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齐建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2-12-23谢伦晞刘永生苏李杰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思政院校

谢伦晞,刘永生,苏李杰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并使其入脑入耳入心入行。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点,且人员、资源、资金等保障性投入尚存在差距,在思政相关学科的建设中面临着较大挑战。因此,“配齐”和“建强”双管齐下,深入推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深刻把握其时代价值,更需要全面考察其现实困境,并探索破局之策。

一、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仅体现在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建设”为关键词的政策性文件上,更体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中,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318讲话”,下同)。因此,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新时代背景的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需要,更是高职思政课创新的支撑。

(一)新时代背景的要求

自“318讲话”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越发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同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职院校,虽然在师生体量上早已是中国高校的半壁江山且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纵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知网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们应深入反思当下的研究偏好及风向。诚然,我国高职院校中有较大比重为中等职业院校在本世纪初抓住机遇迎合国家发展需要升格而来,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不长,历史底蕴和办学经验尚且不足,因而较之本科院校,在师资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特别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更是其弱项。国务院所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中再次强调了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高职院校应由关注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重视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因此,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职教育中,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更是在为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伟大复兴乃至实现共产主义培养兼具精湛技艺和高尚品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

毫无疑问,自“318讲话”之后,社会各界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观点的认识和理解越发深刻,而习总书记“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论断无疑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履行铸魂育人的职责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当前不得不承认的现状是,虽然高职院校思政课越来越受到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在逐步加强,但仍存在教育教学的供给侧方面和学生获得感的需求侧方面的双重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一些思政课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存在学术厚度、精神深度和人文温度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获得感、幸福感和思政课的实效性。因此,要在“拔节孕穗期”高职大学生的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并使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乐为、敢为、有为”“用一个灵魂换新另一个灵魂”以其高尚德行、深厚学识和人文关怀浸润学生的心灵,并持续针对“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精品思政课,使思政课有料且有趣,不断提升高职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又红又专”投身到复兴伟业中去。

(三)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支撑

对照“318讲话”中“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标准和有关要求,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差距,并不能完全适配新时代全面现代化的新征程和新使命,究其根本其实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能完全适配发展需要所导致的,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表现出对专业技能培养的偏重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样的失衡无疑是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的。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更新观念和创新理念,进一步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也应当基于环境结合时势,不失时机地促进自身的成长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把正方向,走对道路,突出重点,内容为王”中上好思政课,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支撑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对标政策文件的统一标准和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差距,一方面,面临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时间紧任务重的1∶350比例“配齐”紧迫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分担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建强”强度压力。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建设要在“对标”“对表”中达到标准和符合要求,仍然面临着以下方面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困境:

(一)“配齐”面临“留不住”的困境

根据《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简称教育部46号令,下同)的有关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而后,各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配齐”的时间节点也做出了具体要求。自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迎来了“春天”,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逐渐开始横向流动起来。

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为“配齐”而努力:一方面,稳住已有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在准入门槛中有关要求适当放宽的前提下,吸引并招纳新的人才以扩充队伍达到比例要求。各高校都在扩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或相近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也不断有新的硕博研究生完成学业,进入到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流动”和高校“抢人”现象的出现虽然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混乱”,但事实上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的客观规律的,终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措施的采取后“归于平静”。综上所述,时下,“留住人”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建设中的主要困境。

(二)“建强”面临“扛不住”的困境

承前所述,“留住人”从而“配齐”是前提,“建强”已是后话。基于实证研究中的数据采集和科学分析,不得不直面的是,“留下来”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建强”的过程中仍存在障碍,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职业发展等场域的分析不难发现,“建强”的障碍无非两大类:要么是囿于主观条件,要么是受到了客观环境的限制。

1.教书育人的实效性不强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通常为每周12-14节的基本工作量,且存在一名老师教授多门思政课程的现象),且“配齐”尚未完成的前提下,思政课大都采取跨班、跨专业、跨院系的合班、大班教学的授课模式。另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高频且有效的覆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等场景的师生双向互动存在较大难度。

2.学术科研竞争压力较大

在当下的高校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导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适应难度较大,这无疑给思政课教师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思政学科相关的高校教师每年都要面临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科研压力,造成了学科内的科研竞争达到了空前的激烈程度,加之考核标准中对科研成果在数量上的要求,如上种种,早已使得高职思政课教师在科研上几乎不堪重负。

3.个人职业发展面临困境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方面很难找到平衡点,实现“两条腿走路”发展,主要有以下情形:有的教师教学能力相对较强并广受学生的欢迎,却鲜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导向不相适应;有的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且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足,学生评价较低;有的教师教学水平偏低且科研能力也偏弱,存在“职业倦怠”“佛系”“摆烂”和“躺平”现象。综上,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艰难。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就当下“配齐尚未成功,建强仍需努力”的现状及困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可参考以下思路:一要关注思政课教师各层次的需要,通过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留住人”;二要建立教学、科研和职业发展机制以保障思政课教师的成长。

(一)“配齐”要“引人”更要“留人”

当下,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可谓空前,迎来了就业的黄金时期,“人往高处走”可谓人之长情,能往高处走的人却也往往是更有实力的人,这样的人“另谋高就”对于学校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损失,因此,在“配齐”工作中招得到人只能“治标”,把人留住才是“治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而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三个词就开始频现于在政策文件、官方媒体、理论文章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了这三个词:“让全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这“三感”的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应当是我们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因此,高职院校在“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以达到“引人”的目的,更要关注并满足思政课教师的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使他们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方可实现“留人”。

(二)“建强”要“保障”更要“成长”

“留人”已是不易,应“且行且珍惜”,当下虽说各高校为了“配齐”的而“抢人”现象已有所缓解,但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人员流动性太大终究不利于学校长远的内涵式发展,因此“建强”就需要关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需求的基础上,并建立教学、科研和发展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来促进思政课教师的成长。

1.教学能力的培养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做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外力”和“内力”的同时,发功形成“协同合力”。通过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校内校外的教学能力培训、教学比赛观摩、校内校外的集体备课等活动,多方合力构建“以老带新传帮带 以新促老共成长”的教学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除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优化教学策略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建立线上沟通平台和线下定期课外辅导的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畅通师生双向交流的沟通渠道,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也让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育人精度和学生的获得感。

2.科研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应当遵循“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的基本规律,而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要充分理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研修交流等机制的建立更多的是开拓眼界和给予启发,与之相比更重要的研读马恩经典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只有不断增加输入才能厚积薄发和进行有效输出:一方面,写出并发表更高水平的理论文章、申报更高级别的课题项目;另一方面,能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更有深度、更有底气。

3.职业发展引导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因而在处理科研和教学的问题上,有人选择有所侧重,有人选择同步发展,也有人选择“佛系”“摆烂”。究其原因,其实是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引导和保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发展,因而在日常学习、假期研究、辅导学生方面应有相应机制将其常态化和制度化,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和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单列其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分别就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对一定比例表现突出的思政课教师进行公开表彰,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资奖励,通过树立思政课教师中的先进典型以促进同事之间的良性竞争,在彼此追逐中不断进步成长。此外,对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困难和焦虑情绪的思政课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疏导他们焦虑情绪,促进其健康成长,保障其职业发展在正确的方向上。

四、结语

总之,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承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各高校也在逐步全面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全面准备认识新进思政课教师的现状,让新进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法成熟,进而破解“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的局面。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时代定位、聚焦核心素养、强化学科支撑、完善制度建设,以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行稳致远、接续发展。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思政院校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