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幼小衔接新举措

2022-12-22于晓莉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中心幼儿园

教育 2022年41期
关键词:幼小经验幼儿园

于晓莉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工作规程》《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最新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都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规范和引导,提出了“双向衔接”“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入学准备不是完成“固定知识内容”的学习,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幼儿学习兴趣、愿望、能力和品质的准备,将入小学衔接准备工作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在一日生活各类活动中,激发幼儿在主动的行动中构建经验与能力。

科学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也要求我们关注多方资源的整合。疫情当下,幼小衔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在幼小衔接实践中,更应聚焦“课程、生活与资源”,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促进幼儿有能力、有准备、循序渐进地朝着小学生活迈进。

分析现状,对症下药,调整幼小衔接工作思路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也是幼儿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中心幼儿园延迟开学,这样的特殊时光打破了幼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教师与家长也迎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幼儿的生活与学习也在变化着,生活作息不规律,情绪不稳定,经验能力的弱化、中断等等。伴随着长时间的延期开学,家长的焦虑、困惑也与日俱增,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帮助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成为家长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因此,尊重幼儿,从家长“摸底”开始。基于家长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针对大班幼儿家长进行了问卷云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4 份。这也成为教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依据,为后续的幼小衔接工作厘清了思路。调查结果显示,使家长感到困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品质素养、社交表达等方面。基于此,疫情背景下,我们“聚焦生活,把握规律,双向延展”,积极进行幼小衔接活动实践,携手家长科学双向衔接,陪伴幼儿以充分的准备迎接成长的新阶段。

聚焦生活,全面准备,建立幼小衔接合理期望

幼小衔接应回归常态,回归生活,应在生活中激发幼儿本身经验与能力的成长。幼儿迈入大班,教师应在居家一日生活指导中,逐步融合、渗透“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引发幼儿多方面的探索与体验,在能力、经验、认知中给予幼儿充分准备的时间,在循序渐进中锻炼习得有益的方法与习惯。

围绕生活课程与品性培养,疫情防控期间,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实践。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打卡”,成为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在实践中鼓励幼儿先从认识钟表开始,为幼儿提供不同的钟表(电子钟表、时钟等),借助一些小游戏感受时间的长短,并让幼儿尝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任务,再逐步以不同时长的小任务打卡感受时间。例如,“阅读打卡”,每天阅读20 分钟,鼓励幼儿用铅笔记录阅读时间、阅读页码、有趣情节;又如“一小时运动打卡”,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心情感受等;再如,一周核酸打卡、游戏打卡、早睡早起打卡、看动画片打卡等,从一项到多项,从一段时间逐步递进至一日生活作息打卡。在每周的班级线上“云陪伴”活动中,教师会请幼儿分享打卡记录,共享经验。

在这一作息打卡活动中,教师将对幼儿的习惯培养、能力发展、经验生长融入生活环节,并关注幼儿的多元发展,运用个别化、分散式的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幼儿即将进入的小学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使用铅笔书写,是对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准备;不同钟表的提供,让幼儿对钟表有不同的感知;从短时间的打卡至一日生活作息的打卡记录,引发幼儿对时间概念的进一步思考与判断;每周线上“云陪伴”的时段,给每位幼儿搭建、提供分享展示的平台。由此可见,幼小衔接与生活课程的相互融合,让幼儿有更多探索、体验、参与、分享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有益经验不断生长。

尊重规律,把握重点,实现有益经验不断生长

幼小衔接真正的准备是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方面全面的铺垫。然而蕴含其中的能力积蓄与经验生长显得尤为重要。当幼儿迈入小学,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变化,面对区别于幼儿园,更多需要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幼儿是否有能力自己解决困难及问题,能否仔细倾听,大胆地交流与表达,这成为我们思考的主线。因此,在大班阶段,更应为幼儿搭建相关的生活体验,尊重规律,把握重点,做好经验梳理,储备能力积蓄,让有益经验不断生长。

自我服务与管理 在大班一日生活推进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寻找机会,架构平台,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学着关注环境,理解规则,合作共享,提升独立生活的综合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更应有效利用一日生活,开展多元丰富活动,在一日生活中给予幼儿更多体验尝试、探究发现的机会,发挥一日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将幼小衔接融入一日生活。例如,大班幼儿“整理小能手”活动,前期教师通过线上交流和幼儿讨论了需要整理的物品,并和幼儿共同进行了梳理,包含个人物品类整理(玩具、学习用品、书桌等)、家庭类整理(衣物、鞋袜、房间等),幼儿有了明确的任务,才会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从而推动他们不断回顾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尝试引导幼儿在整理前列出清单,鼓励幼儿用视频、表征、思维脑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整理小妙招,并借助QQ 群打卡、云陪伴等形式进行经验共享。在过程中幼儿自由讨论商议,自主尝试体验、自动调整改进,积累观察表征能力、表达交流技巧、分析统计方法等,收获了一系列经验。同时,也形成了自我管理的习惯,发展了责任心和责任感,逐步养成事后检查、反思的意识,提升了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并让有益经验在活动中不断生发生长。

倾听习惯与阅读 幼小衔接不能只关注幼儿的知识储备、技能衔接,更要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倾听、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携手,找到一种适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为此,教师协同鼓励家长,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一是丰富活动内容,调动幼儿倾听兴趣。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采用灵活丰富的活动组织形式,运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话题,为幼儿提供集体、小组、个别交流的平台。如:每日新闻播报、活动中的小任务、倾听小游戏等激发幼儿的倾听兴趣,营造良好的倾听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二是家园有效联动,助力良好倾听阅读习惯。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陪伴。有效运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在生活中多与幼儿互动交流,为家长提供适宜的建议和具体策略,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如,家长与幼儿每天的日常交流、谈话游戏后的随机提问、互动式的交流分享、游戏时的倾听表达等,在循序渐进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鼓励家长采用陪伴式阅读,形成良好的激励方式。每天坚持在固定的时间,放下工作陪伴幼儿阅读,带动幼儿亲子共读,以高质量的陪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言表达与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智力、逻辑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小衔接工作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一日生活中,相互研讨,搭建平台,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引发幼儿积极表达的愿望,通过专题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开展“古诗词朗诵”“看图说话”“每周记事本云分享”“故事创编”“一周小主播”等活动。教师逐步递增难度,不断追随幼儿的兴趣及脚步,协同家长精心策划,相互交流讨论,积极引导。在“一周小主播”活动录制时,面对镜头,幼儿从一开始的胆怯、紧张、眼神漂移,到现在的落落大方、流利自信,不仅语感丰富、语言流畅,更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临场应变能力。在“故事创编”活动中,幼儿从单一的人物情节,到丰富的故事脉络,再到连环画式的配图注解,每一次转变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更看到了在过程中幼儿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在系列活动中,教师也更有意识地关注幼儿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给予幼儿更多自由的空间与时间,体验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解决问题与困难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和困难正是幼儿经验生长和课程生发的起点。幼儿的问题不仅是他们复杂思维的呈现,更能引发幼儿深度的探究与学习。基于这一思考,教师在幼小衔接活动进程中,重点关注幼儿的问题,帮助幼儿将问题明晰化,推动幼儿不断思考,如何解决,鼓励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不同的工具进行探索体验,进行新经验的链接。如:在居家运动活动中,教师发现“很少运动,不知道怎样运动”的幼儿越来越多,为激发大班幼儿居家期间的运动热情,教师与幼儿讨论运动内容,确定运动项目(跳绳、骑车、踢毽、摸高跳),成立运动小组,分享运动方法,寻找困难点,分享策略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每个运动小组的幼儿都生发了大量的问题,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体验、积极尝试、记录表征、探寻多样的解决方法,并在班级的云分享活动中进行介绍、经验共享。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有益经验得以不断生长,运动活动也不断深入。

资源共享,多方同构,实现幼小衔接双向延展

幼小衔接离不开家长与小学的配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即将迈入小学的幼儿,更应全方位的感受体验小学生活,做好积极的经验准备。为此,我园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小衔接活动,旨在引导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念,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将入学准备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一日生活,为幼儿今后的小学生活做好经验与能力的储备,促进幼儿与家长对小学生活的认识,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揭秘小学,深度体验 大班阶段幼小衔接是持续、不断深入的过程。为幼儿搭建体验、感受、融入的平台,开展系列探秘小学活动,为幼儿搭建通向小学的桥梁,帮助幼儿体会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疫情下结合课程,大班规划了有不同侧重点的“探秘小学”活动。前期以云参观环境为主:了解小学教室、班级、操场、专用活动室、厕所等,直接感知,让幼儿对小学环境、规划、布局有整体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幼儿构建对小学的初印象,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参观后的表征、探讨活动,帮助幼儿梳理对比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形成新的经验链接。学期中则侧重于体验小学生活,小记者采访、体验式课堂等,预约小学教师对幼儿和家长提出合理化建议、邀请一年级的哥哥姐姐分享自己的入学小故事等,让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互动、问答、近距离直观地感受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体会小学校园生活的无限魅力,也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共享资源,答疑解惑 幼小衔接工作,家长也是主要责任人。家长在其中所秉承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幼小衔接的质量。2021 年教育部出台了《指导意见》,因此,为提前了解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疑问与困惑,我们向家长分享《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宣传教育片,通过“线上问卷”搜集了解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借助线上家长会,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让家长感受教师的用心与专业、在每年5 月中旬,为家长举办“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及沙龙。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作息时间比例的分配、课程设置学习进度的快慢、入学准备建议等等幼儿在适应方面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帮助家长对幼小衔接、科学育儿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明晰幼小衔接最重要的不是提前训练,而是让幼儿感到快乐、觉得有能力,真正达到家园共育共长,携手培养孩子的目标。

双向延展,协同共进 幼小衔接工作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在不断探索幼儿园与小学差异性的道路上,我们应尽可能地根据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逐步缩小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别,在形式与方法上进行相互的对接与延展,形成积极有效、协同共进的良好模式,使得幼儿在升入小学的过程中能保持热情,游刃有余,顺利过渡。

幼小衔接是基础教育的起点,是学前儿童的护身符。它不是一味地迎合、接受,也不是机械化的被动等待,它需要整合幼儿园、家庭、小学等多层面,联合协作,营造有利于形成相互支持、紧密连接的良好局面,为幼儿科学助跑,为幼小衔接助力。

猜你喜欢

幼小经验幼儿园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