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大美育”建构路径探索

2022-12-22崇义小学高品质学校整体构建研究项目组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课程

■崇义小学高品质学校整体构建研究项目组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学校美育依然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都江堰市崇义小学以“大美育观”为指向,以美育课程为核心,以美育共同体为依托,以美育时空为抓手,积极探索学校美育的创新路径,真正实现以美育人。

一、以美育人:学校美育的时代诉求

美育,是以陶冶情感、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1]。其根本任务在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已受到充分重视。可以说,坚守以美育人导向,既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的新方位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小学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美育人是充分挖掘个体生命潜能的过程,是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重塑生命的过程[3],与新时代立德树人具有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换句话说,不论是何种形式的美育,其本质都离不开价值指向,都是“美”与“德”的双重体现。以美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以美育人的根本旨归。需要说明的是,以美育人并不是“去意识化”,过分夸大美育的育人功能,也不是“去目的化”,忽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是以美的内容、美的方式、美的环境打动和感化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从学校教育的视角看,以美育人的重要意义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沟通科学与人文,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实现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形象可感的教化能力,潜移默化熏陶学生的品格,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统一[4]。这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学校美育工作,必须摒弃“狭隘化”的美育观念,打破“单一化”的美育课程,弥补“薄弱化”的美育力量,突破“扁平化”的美育时空,使学校美育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二、立足整体,确立“大美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美育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有“小美育”和“大美育”之分。都江堰市崇义小学在美育实践初期,主要集中在“小美育”上,即依托音乐、美术学科开展艺术教育或艺术活动。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全面加强美育精神要求,从美育的本质规定性出发,树立起“大美育”观念,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大美育”,意指面向全人培养的普泛意义上的美育,它的内涵包括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5]。即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格美等多样化对象[6],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其实,“大美育”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一种办学理念,这与我校提出的“崇德扬善、求真尚义”办学理念非常符合。我校位居都江堰市崇义场镇,其办学理念源于本地“崇德尚义”的朴实民风与教育“求真扬善”的真谛。于是,学校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教育特色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进行规划和设计,将“大美育”观念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以及各学科之中,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为真正落实以美育人这一特殊使命奠定基础。

例如,学校利用升旗仪式、集会、课堂教学等活动,组织学生分享一系列“崇德故事”,以身边人物的崇高品德浸润着学生,引领学生塑造美好心灵。有“在校外因突下大雨给老师送雨伞”“白天停电下午返回学校关闭全校电灯”“40 年前的校友捐赠口罩给母校”“老师给学生剪刘海”“老师试穿给学生准备的衣物”等故事,学生在分享、聆听故事的过程中明事理、知对错,体会社会美、品行美和人格美等。

三、立足学校,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校美育实施的基本保障。要提高学校美育效果,使学校美育最终“落地”,需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并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着手完善美育课程体系。

一是提质存量。首先,学校开齐上足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创设有助于陶冶学生丰富情感的情境,选取有利于培育高尚情操的教学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其次,将美育元素渗透到其他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中,让所有课程都培养学生懂得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各科课堂教学成为美育的主阵地[7]。比如,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激发审美想象;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简明准确,体会逻辑推理的科学严谨。最后,建立各种活动社团,每年举办艺术节,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展示美、欣赏美的机会,帮助他们构筑多彩、丰盈、积极的精神世界。

二是优化增量。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以校本课程建设为关键,构建起多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美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比如,学校开设“红领巾故事会”课程,由学生分享新闻、见闻或故事。在每届毕业班开设“分享成长之乐,分享毕业之情”课程,呈现学生六年的经历和变化。又如,学校围绕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设置专门的节日课程,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再如,设置衍纸课程,编制《七彩衍纸》读本,建立学校衍纸艺术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图案、造型,用彩纸卷通过捏、粘、扎等方式,在轰轰烈烈创造美的过程中诞生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一部分装饰校园,一部分装饰学生书房,一部分赠送来宾,一部分进行了义卖。近年来,共有3000 余名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衍纸的制作方法,累计制作各类衍纸作品10000 余份。其中,代表作《十二生肖》《十二金钗》曾获成都市艺术节作品一等奖,《成都日报》对此作过专题报道。

四、立足当地,构建美育共同体

学校美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美育人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构建美育共同体。《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由此可见,学校并不是美育的唯一主体,而应该以协同思维为指导,充分调动一切美育主体的积极性,如政府单位、社会机构、艺术团体、民间艺人等,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学校特色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大美育”协同育人格局,发挥合力育人的最大效应。美育共同体作为立体化育人有机体,要紧紧围绕以美育人的任务与要求,明确各主体的共同体意识和主体责任,通过对话交流与广泛合作,努力汇集生动、立体、多样的特色美育资源,如艺术展览、馆藏参观、主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形成地方美育资源共享平台。

我校秉持“把学校搬到社区、把社区引入学校”的理念,与都江堰的一街社区建立合作关系,聘任社区能工巧匠、艺术创作者等担任导师,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力、理解力与创造力。一方面,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把美育课堂搬到社区,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社区导师到我校分享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族文化等。此外,我校还通过“走进敬老院”“垃圾分类进社区”“参观农业生态科技园”“家长,请您来授课”等活动,实现美育工作多元协同,帮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五、立足系统,重塑美育时空

“大美育”之“大”,直接体现为其存在时空之大。

通常而言,美育空间形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学校环境为代表的物理空间,二是以网络为代表的虚拟空间。因此,学校从两个方面着力开展美育。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园内所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育价值。学校的一花一草、一字一画、教学楼、运动场、楼道等都“散发”出独特的美,真正发挥美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大数据、VR、AR、5G 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为美育带来了新的机遇,虚拟空间以其特有的技术属性,能够为学校美育提供跨越时空界限的资源。面对“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学校开展美育工作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扩展至更广的虚拟空间,将所有美育活动的场所视作一个空间连续体,为学生创设差异化、体验式的审美体验。

美育除了有空间上的广延性,也有时间上的延续性。这是由于美育要伴随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这使它在时间方面具有更强的延伸性与多端性。一方面,延伸性体现于,美育不仅包括课堂时间、校内时间,还包括课外时间、校外时间。随着美育空间的不断扩展,其时间还延伸至网络在线。另一方面,多端性体现在每个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现状及其形成、变化、发展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生发展起点的多端性以及发展时序上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美育内容与方式,以更加多样化的时间来扩展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的空间,真正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