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从爱上阅读到学会阅读

2022-12-22苏晓玲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小学

教育 2022年41期
关键词:读后感整本书导图

苏晓玲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阅读之于语文能力的提升,其作用不言而喻。中高年级更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除了学校专门教育外,家庭教育与引导也至关重要。

策略与方法在阅读中的意义

阅读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可以润泽我们的心灵,是成长道路上的启明星。但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孩子很喜欢读书,读的书也不少,但是他们在完成一些阅读训练的题目时还是非常吃力和困难。那么,学生喜欢看书也有读书的习惯,是否说明会阅读了呢?读书是否需要方法引导和策略呢?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整本书共读的意义与价值》中提到:阅读犹如学游泳,一些乡村里的孩子即使没有专门的游泳教练指导也依然能学会游泳,但后期再想进行姿势的指导却未必见效,阅读也是一样。我们要让学生学会阅读,不只是光会眼睛看,还要让他们掌握策略,具备预测与统整的能力。可见,阅读能力应该在充足的阅读量的基础上,再经过一定的方法指导,然后逐步系统地形成。因此,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小学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保证书籍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好读书,读整本书”,从而将阅读相关的能力点融入家庭阅读。

整本书的定义

什么是整本书呢?其实“整本书”既有单独成书的中长篇,也有汇编合集,既有文学作品,也有科普等理论著作。小学阶段的整本书,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些长篇并具备内容连续性特征的书籍,例如四大名著、外国名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海底两万里》等。

众所周知,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起始点在小学中年级,也就是三、四年级。“读整本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给他们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严密的思考机会,阅读能力也能够在五六年级顺理成章的形成。

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有很多,但其基本核心,我认为就是要抓住一个字——“精”。宋代著名学者指出“读书须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也就是要字斟句酌,读书要精细。我们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要尽量引导他们注重精细阅读,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与语文素养。我想就读一本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给出些建议。

导读是为阅读做好准备 一本书的结构包括封面、腰封、勒口、扉页(内中副封面)、目录、内文、后记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阅读。例如,整本书的大致内容、主题以及作者的表达意义,可以通过浏览封面、封底、内页这几个部分获得初步了解;可以通过封面猜测内容,产生期待,再从扉页大致了解内容。利用书籍的结构部分,就能带领学生进行正式阅读前的思考与猜想,为后面的阅读打好基础。以《洞》为例,封面上橙红的底色上有蜥蜴、戴着草帽的小孩,以及零零落落几个黑色洞穴状图案。不妨和学生一起思考“这些图案让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联想到“炎热”“神秘”等情景,这正与书本内容息息相关,随着后续的阅读,这些画面与联想也会始终贯穿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的导读猜想犹如给学生的阅读创造了情境,让画面与文字联系更紧密,也能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增添动力。而腰封部分,在初读的时候,可以把它当作读这本书时的提前预告,阅读后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头查看腰封,并请学生在读完书后,完成“如果让你来做书本的编辑重新设计腰封,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标语”的任务。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目录”这一重要资源,通过看目录,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的梗概,就目录部分进行猜想,与学生讨论目录的编排,对目录梗概进行补充、拓展想象。例如,《小王子》讲述了一位来自B612 星球的小王子,与“我”在地球相遇相知的故事。小王子曾游历了其他星球,这些星球分别住着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这些内容情节就可以通过目录进行提前了解。在阅读前,用目录来猜想章节的内容,或者是思考目录章节的联系。而我们在读完整本书后,还可以利用目录进行线索、情节的梳理。关注目录不但能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预测能力,还可以对整本书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整理

精读是与文本的精细对话 关于整本书的封面与内页,我们可以采用大致浏览与猜想的方式阅读,但是书本的内容,我们要做到精而细。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整本书人物线索复杂,情节曲折,怎么样才能从这巨大的信息源泉获取最精华的部分?思维导图就是阅读的利器。利用好思维导图,能使人物关系、时间发展、情节联系等信息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让阅读思维更加干脆利落,文本更加清晰可见。起初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思维导图的软件或者网上资源制作思维导图。在有一定的积累后,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一起绘制,用更生动、更个性化的表现来呈现阅读的思考。

如果说制作思维导图是对整本书的概括思考,那批注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的精细对话。古人也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记录在文本上,使自己由简单阅读转变为深度阅读,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批注时,我们可以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比如用直线或者画圈的方式在自己感兴趣或者感触深刻的文段上进行记录留痕。批注的要求,讲求循序渐进。初期的批注,我们可以以基础知识为主,标记生字或者疑难的句子,作为阅读的积累训练;随着阅读的沉淀与积累,可以进入中期的批注训练,这时候可以尝试写下自己对一些重要片段或者人物的感受,批注的文字不多做要求。坚持下来,我们可以开始在批注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联结。做好批注阅读,就是让我们在阅读时参与度更深刻,这样坚持下来既可以丰盈孩子们的语感,又可以提高孩子们思考能力,也能大大提升孩子的读写能力。

再读是阅读的深刻延伸 有价值的书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所以,我们不妨在读完整本书后,整理思路,将自己此前没有读懂或者最喜爱的篇章进行重读。加深我们的记忆,也强化我们的理解。而这样的再读不是一味地去重复动作,应该是对先前阅读的提升。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法来沉浸式再读:

一是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也就是编写读后感,或是故事的改写和续写,这无疑是对阅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个过程需要我们重新整理整本书的思路,提取重要的信息,以及提炼自己深刻感悟,再转化为深度思考后的文字表达。在孩子们刚刚开始读整本书时,不必急于让他们完成整本书读后感,我们可以尝试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为以后的编写做好铺垫。而在编写读后感时,我们要注意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要重复复述书中的内容,而是应该将阅读过程中,最深刻、最触动的一个人物、一种感受,进行细致的思考、分析、评价,也可以从书中延伸到自身,进行自省。在前面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在文本中记录自己阅读感受,做好阅读批注,那么在寻找读后感的感点时就会更加容易,所写的读后感自然就会更加深刻。

二是拓展阅读。阅读与本书相关的书目,也是新一轮阅读循环的开始,让我们的阅读进入一个良性的阅读循环,让我们的阅读永远在路上。比如看完《草房子》,我们可以继续阅读曹文轩的书籍,进一步沉醉在他刻画的乡村儿童生活中,感受他笔下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再读,是基于作者或者相关主题的再读,让我们的阅读不断延伸。

《如何阅读能让孩子受益一生》里有这么一句话:当你给孩子读书时,你是在播下一粒种子,而你却看不到它藏在哪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种子都静静地生长着,它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都与你不相干,你的职责仅仅是种下它。

猜你喜欢

读后感整本书导图
《论语》整本书阅读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