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旧课标的比较分析

2022-12-22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小学郭延芳

内蒙古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业课程标准法治

●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通顺街小学 郭延芳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要求,融合各领域意见建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本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了修订,这是引领我国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走向培育“核心素养”新时代的导航仪。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将2011年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标准进行统整优化,是集传承与发展、创新与突破于一体的智慧结晶。2022年版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相比较,究竟有哪些变化呢?本人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教学实践,围绕“八个新”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新动向——课程性质的变化

2011年版课程标准分三个层级对课程性质进行了表述: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受众群体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强调道德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要回归于生活,在充满童真童趣、富有探究创新的生活中达到“两会”——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受众群体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生活领域为载体,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树立、形成正确的“三观”。思想品德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受众群体是初中生,以“思想性”为核心,依托于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思想行为的成长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奠定扎实的基础。不难看出,2011年版课程标准细化为三组不同群体,指向三个不同维度的目标,侧重于良好品德的培养与形成。而2022年版课程标准不仅体现了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还体现了政治性,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主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担当意识、过硬的本领能力、不懈的奋斗精神等综合素养并成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有大爱、有大德的中国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德与法。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基础的,二者相互约束、相互促进,可以用“两个离不开”来概括,道德教育离不开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离不开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育实践当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自律要严、道德要高;课堂上不能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很好地落实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精神要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新发展——课程理念的变化

2022年版课标中的课程理念给出了更多的新导向,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的过程中注入了行动力,赋予了新活力。与2011年版课标中课程理念相比较,新课标中课程的指引性、综合性、统一性更加突出,为教师、学生做好了思想的引领,指出了价值趋向的选择,指明了发展方向的路径。新的课程理念还特别突出成长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发展的进程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的学习成长不仅仅依托于学校、书本,新课程理念更多的是将知识与社会的发展、日常的生活紧密相连。学习来源于真实生活,学习回归于真实生活,这也是顺应新时代发展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要求,让课程切实为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让生活化、综合化的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另外,新课程理念强调教与学、知与行的统一,一味地灌输、复制、搬运的教与学不再是学习的主要形式,而是要注重情境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有机融合。教育工作者欲很好地将课程理念落到课堂教学实处,就要更新观念,改变原有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不能再“唯分数论”,而要注重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成长点、增长值。

三、新动态——课程内容的变化

2022年版课标中对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为整体框架进一步明确了德育素养的培养路径,形成了全方位、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梳理概括为“三线六块”。“三线”,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三大教育主线;“六块”,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六大块主题内容。这比旧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要求更加具化、详细。基于内容的设定,新课标要求教学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教师要着眼于相关内容,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坚持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自觉地把个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力争成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拼搏奉献、具有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

四、新导向——课程目标的变化

2011年版课标将课程目标内容主要围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模块来设定,“三维目标”的设定囊括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行为引导、情感体验、价值判断与选择等要素。由于部分目标领域、界限不太清晰,2022年版课程标准在继承“三维”目标的同时又进行了超越,凝练提出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这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助推学生形成知识理解的思维方式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知识的系统性,明确所学知识的意义,逐渐理解方法论的思想。在总目标提纲挈领式的描绘下,新增的各学段课程目标进行了分层、梯级、进阶的精细化、过程性设计,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各种指向,有机衔接、逐层递进,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架构模式,达到了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全覆盖。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立德树人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中不能只注重分数,而必须做到心中有人。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与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增强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必须担负起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

五、新领域——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牵引、杠杆的作用,2022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按照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呈现,这一新领域的开辟为学科质量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

面对新领域、新挑战,新课程标准对内容要求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提示”“学业要求”,不仅明确了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特别强调了“怎么教”,给出了可操作 、可复制的具体指导方法。例如:第四学段(7~9年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部分设置了“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的学段目标。依据学段目标,在学习主题“革命传统教育”部分设置了“了解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课程内容。而“了解”“理解”“领悟”等关键词就表明了教师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这样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可见,学业质量标准不是片面地指向单一的学科知识点,也不是考试“指挥棒”下的学习结果,而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结果及其表现水平。课程标准中对学业质量明晰的指向、具体的要求,更有利于教师有效选择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也为有关道德与法治考试提供了价值方向和水平依据。

六、新航程——学业水平考试

2022年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水平的考试。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探索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新课标的引领下,未来一段时间学业水平考试又会有哪些新趋势呢?学业水平考试的模式将由知识取向(2011年版)的评估向素养取向(2022年版)的评估转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学科性内容也将从单纯的书本知识向具有现实意义的各种任务进行综合性的考查。测评更加强化学以致用,以学生“能做什么”来检验学生“学到什么”。学业水平试题的形势也将有新的发展与变化。测试中将减少客观性试题的比重,像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匹配题等这些死记硬背的题型将减少,在保留的这些题目中,避免再单纯地考定义、概念类的知识点,这些客观性试题也将更加注重在真实情境中测试学生的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也预示着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要提升情景化命题的设计水平,试题要确实具有实际意义,不能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设计。学业水平考试也要适当加大体量,加大题目的复杂性。同时将增加开放型试题的比重,问题、过程、结果不再唯一,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地解答。综合性试题的比重也将会加大,这类型的试题不仅考查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关联,还会考查学生跨学科知识(学科内容增加了不少于10%的跨学科知识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发现、探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随之而来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体系也会有所变革,将整合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如成长记录册)、形成性评价(如作业、报告类),以及期中、期末这样的终结性评价,考试分数不再是唯一的度量衡。

七、新路径——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寻根溯源,教师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第一资源、核心群体,做好教师培训与策略研究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将为打通新课标科学制定到高效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保障。因此,2022年版课程标准还特别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学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教师的发展、教师与教研、教师的培训来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从教研训三个不同主体来看,地方教研部门要注重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的协同性,重视顶层设计,聚焦关键问题,优化教研方式;教研的整体架构要接地气儿,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切实服务于一线教师,依托现代网络媒体可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灵活进行,为教师提供更多便利的学习环境。对于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来说,要基于学校、教师发展的问题着手,沿着“问题—研究—改进—实践”这一路径,通过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示范展示等活动解决学校、教师发展瓶颈,提升学校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对于教师培训而言,培训的内容要有系统性,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上自国家课程方案、要求,下到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具体做法,教师通过“自我研修+集体研修”“线上+线下”来提升自我素质,学校也要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效协同开展培训。

八、新纪元——遵循课程标准的引导

2022年版课程标准目标导向非常明确,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新人”,“三有新人”是在原本“四有新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这一点体现了我党对下一代的高度重视。做时代接班人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高超的本领、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为什么新课标有此目标导向?当下,我们从当代某些青少年身上会发现四大问题:信念的缺失、本领的恐慌、脆弱的心理、责任意识的淡薄。所以,新课标从“想不想”“能不能”“敢不敢”三个角度对时代新人必备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北宋政治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与法治起到“帅”的作用,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理想信息 补足精神之钙》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是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理想信念是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站在铸魂育人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教育者只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引导,才能领悟其精髓所在,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新课程是有高度、有温度、有宽度、有厚度的新成果。通过对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我们需从“五个增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来把握课程的灵魂实质。建议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牢固树立并落实育人的核心理念,努力培养担当民

猜你喜欢

学业课程标准法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艰苦的学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