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现状的冷链物流发展之路探究
2022-12-23尹硕
文/尹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其对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冷链物流作为物流的一种,其快且好的发展,是物流快速成长的重要推力。文章以我国当前发展现状为背景,从我国的视角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介绍。冷链物流是传统物流的各环节中,使产品处于符合规定的温度环境,从而保障产品质量,降低相应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1]。我国冷链物流的成长过程,大抵可归总为三个阶段。其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此时为萌芽阶段,国内冷链基础资源与设施短缺,冷链物流的概念尚不明确。不久,国外的一些相关公司纷纷入驻我国,如:太古、美冷等。同时,在该时期我国也开始成立独立的冷链物流公司,如:双汇、光明等,此时为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种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批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其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1世纪初至今,我国一直处于冷链物流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系统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先进的设施技术更是成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
2.国内发展现状。尤其受到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冷链市场的规模、需求更是加快增长,消费者日常生活追求更多物流服务,如:无接触配送、送货到家等。而消费者在此过程中所需求的货物种类繁多,增加了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也推动了冷链物流市场市场规模的扩大。根据数据,2019年,我国该市场规模到达3391亿元,同比增17.5%。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更是已经达约4698亿元[2]。2019年我国冷库求租区增多,冷库需求总量超321万立方米。2020年我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达28万多辆,缩小了与发达国家距离。近两年,在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增加了冷链物流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冷链物流提的进一步要求。为此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险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直至2020年,我国冷库量约为6665万吨,同比增长10.1%。冷藏车保有量约27.5万辆,较2019年增长28.1%。随后我国还颁布了《关于印发进口冷链食品物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通知》等,这表明我国在重视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同时,还非常重视冷链食品的质量安全建设。
3.部分发达国家发展现状。在政策方面,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冷链品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大大提高了冷链产品的安全性。德国严格禁止新鲜度不达标,保质期限不合格的产品上架销售。美国为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在发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还特意成立了冷链物流协会,并不断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加强市场准入原则建设[3]。日本则是对其提供财政、税收相关的优惠政策,并推动冷链相关业务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更是为了培养冷链物流人才,专门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设备技术方面,德国拥有先进的自动化冷库技术,并且其畜牧产品采用身份识别系统,如有需要,可对其从诞生开始进行追溯。美国的温控仓储、制冷技术处于世界尖端水平。其冷链车辆均安装有追踪系统,随时可对其车辆进行信息查询,便于对冷链物流各环节进行把控。日本则非常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其拥有着世界先进的自动立体化仓库与分级控温设备,可对物流各环节温度进行随时监测。
二、我国当前冷链物流绿色发展困境
1.冷库人均容量少且分布不均。我国的冷库总容量据统计,2019年我国冷库量为6052.5万吨;2020年,我国冷库总量,达6665万吨,总容量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由此看我国冷库总量并不算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冷库容量仍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2020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为468.1吨/万人。关于我国冷库容量分布状况。2020年,我国华东地区为我国当前冷库容量最大地区,其容量高达1860.5万吨,占全国总容量37.8%。然后是华中地区,容量达752.7万吨。最后华北地区,其容量达731.2万吨。分布大体呈现东多西少,东北、西北、南部地区容量较少的局面[4]。
2.专业人才相对短缺。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开设冷链物流专业的院校仅有十所,且这两年高校冷链毕业生人数与我国排名较前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岗位招聘量的供需比为不足四分之一。中物联冷链委调查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物流企业表示冷链人才招聘困难。而人才智力支撑不够会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3.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发展。当前社会,人工智能成为时代潮流,智慧物流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的不断渗透更是加速冷链物流的新时代的到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引进和其发挥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制冷设备,仍然较多使用氟氯烃、氢氟碳化物等。这些物质在使用过程中会加剧全球变暖,尤其是制冷剂的泄露会造成严重的气候变化,给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4.信息化程度较低。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水平成了物流发展的重要一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仅有逾十个省市实行冷链食品追溯,多数省市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对冷链品进行有效监控,造成货损。除此外,因物流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畅,“断链”也随之时常发生。据估算,我国每年因此造成的果蔬损失分别约为1200万吨、1.3亿元,经济损失超千亿元,给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5]。
5.冷链物流企业小而弱,管理模式落后。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中小企业比例超过90%,大规模冷链物流企业占比不足一成。2020年,排名第一的美企Lineage,冷库容量达5066万立方米,而我国排第一的中外运冷链物流容量仅有274万立方米,其间有20倍差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中小规模冷链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管理模式大多也采用传统管理模式[6],再加上缺乏规范的行业指导,致使其很难适应当前信息化加速发展、对创新能力与不断变革能力要求较高的社会情况,致使其成为冷链物流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6.预冷率低,食物浪费量大。预冷是冷链的第一步,通常易腐烂的食物在刚刚采集后温度最高,预冷可以快速降低温度,延长储存寿命。据统计,我国果蔬预冷率仅有20%,其中一半以上仍是使用冷库,由于冷库中缺乏专业预冷设备,且位置距离采集地较远,从而导致预冷不及时且效率低下。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1.协调冷库容量布局。由于我国冷库容量分布不均。应加强对冷库容量少的地区的建设,均衡我国当前容量布局,优化容量结构,发挥各地优势,共同促进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2.鼓励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冷链设施建设。技术创新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冷链物流的发展成效。要努力发挥技术创新,对其建设的推动作用。降低日常运输中因技术问题导致的货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目前,我国路况较为顺畅,主要城区冷链设施尚可。但仍有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相关设施十分匮乏,这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运输与储藏。这些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大多以农副产品为主要经济来源。而这些产品的变现,则离不开冷链物流的支持。但预冷设施的缺乏、冷库的不足、冷藏车辆的不足、交通的不便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工作效率与质量,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剧落后,故要加强对相关地区的设施建设与普及。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人才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必须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育与管理方案,才能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我国当前冷链物流发展时间较短,经验少,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少,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少,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更是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目前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应当根据该领域的人才缺口制定针对性的科学系统的新型人才培育计划。而所培育的新人才,需具有创新意识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且能使用新型管理模式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4.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冷链物流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搭建物流信息平台,有利于消费者与管理者随时对运送或存储等状态下的货物进行实时状态监控,从而降低货损,更好地保护货物品质,也从源头更好的记录货物信息以备随时追溯。我国当前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足,多数地区无法对冷链货物进行信息追溯,货物品质与工作效率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物流信息的收集、整理、协调。
5.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建设。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小而弱且专业化程度不足,因此,应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建设,企业应不断吸纳优质的专业人才,提高企业信息共享能力,注重物流信息平台提供的有效沟通功能力,重视行业间的信息互通、交换、整合[7]。采取新型管理模式,增强自身的决策与运营能力。不断提高成本控制能力[8],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四、总结
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冷链物流不停地创新与改革,同过去相比有很大的发展,但我国仍然需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并能够不断动态优化的新型冷链物流发展模式,以此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多样性需求。相关基础设施要不断完善并协调布局,要增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注重科技的引进与创新,要加强信息平台的搭建,要推动我国冷链物流企业队伍的壮大。从而充分保障运输与仓储物品的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在我国整个冷链物流的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全局,进行科学设计,努力打造符合行业发展需求与相关社会背景的新模式与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