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科技赋能 助推农村“生活服务圈”建设加快推进
2022-12-23万晓冉
本刊记者 万晓冉
近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6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功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也是国家对村级服务的首次系统性、完整性地提出要求,推进农村“生活服务圈”建设,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功能,旨在让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满足,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未来的乡村承载着“旅游价值+产业价值+人居价值”的多重使命。建设一个有灵魂的、有场景的、有活力的、有温度的乡村,需要补齐短板,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关注民生,科技赋能,数字化建设协同进行,才能助推农村“生活服务圈”建设加快推进。
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圈”建设
《意见》明确:将推进邮政、电信等公共事业服务进村入户,同时加快推进入户道路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服务。要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人员,强化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服务;完善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服务网络,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等,提供相应的代办、帮办医疗保障服务;完善村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加强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强化村社会服务功能,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工作,支持救助对象较多的村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等。
到2025年基本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政策支持、村级组织积极作为、社会多方参与的服务机制,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村级综合服务保障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满足,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旨在加强农村地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副司长黄观鸿表示,《意见》立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需求,紧扣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福祉,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综合服务的重点。《意见》要求强化县级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兜底责任,在明确服务标准的基础上,推进公共服务事项向村延伸。同时要求村级组织要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性,广泛参与公共服务,办好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生是关键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农民的衣食住行、医疗、养老、教育等方方面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意见》中“确保综合服务供给下沉到村”,主要包括10大方面:卫生健康服务、医疗保障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社会服务、文化、体育和教育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人居环境服务、警务法律服务和应急社会心理服务。这10个方面都是触及民生痛点、堵点,都是生活在县域农村地区农民的伤疤,亟需在推进建设期间进一步完善。
位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街子镇的九湾村,村里巷道市场有废水到处流,环境差,苍蝇多。长期以来,村民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影响群众生活质量和村庄整体风貌,在街子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镇纪委的督促下,建成11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各村生活污水,满足村民生活污水的处理需求,使污水废水得到了有效处理和利用,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改观。
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月督查、季通报机制,组建专项监督检查组,督促职能部门进一步尽责履职,确保民生项目建得好、建得快。”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试点项目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工作开展集中整治,建清单、强督促、抓整改,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环境变好了,村民的心情也舒畅多了。
在改善民生,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精准落地。强化县级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兜底责任,问责机制,要经常“回头看”,在明确服务标准的基础上,推进公共服务事项向村里延伸。
在建设过程中,要剔除阶层固化现象。村“两委”组织调动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广泛参与公共服务,依法协助办理政务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助力发展公益事业;引导农民积极发展零售、餐饮、民宿、美发、维修等服务业态,发展乡村绿色生活服务。
科技赋能 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
当草场的牛羊有了“身份证”,当牲畜想饮水时只需靠近饮水装置就能自动出水,当牧民在家就能放羊成为常态,当果蔬大棚实现可视化管理,当数字渔船成为渔民出海作业的“定心丸”……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科技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牵引力,更是加速度。打造“农村生活服务圈”,还需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
农村电子商务提升着“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速度。将农业与大数据相融合,让农产品供给结构的升级更好地与需求结构的变化相匹配,及时了解农产品需求的信息,会让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道路走得更好。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的大荔冬枣闻名全国,伴随当地冬枣种植产业持续扩大,冬枣逐渐面临闷棚、冻害等难题。通过提供大棚温湿度监控产品,利用物联网感知设备实时采集棚内温湿度数据,可以方便种植户实时掌握大棚内的温湿度情况,使作物始终处于最优温湿度环境,有效降低闷棚、冻害发生。
位于四川的养猪场,对外部人员的进出管控十分严格,金融机构很难进行实地调查,无法得知养猪场的真实经营情况,因此出现了猪只不完全投保、骗保以及银行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等问题。通过智慧金农平台,在养猪场布放摄像头及环控设备,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采集、分析、应用生产数据,对养猪场进行全方位活体资产监管、全天候环境监测和定制化告警推送。而养猪户则可以通过该平台24小时对牲畜身体状况及居住环境进行监控和预警,有效降低了牲畜病死率,节省了人工和管理成本,实现了精细化、智能化的科学养殖。
做好科技赋能,一方面,需要以大数据作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抓手。加强数据制度、数据资源建设,在创新完善传统监测统计制度的同时,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体系,大力拓展物联网、互联网等在线采集新渠道,推动建立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汇聚共享利用机制,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数字底图”。
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能力、乡村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数字素养,持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办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对“新农具”的使用能力。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变革乡村治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网络速度和入户通达率,逐步实现农业集中生产区域的5G网络覆盖,降低农村网络资费,让更多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真正受益于数字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