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现实技术的思政教学应用和思考
2022-12-23张秀洁
张秀洁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122
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深入思考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教育主题突出、内容充实、形式新颖、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与青年学生产生思想共鸣的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也为我们在思政教学实践中运用混合现实技术(MR) 开展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一、混合现实技术(MR) 在思政教学应用的现实意义
(一)常规的思政课程教学呼唤新手段、新技术的融入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政治观念,形成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2]。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教学为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引领和核心作用,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容忽视: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律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过程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材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思政课必要的知识传授相对于操作性、实践性更强的专业课程无疑会增加学生先入为主的畏惧和抵触;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而无法得到广泛推广,甚至在理论探索的层面并不能缓解“教”与“学”的矛盾等现实问题。大多数思政课堂依然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思路僵化、教学过程千篇一律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依然没有逃脱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束缚,所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师喊破嗓子,学生熟视无睹,逃课、睡觉、人在心不在、玩手机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成为思政课教学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混合现实技术(MR) 在思政教学中应用的客观要求。
(二)纯粹的虚拟现实技术不能达到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的目的
目前,国内较多院校都在建设VR 实训室,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注入了活力。我们所熟知的VR技术又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技术,它的应用和推广更适合于理工科各类专业,它的使用过程主要是将设备构造、原理、检修过程制成虚拟三维动画,学生可借助VR 技术进行设定动作的虚拟操作,使用者需佩戴智能眼镜即可观看虚拟画面,无需有现实设备支持。与之相似的还有AR 技术(Augmented Reality 即增强现实技术),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使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中,使之能够同时存在,人们看到的场景有真有假、真假结合。VR 技术和AR 技术均适用于纯粹的专业技术类单纯操作教学,简洁,直观,是专业技术教学的有效补充。
与专业技术类课程不同,思政课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评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5]的“八个统一”,它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根本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6]的问题,是促动人情感和灵魂的深层次的教育,这既要求有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要求作为参与主体成为教育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融共鸣、实践上的同频共振,实现真听真懂真信真实践的教学目的和效果。MR(Mixed Reality)技术,即混合现实技术,能够满足思政课的上述要求,它是在数字化现实基础上加上虚拟数字画面,通过一个摄像头让使用者看到裸眼都看不到的现实,能让使用者看到真实世界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所显示的虚拟数字物体,属于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加上MR比VR 在使用时有更短的显示延迟,让使用者在虚拟数字对象和真实世界动态的交互中产生良好的使用感受。比之VR 技术和AR 技术,MR 技术更适合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混合现实技术(MR)应用也更符合高校大学生自身成长的特点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指导和栽培。”[7]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仍然容易受到社会生活、外部环境的影响,要求教育者无论在思想政治引导上还是专业技能提升的培养上,都更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才更容易被他们接纳和吸收。混合现实技术(MR) 应用到思政课教学,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业特点和年龄特点。从学业特点来讲,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无论是从事理论建树、科学开发、专业设计等研究领域的科研型人才,还是主要从事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技术领域的技术应用型、技能操作型人才,大学阶段都是他们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学方式手段创新的期待成为混合现实技术(MR) 应用等教学实践探究的重要动力。从年龄特点来讲,高校大学生有活力、对生活充满热情,可塑性强,接受知识快,很容易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更愿意接受科技创新成果,并愿意尝试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混合现实技术(MR) 赋能思政课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成为教育主体,更容易让大学生对教育的思想内涵产生认同。
二、混合现实技术(MR) 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一)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助力思政课取得落地实效
混合现实技术(MR) 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在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用户既可以是旁观者,又可以成为参与者,使用体验更为亲切和真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需要明确主线、理清思路、注入情感。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新模式,需要借助混合现实技术(MR),构建虚拟历史场景重现、虚拟现实展示等教育教学环境,带领学生漫步历史长廊、重温历史瞬间,激发内在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探索虚拟备课、虚拟授课、虚拟考试等新方法,争取早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推动教学模式转型。
(二)实现体验式学习环境模拟,需要打造优势教学资源的合力
情景教学、体验式学习环境模拟,既是大学生向往的学习方式,也是教育者一直孜孜以求的教育氛围。“如何充分利用直观形式、设立生动的场景,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从而帮助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并运用知识”[8],是混合现实技术(MR) 在思政专业领域的教学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需要调动协调科技、思政课教师、学校三方的力量,形成合力。MR 比VR 的技术难度还要高出许多,VR只需要知道用户自身的状态就可以和虚拟世界进行交互,而MR 需要知道周围真实世界的各种信息才能让虚拟数字对象和真实世界实现动态的互动。MR技术的实现需要专业的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参与其中,他们是打造体验式学习环境的“硬件”。而思政课教师是实现MR 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的核心力量。总体教学设计的构建、具体教学效果的体现、重点教育环节的凸显,都需要思政课教师的精心打磨和参与实施,他们是打造体验式学习环境的“软件”。相较于VR 硬件设备的“低门槛”,MR投显设备成本较高,也成为阻碍学校大规模应用的掣肘。学校成为打造体验式学习环境的重要一环,必要的机制体制建立和相应措施的落实成为混合现实技术(MR) 落地校园的后勤保障。
(三)搭建思政课全息教学平台,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全息”即完全信息。随着全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优势也不断地凸显出来,应用更加广泛。搭建思政课全息教学平台,可以把全息合理、有效地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让大学生的智慧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改变,使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被动接受转向以资源学习为主的主动探究,既可以扭转传统课堂的单一枯燥的教学局面,又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跃,从而提升教学实效。混合现实技术(MR) 是构建全息教学体系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使大学生准确理解进而接受思政教育信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提供与“现实历史场景”(或重现历史瞬间等) 交互作用的经历,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来促动他们,引发共鸣,达到通过“判断、理解”完成对政治理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思想构建和实践躬行。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思政课全息教学平台搭建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的系统工程,它既可以不断完善深化细化某一个教学内容,也可以不断扩充延展丰富多个教学空间,是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继而形成完整教学体系的全新智慧教育教学架构,必然会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混合现实技术(MR) 在思政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一)学生的学习成效是衡量混合现实技术(MR)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9]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它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灌输知识点,更为重要、更为突出的是它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学生的学习成效是衡量混合现实技术(MR)有效性的主要指标。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对基于混合现实技术(MR) 思政课全息教学平台的使用,“混合现实技术(MR) 在思政专业领域教学应用”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可行性探讨的层面,它的最终目的一定是教师普遍自如地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的教学工作,学生可以从这一教学模式中真正体验全新教学手段带来的实际意义和教育体验;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在使用基于混合现实技术(MR) 思政课全息教学平台时的真实感受,全新的教学模式一定是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虚拟环境中,通过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和大学生之间进行各种交互作用,从而使大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从了然概念、萌发心意到产生认同,直至实现认知的飞跃的过程。
(二)课程的内涵建设是凸显混合现实技术(MR)创新性的核心内容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10]混合现实技术(MR) 作为现代教学手段、成为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的载体,是为实现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在混合现实技术(MR) 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创新实践中,首先,要体现思想性,要突出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引领作用,在注重知识体系传授的同时,更加强调价值引领,更加突出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的正确传达。其次,要具有针对性,即设计教学内容就是要有别于传统讲授,要通过教学情境设计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专业特点,设计多个不同的教学情景,开展教学活动。再次,要坚持多元性,即在混合现实技术(MR) 使用过程中:不但要开发独具特色的教学情境,更要注重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但要强调虚拟场景的真实性、更要坚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杜绝胡乱改造和娱乐化的倾向。教学情境设计,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受教育者成为亲历者和参与者,必然会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平台的接续完善是检验混合现实技术(MR)应用性的重要抓手
基于混合现实技术(MR) 的思政课全息教学平台需要必备的配套设施,包括MR STUDIO 全息创作平台软件(基础版)、MR World 多终端协作平台软件(基础版) 以及MR 智能眼镜设备等。可见,不论是平台建设的前期准备、中期建设,还是后续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建设中既需要学校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健全完善各个工作环节和相关配套设施,也需要及时获取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情况反馈,在技术方协助下不断改善师生教学中的双向感受,真正达到优化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沉浸式。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思政课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联合技术科研机构让现有平台动起来,设计思政课程系列情境,搭建一平台多门课程的联合开发,让现有的硬件设备使用和软件设备开发充分发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