希望对后疫情时代的医院改造模式提供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