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宝藏》成功破圈青年亚文化社群方式的研究

2022-12-22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王进花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0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亚文化宝藏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王进花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为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时代课题——文化自信,各大主流媒体推出一系列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来到大众视野,因此2017年被誉为央视的“文化元年”。其中《国家宝藏》作为一匹黑马,以创新的节目形式,寓教于乐的演播状态,自开播以来便吸粉无数,尤其是青年亚文化这一社群。

1.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话

1.1 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区别主流文化而创造的一种代表青年特征的亚文化。进入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抵抗”精神的弱化以及文化自身多样化、娱乐化、圈层化与消费主义的紧密结合,使得其内涵和价值更迭更为频繁。可以在诸多青年亚文化社群中窥见其一些显著特征——符号化话语的创制与应用、抽离现实的沉浸体验、实现自我的认同与价值彰显等。

1.2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话

巴赫金曾说:一种文化要在同别的文化的对话和互动中,显示出自己文化的底蕴,并且使双方的文化都得到丰富和充实。

当前,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抗与协商,争锋与合作的关系。虽然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有一定偏好,但“网生代”群体在泛娱乐化背景下不断被精神消费,碎片化信息、“元宇宙”冲击,导致这一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淡薄。这就要求各类文化节目不仅要有内涵有深度,而且还要有时尚有趣味,于是主流文化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与青年亚文化进行“对话”,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借助互联网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其传递主流价值观,同时,青年亚文化社群的“时髦”与“包容”也影响着主流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

2.《国家宝藏》在青年亚文化社群中的成功破圈

《国家宝藏》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大型文博节目,于2017年末在CCTV3播出,至今已播出三季,第一季为故宫博物馆携手其他八家博物馆对每一季的27件国宝进行投票,最终选出9件国宝进行特别展演,二三季延续了第一季的模式。根据CSM数据显示,《国家宝藏》成功播出第三季后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群,相比之前的观看数据,2-14岁观众增长67%,15-24岁观众增长85%,25-34岁观众增长49%,35-44岁观众增长40%。由此可见《国家宝藏》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可度逐渐提高,而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相比《国宝档案》一类的其他国宝类节目,《国家宝藏》一改主持人专家独白叙述的演播形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记录的气质,当下时代的全新表达”的样式贯穿节目始终,给节目增添了巨大活力。

2.1 推陈出新,独具一格

《国家宝藏》节目组大胆创新节目形式,将“高大上”的博物馆呈现于综艺舞台之上,“数字博物馆”为观众带来新鲜强烈的视听体验。

2.1.1 故事演绎:设置“小剧场”,解读文物的“今世前生”

“小剧场”的设置是该节目最大的创新之处,通过现场演绎的方式,对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进行表达,从亚文化社群的角度看,既转移了对娱乐真人秀的审美疲劳,也激发了对高冷文化略失兴趣的热情,让观众了解文物与“守护”之间的渊源,又增添节目的趣味性和可看性。

“前世传奇”部分通过现场舞台剧的方式进行一个微型历史剧的呈现。让观众通过演员或是基于史实或是想象虚构的故事进行演绎,品读文物,以保文脉而正史观。例如在《千里江山图》的“前世传奇”中,让观众赞叹希孟的少年天赋,感叹其笔下的气势恢宏;“瓷母”的“前世传奇”则以轻喜剧的方式为观众讲述了乾隆皇帝执着要求当时景德镇烧出汇集各代瓷具的原因,彰显出清乾隆时期国家的海纳百川、民族自信,从而引发观众的文化认同,打通了文化共鸣的基础。“今生故事”部分是节目组通过选取与文物相关联的人物进行对照,通过“守护人”的“守护故事”将观众带入更高一阶的思想层次。比如陶瓷馆“问不倒”张甡的甘于奉献且乐此不疲、每次进俑坑工作都要沐浴更衣对文物饱含敬畏之心的赵震等,这些“守护人”不仅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定。“今世前生”的有效结合,唤醒了观众更是青年亚文化社群潜藏内心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使命感。

2.1.2 名人植入:演艺名流轻解析,助力年轻化

以往的国宝类节目,只有主持人或是专家一人的独白进行权威解释,表达方式单一,难以吸引青年群体,而《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不仅有专家学者坐镇,更有明星名人的驻场。打造节目“明星化”的同时,也俘获了一波青年亚文化社群中“饭圈”这一社群人员。

首先,“饭圈文化”作文青年亚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中就以青年为主。《国家宝藏》明星“守护人”的加持拓展了观众范围,助力节目年轻化。节目每一季邀请27位明星嘉宾担任“守护人”的角色,生动形象的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并辅助讲解员(主持人)讲述文物背后故事,贯通节目流程,“明星效应”增加节目更多看点。兵马俑“守护人”沈腾活泼有趣的演绎秦国版本的“假扮朝父”,事后“撞脸”兵马俑,自嘲“倒瓜子脸”引发综艺笑点,获得网友好评;王凯扮演的乾隆帝吸粉无数,“为凯哥而来”“特地来看王凯的这一期”等评论被刷屏。明星精湛的演技,自身的流量效应,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引了青年亚文化社群的观看,让更多的受众在节目中参与互动。

其次,九位专家学者组成的“馆长天团”为节目带来了权威看点。相比于其他节目的“专家独白”,《国家宝藏》的专家轻解析让文博语言本身的晦涩难懂变得明朗起来。九位专家馆长会在“小剧场”结束后进行一段简短的点评。寓教于乐不仅帮助观众特别是青年亚文化社群从一情景抽离回现实,也增加了对历史文物的了解,进一步增添了节目的专业性与真实性。

2.1.3 娱思并重:综艺外壳、记录气质诠释全新表达

综艺节目与纪录片形式的高效融合是《国家宝藏》区别于其他国宝类节目的特点之一。传统的国宝节目往往由专家或主持人一人讲述,站在“权威”视角向受众讲述专业知识,对于相关知识相对匮乏的观众来说无疑增添了理解难度,最终变成了“专家”的舞台独角戏。而青年亚文化社群本就对“高大上”的学术理论“不感冒”,这样的方式很难引发其情感共鸣。而《国家宝藏》通过纪录片式综艺的创新呈现形式,在娱乐语态、严肃内容的巧妙结合下,让Z世代的青年亚文化社群沉浸到中华文博文化中。例如在“前世传奇”部分,大多的小剧场演绎带有喜剧色彩,其中沈腾“假扮朝父”的小品式演绎、朱广权的“方言版解决纠纷”、于谦大爷一出场引发观众“抽烟喝酒烫头还得看我谦大爷!”的经典语录等为观众带来无尽的娱乐性,综艺效果可谓拉满,但在笑过后传达给观众的是另一种精神上的思考:以血肉之躯护万里山河的家国情怀、千年来传承孔子之思想的儒雅乡绅、逝水流年同地不同年祭拜同一位圣贤的孔尚任……这些在“综艺娱乐”中白云苍狗一瞬千年的观感让人动容,寓教于乐中让观众触摸华夏文明传承的脉络。这种娱思并重的呈现形式可以说是不落窠臼又焕然一新。

2.2 艺术走下神坛,贴近大众

文化类综艺节目特别有关历史的通常以严肃的语态来增强节目的可信度,“说教者”站在高视角“俯视”观众,这样单向的传递一方面疏远了与观众的距离,一方面也导致年轻观众的流失。《国家宝藏》在物与人的方面使二者走下神坛,贴近大众,变得平民化。

一方面,“我是讲解员001号”的称谓代替了“我是主持人xxx”。主持人作为解说员的形象贯穿节目始终,为受众讲解文物的“前世今生”,使得一档综艺节目变为一场文化展览,通俗有底蕴的“解说词”配合主持艺术的专业性,使文化类主持人这一形象一改观众心目中客观理性的形象,以真情实感坦率地带动观众情绪。例如“地层如同一座沙漏,计算着朝代的次序,湮没了无足轻重的数据,当一切归于尘与,谁能证明普通人曾经爱过。”“我们是一档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诗意的语言、诙谐幽默的句子更能打动青年亚文化社群。

明星嘉宾“守护人”的身份转化、专家学者的“圆桌”讨论形式弱化了层级,《国家宝藏》将“名流艺人”放在从属地位,弥补了由明星效应带来的“断层”“代沟”,特别是素人嘉宾的出现,使得节目更贴近大众、走向大众,让年轻人的自信得到回潮。

观众这一群体也不再是单单的观者,在节目中充当起解读者、传播者、参与者的角色,《国家宝藏》与互联网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话题,例如“我为国宝代言”“我为国宝打call”等提高了观众的互动参与。

另一方面,历史文物不再孤立于冰冷的展示柜后,以“数字化”形象来到公众面前,通过动态、特效处理,让文物更清晰直观的展示到公众面前。

2.3 高科技新技术,赋能节目编排效果

当下,VR、AR、5G/6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青年亚文化社群交流狂欢的载体,这些高科技新技术也给电视综艺节目带来巨大的改变,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增添了节目的观赏性,趣味性,并且拓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国家宝藏》的舞台效果运用了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统、led开合车台、冰屏柱等,真正做到了“穿越体验”。“青铜仙鹤”的“前世传奇”演绎中,后期采用AR效果,仙鹤翱翔于演播室中的秦国,栩栩如生;节目组一改传统字幕,用“宋体”,更加贴合中华历史文化,从外在后期表现形式上,历史与现代交织,最古老与最青春的融合,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而且也在不断增强青年亚文化社群的文化自觉、认同与思考。

2.4 拥抱新媒体,“联姻”B站

《国家宝藏》除在CCTV-3套播出,并联合腾讯视频、爱奇艺等主流视频媒体相继呈现以外,还在bilibili注册了官方账号,使青年亚文化社群在自己的“主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主流文化。

首先紧跟亚文化符号,吸引青年眼球。节目导演于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好的内容才是硬道理。”“营销”“吐槽”“萌萌哒”“你家里人知道吗”等年轻的话语体系,现代舞台科技与古典韵味的融合,数字国风、二次元形象、漫画人物、手游《王者荣耀》的加盟合作、亚文化社群的流行音乐……这些最青春的亚文化符号融合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社群带来的是直触内心的精神思考,符号带动了青年亚文化社群的文化共情,唤醒文化认同。

其次,官方“鬼畜”,降低了“姿态”。在《国家宝藏》的bilibili官方账号主页下,特设了一栏“鬼畜合集”,央视作为主流媒体节目平台,一直以“正经”“端庄”的特点刻于网生代群体印象里,而央视官方主动的降低“姿态”,“迎合”青年亚文化中的“恶搞文化”,俘获了一大批“路人缘”,收视口碑双丰收。

最后,评论互动,引发情感共鸣。节目导演于蕾在bilibili的《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一期的评论区写下了《开播手记》,记叙了节目创办以来的心得,获得bilibili用户的八百多条回复,四万多条点赞。纵观其他文化类节目,很少有节目能像《国家宝藏》这样以一个作者的身份向受众分享心得、获得意见,这也符合青年亚文化社群中对自我的彰显,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3.国粹新貌,薪火相传,相互成就

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祥所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开得下去。”《国家宝藏》作为一档文博类综艺节目,通过独具匠心的创新形式、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机融合等,最大限度的以全新动态视角将文物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共同参与体验,与文物同呼吸。通过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联手,线上线下共同协作,弥补了传统博物馆冰冷单调等的弊端,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既提高了传播效率,又丰富了青年亚文化的符号。最后得以在青年亚文化社群中破圈,成为其喜闻乐见的节目。

文物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符号,在时间维度上贯通古今,承载中华文明,孕育时代精神;在空间维度上超越民族,建构中国形象。《国家宝藏》通过创新的形式为青年群体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与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筑牢文化自信,立足中华传统,展现华夏风采”的内核一直贯穿始终。

“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魂,民以铸之。”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生命力植根于饱含风霜的中华文明内核深处,但同时也需要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进行不断的编码、解码。青年亚文化社群也通过新媒体独有的传播链延展了《国家宝藏》的影响力,通过评论转发、弹幕互动、分享投票……为节目创新增添新的力量。二者的相互成就,最古老与最青春的对话融合,彰显节目的终极意义——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亚文化宝藏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什么?海底宝藏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把脉“腐败亚文化”
寻宝记
巨大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