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给青年的回信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2022-12-23李楠楠田小萍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8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共同体总书记

李楠楠,胡 凯,田小萍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一、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回信的重点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青年成长,十八大以来,他多次给青年组织、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不同群体和个人回信,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赞扬。回信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其中多次提到爱国、理想信念、奋斗、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一)爱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爱国主义精神重要性,他在给青年的回信中也多次提及爱国。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开大学新入伍的大学生的回信中,“赞扬了抗战时期,许多南开学子就主动奔赴沙场,用生命诠释爱国。如今,有志青年响应祖国召唤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1]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库尔班大叔后人的回信中强调:“库尔班大叔爱党爱国的故事我从小就听过。多年来,你一直坚持父亲爱党爱国的情怀,给后辈和乡亲们树立了榜样。”习近平总书记信中提及的收信人实实在在的践行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青年来说是一种激励。

(二)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员的回信中阐述了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会议中曾多次强调,大学时期是坚定理想信念、塑造良好品格的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努力奋斗的重要时期。

(三)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各行业的奋斗者点赞,他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出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度成为2018年中国媒体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中写道,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希望更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到人民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3]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回信中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希望留学生们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因此,当代大学生要练就过硬的本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奋斗。

(四)中国梦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写道:“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希望青年一代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4]到本世纪中叶,这一代大学生将进入建设祖国的黄金时期,因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希望他们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他们看到的中国,鼓励他们多与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的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5]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中,鼓励他们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加强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大学生,有义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回信对大学生发展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人的回信总是意味深长,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只有深入分析信的内容,反复理解多次出现的词汇,才能充分认识到其对大学生发展具有的指导性意义。

(一)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祖国奉献美好青春

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政党只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才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才能经受住一次次挫折后又一次次奋起;党员干部只有具体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走得稳、走得远。[6]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等都提到过要坚定“理想信念”,这里的“理想信念”不仅有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也有普通学生的理想信念。每一代大学生都有符合时代的理想信念,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即: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实现和平、拯救中国而努力;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新时期,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当今的大学生生长在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时代,生来祖国就已强大,因此,90后被称作是“垮掉的一代”、00后被说成“凋零的一代”,但是,当代青年心中也有理想和信念,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时,他们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逆行抗疫,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鼓励他们:“心之所信,方能远行”。可见,当代大学生只有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就能在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二)帮助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六个要求,第五个要求就是“要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学习紧迫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7]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青年的回信中也多次提出殷切的期望——练就过硬本领,这也是时代给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过硬的本领要求大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社会所需要的本领要强,并把社会需求与自身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必须重视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本领培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一是在思想政治上,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大学生要紧随社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如果政治素养不合格,无论知识能力如何过硬,都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如: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老师眼中的医学天才,竟然因为与室友发生矛盾而在饮水机中投毒,毒害室友。因此,高校要紧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练就过硬本领不只是为了个人发展服务,更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

二是在知识文化运用上,要求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这不只看考试的分数有多高,而是要看将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报效祖国的能力,用实践检验学到的真本领,促使大学生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化成学习动力,把学到的真本领运用于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

三是在人文素养上,相比于初高中教育,虽然大学教育不是只停留在成绩上,但仍然出现了重视专业、忽视人文的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出现缺失,一些大学生变得毫无责任感、越来越功利,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人文素养也要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四是在创新创造上,大学有高层次的技术和人才,以及很强的包容性,大学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激情,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这就为大学生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练就过硬的本领就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开拓眼界。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必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让创新成为其远行的航向标,促使其成为对国家发展,对人民群众有用的接班人。

(三)激发大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发展趋势而生。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不断的交流融合,以及佛教、西方哲学等外来文化的融入而形成的独特性质。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中都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一直向世界伸出“和平”之手,传递着“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如: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是最早把自己研发和生产的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国家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仅因为其中包含着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而且因为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适合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方针,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等党的重要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因此,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使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明显提升,使中国有底气、有能力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青年是一个时代中最活跃的群体,而大学生是这个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当代大学生要想具备全球观念,就要放眼世界,与各国青年大学生加强交流,在交流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不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为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回信的启示

(一)对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启示

高校承担着传播知识文化和塑造人格的重要责任,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所以,高校要把培育学生的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用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复青年的来信,鼓励青年、关心青年,这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高校各级领导要以此为鉴,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重视学生发展落实到具体的育人实践中。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生、运动员、群众、专家教授等各领域的人都写过回信,其中给青年人的回信最多,为青年大学生指明了方向,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知心好友。高校各级领导和教师也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多联系学生,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做好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做学生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上的朋友、人生方向选择上的指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回信经过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可见,做好学生工作,既要发挥新媒体的快、全、准的特点,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又要把握尺度避免过分依赖新媒体。当然,还可以采取“回信”“走访”等传统的交流方式,把新型交流方式和传统交流方式结合起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祖国培养可靠的时代新人。

(二)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启示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9]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必须要把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使命,为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大学生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并且要始终保持求知若渴的学习状态,不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是为个人发展和国家效力的前提条件。

实现中国梦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在育人方面,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发展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明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勤勤恳恳、发光发热也是在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共同体总书记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爱的共同体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