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贯通式培养模式
2022-12-22于雪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于雪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
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环节,教育可以在人才的接力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年制(小、初、高)的教育链条环环相扣,体现了培养的贯通性。其中,科学与生物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如果也采用贯通式的培养模式,将有利于打破学段间的培养限制。从核心素养、单元教学目标、学生活动和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着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体系。基于在科学与生物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对于贯通式培养,笔者有以下认识。
理念上的贯通
科学和生物学的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具有贯通性。例如科学和生物都属于基础学科:小学科学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质和宇宙科学、技术和工程四个领域;生物也隶属于自然科学,学科性质具有贯通性。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注重具有学科特征的素养培养(知识、探究方法等),也要特别关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如问题解决、探究式学习、创造性和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感、交往等方面的培养。总之,在课程培养的过程中,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做事。从培养目标的层面上,科学和生物也有重叠与交叉的地方。尽管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其年龄特点,小学科学通常只停留在了解基础的科学知识水平层面上,让学生能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而生物学科则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学科核心素养。但科学和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强调“做中学、学中思”。因此,在科学和生物的课程理念上具有贯通性。
内容上的贯通
个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也应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在小学和中学课本内容的编排上,知识体系是螺旋上升的:从宏观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但由于不同学段和学科的教育培养模式存在差异,学生可能无法尽快适应学科及学段的变化,从而影响学生的持续成长和身心健康。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能力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以科学和生物学科为例的贯通式培养,可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不同学段在衔接过程中的不适。
教师要实现不同学段的教学衔接,就要做到知识的衔接。教师应熟悉各学段教材,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比如小学生能够学会观察一棵植物,判断植物是不是“活”的;而初中学生就能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习植物的分类及具体的植物结构,甚至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由个体水平到组织水平去理解生命的本质;高中生则能进一步抽象地理解细胞内部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这种由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去诠释生命的本质,学生可以逐渐由宏观到微观,深入理解生命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部分和整体的统一性。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今后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科学和生物贯通式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科学家的科学史和理论研究。以科学为例,导读部分提到了英国生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对黑猩猩的观察研究,以此引出观察这一科学方法,并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艰辛与不易;而在七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可以借助珍妮古道尔的研究比较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这引入了科学家的理论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明确科学家以事实为依据为人类起源发展提供证据,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此外,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灵长类克隆猴,屠呦呦致力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用于治疗疟疾,“糖丸爷爷”顾方舟护佑亿万儿童健康等科学事迹均能在各学段的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方面提供丰富的载体。
教师需要了解科学和生物学科涉及的科学史,并能在教材中寻找合适的契机引入以达成学习目标。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结合科学研究的视角来锻炼学生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结合相应的科学史,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与民族的责任感,并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等。
思维上的贯通
教师需要针对小初高教材中不同知识版块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学生知识和思维上的断点,以及关注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上好小初、初高的衔接课。以科学为例,小学段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验、学生探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展其创新思维。初中教学就需要教师深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引导其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知识的整体性,进而导致思维连贯性缺失。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学科的交叉,多学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科学与生物作为典型的多学科融合科目,更需要教师注重大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追求少而精,确保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以整体的角度教学,从知识层面的教学联系到实际生活层面。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 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15 克盐放于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思维的培养需要融入真实情境,才能事半功倍。
教学模式上的贯通
科学和生物的贯通式培养不仅在学科理念、教学内容、思维培养中具有连贯性,在教师跨度任教过程中,也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贯通。教师要熟悉学生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将课堂内容最大化。此外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应相辅相成,内容上传承与创新并存。
作为实验学科,科学和生物十二年贯通培养模式使得学校资源可以高效地统筹使用,使其利用率最大化。课堂上聚焦一切资源渗透到教学中,如学校的实验器材、生活材料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可用于模型建构和实验研究等。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提供基础的平台,课后拓展的设置进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样的安排能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拓展,注重知识传承的同时进行创新,做到基础知识和前沿拓展相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与动手实验。
科学和生物都源于生活,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到健康、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可抓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关键问题进行拓展。课上与课下并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现问题的行为。另外课后的网络学习也是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能够方便师生交流,拓展学习的时效性和广度,课内外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肩负为国育才的使命,应从学生认知发展和学科体系出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大写的“人”。贯通式培养不仅应体现在科学与生物学科中,更应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创新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