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职文言文“四读”“三自”教学法

2022-12-22曾令玫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古诗文文言文文本

■曾令玫

文化传承与参与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所明确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内涵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但含蕴最丰富、最易为人接受的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文人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缺乏“现实的情景”,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如何让中职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够体认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文言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回答的实践之问。基于笔者的探索与实践,本文提出中职文言文“四读”“三自”教学法,与同行商榷。

一、“四读”法:进入情景、渐次掌握

传统文言文的应用场景已经过去,让学生入情入景,与古人先贤对话,体会先贤智慧,是中等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首要应解决的问题。隆昌市城关职业中学教师团队钻研文言文教学,通过情景构建、分阶段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出“诵读、抄读、译读、品读”的“四读”方法,让中职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达到渐次掌握的目的。

(一)诵读:因声求气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增强文言语感。特别是具有骈体特点的文章,语言对称,句式整齐,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充分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营造书声琅琅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燃起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求气,得其气,则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2]。可见,“因声求气”诵读文言文,能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首先要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要错读。其次要把握停顿,分清句读,不要破读。再次要理解情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不要唱读。为了能到达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懂句意、读懂情感态度的目的,学生诵读之前最好能聆听教师的范读或名家朗读录音,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是因为理解是诵读的基础。读准字音要靠理解,分清句读也必须以理解为基础。至于语气,那和理解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因为只有深层次地理解才能恰当地表达语气,反映作者的思想。

教师在中职文言文教学的“诵读”环节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1)躬身示范。新课标指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外,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以教师为示范者,因此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比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更具影响力,更能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纠正错字读音,领悟作品的停顿与诵读节奏,还可以在自己诵读的时候融入从教师范读中获得的经验与情感,从而诵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感悟古诗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艺术形象。教师对了解的古诗文的颂读,可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并消除学生对诵读诗文的胆怯心理;对于不了解的古诗文,可与学生一起学习,例如开展诵读竞赛等,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2)旁征博引。在古诗文解析中,教师利用熟悉的古诗文以诗解诗,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满腹经纶的形象,还能让学生受到教师诵读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例如当教师讲授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其中诗人为何借“杨柳”之景抒离愁之情呢?这时,教师可拓展“杨柳”在古典诗词中抒发“离愁”的重要意义。(3)激趣预习。在教师充分带动学生诵读兴趣与指导学生诵读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该课的学习要求,在大致了解田园诗及其代表作家知识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本诗,体会陶诗的意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加强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还需贯穿课堂内外,延长诵读时间。如合理安排上课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课外诵读时间;充分发挥教室文化作用,营造诵读氛围;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独立理解等。

(二)抄读:因写求美

诵读是用嘴用声音来熟悉文本,体会文本的音节美和情感美,而抄读是用手用笔来熟悉文本,体会文本的句式美和凝练美。诵读和抄读是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强化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只有对文本有足够的理解、感悟才能真正学会文言文。

教师在中职文言文教学的“抄读”环节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1)教师自己要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板书艺术。我国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一笔一画都是一番学问。中职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在知识传递外更多传递的是“道德规范”,包括文字的书写都体现出个人的“修养”。语文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往往是从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规范书写,更要精美设计板书,在黑板上留下“最美”笔记,成为学生心中抹不去的文化烙印。(2)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的学生书写习惯培养。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一专门本子抄写文言文,尤其是对于名句名篇进行反复抄写。多采用项目分组的方式开展抄写活动,进行抄写评比。如规定学生采用竖版格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进行抄写。看谁写得最好,就粘贴出来进行展示。通过抄写,既达到了加深印象的目的,又增加了团队互助意识,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译读:因译求悟

在诵读、抄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工具书对原文进行翻译便是译读。译读既是对文本的进一步熟悉过程,又是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过程,更是学习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过程。译读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通常认为是很难却又关键的环节,因为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的把握均可在译读环节中得到实现。文言翻译除坚持“直译为主,字字对译”原则外,译文要合乎情理和文理,否则译句不通不顺、似对实错。如译“木受绳则直”,就要合乎情理,否则就会译成“木材经墨绳量过就变直了”,让人困惑而无法理解。如译“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应明了古文与现代文句法有异,此句是省略句,在“然力足以至焉”后省略了“而不至”,译时必须补充,才符合文理,与后文才能语意相通。

教师在中职文言文教学的译读环节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1)采用项目分组的方式降低学生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一些较为浅显的文言文,教师采取轮流翻译或小组合作翻译的形式,力求每个学生都开口。对基础较弱、缺乏耐心的中职生来说过于咬文嚼字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先淡化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抛开参考书,放开手脚,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翻译,不管对错都给予鼓励。然后再让学生对应注释,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教给学生一些翻译的方法,学生就会小有成就感,有动力继续学习下去。(2)采用“古今结合”的方式降低学生个体理解的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语言(如网络语言),用学生容易明白的话进行讲解。比如,在教学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讲到“困于心衡于虑”这句话,课文的翻译是:内心忧困,思虑堵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就联系现在流行的口语“心塞”一词,学生们都会意地笑起来,很自然地记住了这句话。说学生乐于接受、听得懂的话,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质疑问难、提前发译文、点拨关键词等诸多方法疏通课文,力图帮助学生轻松走过文言文学习前期较为艰难的词义记录、语法辨析之路。

(四)品读:因品求一

中国传统教育有强烈的“引人向善”的功能[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4],中职文言文要传递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力求实现“言文合一”“以文化言”。品读作为价值的升华,是中职文言文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关键的一环,是诵读、抄读、译读三个环节之后的高阶环节,须以品味语言为抓手,抓住关键性词句,以此把握文本内容,体悟情志,领悟思想。

教师在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品读环节中应发挥主导性作用:(1)关注用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常用字词,尤其是文言虚词,它往往在文中表示强烈的思想感情,品味关键文言虚词,就能理解和体会文本的精妙所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中有“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语句,八个字之中竟然有四个表示语气的虚词,品读这四个虚词就能深刻领悟孔子的内心情感和政治抱负。(2)关注特定语境。特定语境中关键词句的特定含义,品味作者匠心独运的关键词句,就能走进文本悟主旨、走进作者悟志趣。《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作者游览西山前喝酒是“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到了西山,他喝酒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同是喝酒,前是“倾壶”,后是“引觞”,品读前后喝酒用词的不同,就能深刻感受到西山的美妙和作者游山的真正乐趣。(3)关注背景资源。文言文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源并不是教材以外的附庸和累赘,它增添了文言文的美感、人性化和趣味性,是另一扇开启学生智慧天地的窗子。背景资源可以放在引导学生领悟文言文写作手法时穿插使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能力。以《滕王阁序》为例,描写风景的一段,历来是为人称颂的。不仅有实在的描写,还有悠远的想象;不仅有近景,还有三个层次的景色描写;不仅有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色,还有富贵热闹的都市场景。这些写作时的层次、结构、手法,依靠教师一句句告诉学生是不行的,必须得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才有真正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把滕王阁的相关资料用多媒体的形式放给学生看,欣赏美景,思考如何描写,再读一读课文,学生自然得出结果,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美感。学生在读懂了课文、理解了作者、明白了成文之法之后,再来记诵,或者深入学习,就容易多了。

二、“三自”法:运用转化、目标达成

“做中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特征,放在中等职业学校文言文学习中就是要体现出 “自主”二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隆昌市城关职业中学教师团队在文言文教学“诵读、抄读、译读、品读”阶梯递进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知识的巩固、问题的探究及能力的迁移,基于学生层面探索与实践出“自主梳理、自主探究、自主运用”的“三自”法,使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相互支撑,教学目标渐次达成。

(一)自主梳理使之系统科学

任何学习都需要做足积累的功夫,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课后学生自主梳理,把堆砌的知识内容梳理成有秩序的结构。自读笔记是中职学生比较有效的自主梳理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梳理,将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形成自读笔记,之后可在课堂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并以此进行修正、补漏、评价。为了能反馈学生自主梳理的情况,可安排由各小组命制测试题,命题内容就是文言文基础知识,测试后仍由命题小组批改。基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建议以“分段”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梳理,以降低难度来提高学生的效能感。如每课一整理、每单元一梳理、某一主题一梳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自主探究使之自悟重点

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对文言文“没感觉”,无法找到与文本对话的契合点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采用移情体验法,与古人对话。教师为加强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课文中名句重点句的鉴赏,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些问题,进而自悟重点。在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从小到大的经历。随着环境的改变,世异时移,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中职生来说,要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对话,触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都若有所感。此外,教师可以项目分组的形式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及时解决学生自悟重点中的关键点与突破点。

(三)自主运用使之知行合一

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运用,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行合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还有个拓展迁移的过程。只有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具体的语境去推断迁移,以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碰到的问题,才是真正具备了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因此,借鉴相关知识的拓展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一定要落实重要的词语,尽量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语言风格和原文一致,基本的翻译技巧是“对、留、补、删、调”,即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号入座,保留专有名词,补省略成分,删无实义的词,调整语序。其次以意译为辅。有些句子直译后表意不明,尤其是带有修辞成分的句子,那么就要灵活处理原文句子的结构,力求意思尽量接近。通过这样大量练习及必要的训练,使学生不断积累词汇,熟悉语法,在运用中积累、巩固和拓展,培养学生文言学习的迁移能力、推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5],终极目标是人文关怀,增强文化自信。隆昌市城关职业中学教师团队依据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和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探索与实践得出“诵读、抄读、译读、品读”的“四读”和“自主梳理、自主探究、自主运用”的“三自”法,让中国古代的文化智慧和学生的现今生活相融通,使学生从中领悟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的“德技并修”。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文言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活动的整合研究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