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双减”课堂,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2022-12-22程景波,李栋,李文红

教育 2022年41期
关键词:双减交际课堂教学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真正落实减负提质,北京市昌平区昌盛园小学南邵学校在全学科课堂教学中,以新课标为导向,聚焦教学实践,聚焦教学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双减”后小学体育课质量提升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加上“双减”政策的落实,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学的体育课程教学。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双减”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或者说是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条件下,学生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衡量标准是教学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体育教学质量不仅能反映小学体育的教学效果,还能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相配合情况。在现代的教育背景下,人们对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衡量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就是运动技巧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方面。小学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不同的体育运动技巧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这样可以提升小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还能提升小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其次就是健康意识的培养。小学体育教师要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锻炼意识。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在任何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在经过简单的讲解之后便开始让学生们进行自由活动。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是学生无法学习到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小学体育教师也无法将专业运动技巧和学生们的健康锻炼进行有效结合。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阻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观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从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并且还要将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但是,当下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学生家长们对小学生溺爱比较严重,加之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经常出现有的小学生不愿意在体育课中花费体力,以及不配合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情况。

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要重视的关键因素

一是家长层面。学生家长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观念的主要因素,因此想要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就要将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作为重要的突破口。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受到家长不正确观念的影响。二是小学生自身层面。学生自身层面也是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层面的因素,当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有充足的吸引力之后,小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三是体育教师层面。体育教师层面是影响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在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工作中最需要重视的层面。小学体育教师如果自身的能力不够专业,就会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无法给学生带去专业化的教学,降低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

一是结合现代化教学背景,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态度,还要在课堂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小学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技巧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开展体育技巧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体育运动的技巧,进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二是小学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运动技巧,因此重视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也是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三是教师可以采用兴趣小组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尽量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同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也能吸引学生主动投身体育锻炼。

综上,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的体育教学。学校要提高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以及基础支持。小学体育教师也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及时地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文/ 程景波)

◎ 聚焦“双减”课堂,以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021 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倒逼教育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创新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呢?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准并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2022 新版语文课标中提到“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本文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励性评价方法的尝试,运用评价的激励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合理、高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也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展示。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建立评价体系十分有必要,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评价的促进作用。

巧妙评价,激励发展

课上,教师正在引导学生认读生字。一个学生忽然大声喊:“他读错了!小然的字音没读准!”小然听了马上看了我一眼后闷闷不乐地低下了头。我没有批评随便说话的孩子,而是对他说:“你上课真专心,听得也特别仔细,能听出同学读错的地方。你还是个热心的同学,帮助同学纠正读音。请你来读读这个音。”然后,我又请小然把字音读准,并引导他:“你爱学习,能大声地跟读,很不错,而且还很虚心。你想对同学说什么吗?”“谢谢你!”小然和那个孩子相视一笑,又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中去。教师评价的语言肯定了学生专心听别人发言的态度,巧妙地将揭露缺点变为善意的帮助,不但表扬了这位敢于发表评价的同学,同时也帮助发音不准的学生纠正读音,还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欣赏、赞扬他人,促使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学生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也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关注差异,促进发展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评价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在关爱中得到全面发展。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别,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横向比较,又要纵向比较,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一切,也要了解他的过去,更要关注他的以后发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不断进步,健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努力取得成就的强大动力。因此,不管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即使是取得小小的进步,我都给予及时的、真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的学习信心日益增强,同时对学语文产生更大的兴趣。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在原有起点上的提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自我肯定,长远发展

一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量少,教师要对学生施以准确合理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使学生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受到高度重视。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进行形成性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评价。创设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使学生有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的机会。

总之,语文课堂评价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文/ 李栋)

◎ 在“双减”背景下利用思维导图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要在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目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发挥其优势,能帮助学生内化新知、梳理语篇、构建知识网络并灵活运用语言,为口语表达提供支架,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做到提质增效。

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通过图画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它在形式上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导图趣味浓厚,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二是促进知识的结构化,提高记忆力。思维导图是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改善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建立合理的知识网络,有助于促进新旧知识结构的整合,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增加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长期记忆的可能性。三是创设学习情境,实现协作学习。思维导图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分支,呈现关键知识点,用图和字的形式创设出英语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很容易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启发,创作思维导图并进行表演,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是利用思维导图课堂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思维导图有利于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英语知识。如在学习“季节”一课导入或者热身环节,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说四季的单词及相关的词汇或活动并形成了思维导图,激活并巩固了旧知,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活动。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文本加工,梳理结构化知识。思维导图除了激发思维,还能帮助整理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梳理、联系、归纳等,最后呈现结构化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北京版五年级上“When 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是什么时候)”一课时,描述中秋节时,学生就能按照日期、食物、活动等方面有逻辑地、系统地阐述并介绍节日,综合表达了节日信息。三是利用思维导图创新迁移,提升综合能力。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来实现结构化知识的迁移应用,如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设计周末的活动安排,并口头介绍给全班同学。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文写作方法,而且能帮助学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信息和语言层面都得到一定的拓展。

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维导图教学实践,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是能运用正确的句式和较为完整的句子表达想法。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学生会把重要句型也标注在上面,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到,经过正确练习后,能不知不觉掌握其用法,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怎么组织语言,觉得“有成就感,会说了好多单词和句子”。

二是在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时,内容较为丰富,条理比较清晰。经过思维导图训练,围绕“爱好”进行口语交际时,学生们既关注到了“更喜欢什么”,又拓展到了“为什么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极大丰富了交际内容。层层分支的发散和延伸,学生在富含语言承载量的活动中交际,语言的输出更清晰、有逻辑。

三是能较为灵活地组织语言,体现出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谈论study 下属话题how 时,基本上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句子We/You can...;I often...to study;My way is...在介绍自己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能用I think...来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更为灵活流畅,充分综合运用了已有语言知识和新知识,体现了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要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为口语表达提供明确的交际主s线,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英语学习兴趣,学生的语言生成更加流畅、准确和丰富。总之,思维导图走入小学英语课堂,对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能够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文/ 李文红)

◎“双减”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探究

教育部表示,现在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另外,在“双减”政策实践中,部分学校教师积极响应号召,从课堂和课后两方面为学生减负,但是却没有采取有效策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转变思维,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双减”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带领学生进入语文世界的引路人,教师一定要多学习,摒弃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主动与时代接轨,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主动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重新看待语文课堂教学,主动将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如创新教育、素养教育、开放性教育等理念,不断探索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尊重学生,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沟通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高质量、高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双减”的要求下,教师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尊重学生,关爱理解学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不仅喜欢语文教师,更喜欢上语文课,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学生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喜好亦是千变万化的,而且不同的学习内容也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小学语文教师们既要发扬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同时也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如微视频教学法、小组互动教学法及游戏教学法等,弥补单一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古诗《江南》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背诵了,如果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诵,学生会感觉很枯燥没有兴趣,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江南》的视频,降低了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他们还能唱起来、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既生动又高效。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备课,清楚本学段、本年级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更要明确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做到备学生,清楚地了解学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高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例如,在讲《秋天》一课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将课堂拓展到室外,结合秋天的天气、树叶、大雁、天空等真实的自然场景与事物,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如,讲《曹冲称象》时,教师可以将相关模型等教学用具带入课堂,让学生成为“曹冲”,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称象”,一边学习课文知识。不仅益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严谨的课堂教学管理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著名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曾指出: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课堂教学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使课堂教学有序化、规范化,而教学心理环境的复杂性也决定课堂教学有序化和规范化的形成必须要有合理得当的课堂管理策略作为保障。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而且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走神、玩东西、说话等现象,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明确的规则,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应该有的,哪些是不能有的,只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引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在让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文/ 李媛媛)

◎“双减”背景下口语交际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本”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全面培养人才的需要。新时代已经不是一个“唯分数论”的时代了,那些敢于展现自我、善于沟通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成为“双减”政策下小学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基于此背景,我开展了“‘双减’背景下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活动。

提炼熟悉又陌生的生活情境

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交际能力。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在交际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那么,如何唤醒学生自觉谋求改善日常口语交际的意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来实现。创设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交际动机,还可以考察学生的交际水平。在“双减”背景下,要严格控制学生书面作业的时间,因此教师会布置各种各样的口头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这都需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基础。

创设新鲜而有趣的模拟情境

教师在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时,不能只用简单的道具来迎合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用语言描绘情境、用多媒体模拟情境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进入一个新鲜而有趣的模拟交际情境,从而获得真切的交际感受。例如,教学口语交际“学做节目主持人”时,教师先用语言创设一个情境:“同学们,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准备开一次联欢会,但现在还缺一位主持人,你们谁来试一试?”并让学生想象:如果这次的联欢会由你来主持,你将会怎样做?此时,教室变成了一个互动的交际场。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语言和多媒体模拟创设了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热情,使学生有了交际的欲望。

善用教材,重视方法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用活教材是新课程标准中重要的新理念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是一种体验性课程。“有一千个小学生就有一千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为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利用一切机会,挖掘出多姿多彩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进行训练,这是发展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大途径。下面我就此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口语训练的一些做法。

一是演讲表演法。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提出了让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兴讲话和主题演讲,还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说服力的要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让他们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二是辩论竞争法。口语交际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文明地与人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积极参加讨论,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为了达到此项训练要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经正确引导,让双方进行辩论。新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尊重个性的,允许“百家争鸣”。在辩论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最活跃、最积极的语言思维状态中,双方都是胜利者。三是问题讨论法。“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儿童读物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教材,然后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材料中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迅速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应答的能力。四是语言积累法。“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带领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感受。在我们阅读的文本中就包含许多优美的语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流传着许多蕴含深刻哲理的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具有鲜活教育意义的语言教育内容。如果教师能鼓励并帮助学生将这些内容积累起来,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更具有生动性、趣味性,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与人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总之,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口语活动情境,充分利用和开发口语交际的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教师多肯定学生的成绩,坚持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交际素养。

(文/ 宋丽丽)

◎ 落实“双减”之策:深耕课堂

落实“双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深耕课堂,树立课堂常规,紧抓教学常规,立足教材编排特点,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焕发作业生机活力,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

引领良好习惯养成,学生常规“竖”起来

一是课堂常规落地生根。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当堂用的课本在上,作业本在下,统一要求放在桌子左上角的位置,笔放在笔槽里。听到铃声后,快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眼睛注视前方。上课、听讲、坐姿、写姿、举手、发言、读书等方方面面都有明确规定。二是课前预习充分到位。学生语文预习内容从自主识字到课文正确朗读,从预习课后习题到课外拓展延伸,从质疑问题到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做到实在全面。

加强教学精细管理,教学常规“抓”起来

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抓好教学常规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学常规也是教师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我在课堂教学中严把“五关”,落实“五字”:

一是严把备课关。落实“单元分包、教案共享”的备课改革。完善“教学设计交流—复备课调整—课堂教学—总结反思”的备课模式。备课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突出一个“精”字。二是严把批阅关。学生作业坚持“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保证批阅质量,批阅及时,有批阅日期,及时复判。倡导作业评价多元化、个性化,突出一个“准”字。三是严把辅导关。要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和帮困两不误,突出一个“实”字。四是严把测试关。在坚持采取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知识生成、能力发展、问题解决等高质量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加强日常测试、模拟测试的针对性,从试卷编制、批改分析到反馈讲评等以教与学的“诊断”“矫正”为落脚点和归宿,突出一个“效”字。五是,严把检查关。结合学校教导处安排,及时做好作业自查。每月末进行教案、作业、反思的常规自查,认真细致查摆问题,整改落实见实效,突出一个“改”字。

立足教材编排特点,单元整体“讲”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单纯知识点的传输和技能的训练,而是教师基于教材特点、学情特点、学科素养和教学方式的整体把握,我结合单元主题和要求,立足生本理念设计单元大任务的学习活动。

一是紧扣双线,加强单元整合。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我在教学中不仅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版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二是强化阅读,构建阅读体系。教科书的编排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对应课外阅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三是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教学中我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四是凸显实践,加强文字运用。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无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凸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加强阅读与表达之间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焕发作业生机活力,作业设计“活”起来

落实“双减”政策,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一部分。我在设计作业时遵循学生成长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兴趣,减少机械重复作业,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是单元作业的整体性。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和学情,统筹考量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打破以往作业内容的片面性、零散性和割裂性。引导学生将头脑中散乱的知识点习惯弄成网络,落实单元核心素养。二是课时作业的逻辑性。单元课时之间的作业设计根据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需要,从基础巩固到拓展延伸,不断深入,难度不断加大,综合性不断增强。每一课时的作业都是以单元整体目标出发,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学方法,用方法,为下一阶段的作业打好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够获得螺旋上升。作业设计立足整体目标,从基础到拓展,再到实践和开放,学生有方法可依,有目标可抵达。三是单课作业的层次性。以学生感兴趣或有意义的真实问题为核心,作业设计为基础层、拓展层、开放层。重视学生合作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清晰的成果表达,体现单课时作业的层次性。四是作业布置的合理性。作业设计注重实效,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根本,以提高学习质量为宗旨,科学合理,分量适当,难易适度,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批改及时、准确、细致,作业评价设计多元化、个性化。

(文/ 孙卫连)

◎ “双减”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策略

“双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各级党委、政府均将“双减”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高效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落细,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信息技术属于前沿性和发展性的学科,更新速度和发展速度都很快,很多新的信息技术运用需要教师进行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传统的信息技术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合开展信息技术课堂,为了从本质上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氛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具有必要性。

营造轻松自由教学氛围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好的激发,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确保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创新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在“双减”背景之下,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将“增效减负”的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细节当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多个维度着手,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尊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尊重小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全面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学习成效、学习特点、心理性格特征,为每个学生建立“数据画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向不同学生推送不同学习资源,并根据学生答题对错、知识点掌握情况,动态调整推送内容,自动生成班级总体和学生个体学情报告,避免千人一卷、千人一练,实现差异化作业布置、个性化学情分析、精准化学科辅导。

其二,创新趣味的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双师课堂是落实“双减”的重要场景。以“5G+AR/VR”为代表的应用,能够构建全景虚拟智慧课堂,将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以沉浸式、实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式输入课堂,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兴趣。推进双师课堂,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优质师资力量以在线方式“输出”到欠发达地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共享各类有形、无形的优质教育资源。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优化调整教学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层次性、计划性,整体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三,开展多元化评价方式。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以及互评,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果进行有效评价,还应该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探究学习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衔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陈旧,缺乏新颖性,无法有效地激活小学生的认知,无法使小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基于此,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善于构思,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衔接,实现有机结合,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重新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魅力。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双减”背景之下,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重点可以从创新教学模式、衔接多种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围绕打造高效课堂、丰富课后服务、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内生动力和价值创造作用,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助力“双减”平稳快速落地的应有之义和应尽之责。

(文/ 王凤伶)

◎“双减”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实践

自2021 年7 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意见》以来,“双减”成为全社会自上而下所关注的教育首要问题。“双减”要求教育回归学校主战场,回归课堂主阵地,聚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减负提质,也已成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探索小学音乐课堂“提质增效”的方法和策略,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课前:基于学情分析,精准施策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质增效的重要一环。结合音乐学科的单元主题教学进行备课,把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以前学过和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好教学策略,从而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了解音乐的奥秘,以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以四年级下册歌曲《木瓜恰恰恰》为例,我根据歌曲的“恰恰舞”韵律和切分节奏的两个特点进行备课。在小学阶段除了四年级《木瓜恰恰恰》以外,学生在一年级欣赏过的乐曲《星光恰恰恰》也是一首具有“恰恰舞”韵律的乐曲。我把《星光恰恰恰》设计成学生进、出教室的律动音乐,在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恰恰舞”的风格特点。《木瓜恰恰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连续切分节奏的运用,在学生以往学过的歌曲中,有很多歌曲都运用了切分节奏,我选取了特立尼达民歌《哈里啰》,主要考虑到两首歌曲同为外国歌曲,更具代表性,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歌曲中切分节奏的作用。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还把之前所学相关内容进行复习,从而为提高教学实效保驾护航。

课中: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活动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大的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行为保证,是取得理想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音乐教师。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一点微笑,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歌舞表演、音乐游戏中,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抑感。其次,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有学生在唱游中,表现得不是很完美,教师要及时制止其他学生的取笑行为,并给予耐心辅导,纠正动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在歌曲教学中,融合演奏、律动、声势、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把乐器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质增效。我校三年级开始学习陶笛,这对于没学过乐器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能掌握一件乐器的机会,对于已经开始学习其他乐器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促进,因为音乐都是相通的,他可以把在其他乐器演奏中的经验带到陶笛的学习中来。陶笛教学还能提升学生们的识读乐谱能力、听力和同学间的配合能力。但器乐教学的时间不能过长,教师安排适度的练习,每次都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音乐课为最佳效果。器乐教学也不能枯燥乏味,可以用奖励的方式,让演奏好、纪律好、进步大的学生选择各种打击乐器为其他吹奏陶笛的同学进行伴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听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及时回顾反思,以思促教

课后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有助于施教者成为有心人;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笔者在实操《木瓜恰恰恰》一课后发现,开展师生接龙演唱第二乐段的旋律时,的确降低了学生识读乐谱的难度,但把切分节奏分开来演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节奏;二是把切分节奏分开唱,没有凸显切分节奏的强弱关系。通过反思,我在进行其他班级教学时,进行改进。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改进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手段,也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要想提高小学音乐课堂质量,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我,不断学习。并在课前基于学情分析,精准施策,认真准备学习内容;课中优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认真反思,以思促教,从而最终达到小学音乐教学提质增效的目的。

(文/ 于静)

◎“双减”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的结构化学习实施策略——以五年级几何图形教学为例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实现减负增效。那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在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大潮中,单元整体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作为数学教师要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吃透单元教学的意图,把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内涵,在数学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减负增效。

把握单元整体知识间相互转化的切点——将学习内容结构化

学习内容结构化就是把零散的碎片化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建好承重墙。根据核心的知识共同拥有的本质属性和相同的逻辑关系,在单元整体理念下确定好学习主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主动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发展,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数学教材有很强的逻辑结构,比如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材是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来编排的。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孩子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梯形的面积跟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认为可以运用转化思想把它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求出它的面积。我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测,并解释猜测只是一种直觉思维,不要想当然地只停留在这儿,鼓励学生加以论证把直觉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才有条有理。这样学生明理后开始动手实践,探究讨论,在梯形面积推导的过程中经历用分、合、移、补等方法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方法、诠释转化沟通、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多样的转化方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不同的人对公式有不同的理解。在归纳整理沟通阶段渗透极限思想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沟通整合,当上底等于零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当上底等于下底时,梯形转变为平行四边形,这样打通了三个图形之间的隔断墙,使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为核心的承重墙。这一教学过程彰显知识可以迁移,方法可以迁移,经验可以迁移,甚至态度也可以迁移,迁移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学生不但了解到学习的方法,更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方法,研究方法有价值。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所以教学设计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获得的途径方法,有意识地对数学的概括思想,类比、迁移思想,转化思想,极限思想,假设思想等进行有效指导和渗透,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质的飞跃。

把握单元整体知识与综合性学习的接点——将学习能力结构化

小学数学的很多知识都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并且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数学,感受并体验数学的本质属性。

关于正方体展开图的学习,我设计了利用家里的废旧布料或衣服“巧缝沙包”的综合性学习。布的设计和缝制考验了学生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凸显出“巧制”的关键。学生从亲自动手准备材料,到仔细发现规律到自觉运用,巧妙地对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进行归纳整理,明确清晰沙包每块布的正确位置。特别是在巧缝沙包中经历尝试性的操作、理性的选择、操作后的思考顿悟等,不仅意味着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还会发现与创造新知识。自主实践创作沙包游戏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但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也得到了发展。这是现在课堂所倡导的,更是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孩子们拿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游戏,心情会大不相同,真是既启迪智慧又陶冶心灵。

总之,教师以结构化的思想,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引领学生结构化学习,便于学生主动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显得非常轻松,课堂环节大大减少,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文/ 于学红)

◎ “双减”背景下的创新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每一个教师将自己对教育观念的理解,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双减”背景下,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新方法、新策略。我针对自己所教的劳动学科,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一些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方法。

生本教育,促发展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立足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落实。

一是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发现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为学生多留一些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尽情体验。我在“装饰链”一课教学中,让学生自愿结组,为他们提供很多可视可感的成品,给他们创设自主探究、自我体验及相互合作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尽可能地挖掘大脑潜在的能量,使新的点子、新的想法蜂拥而出,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改变折或剪的方法,制作出了很多新颖漂亮的装饰品。在这节课上,创新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他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二是互帮互助,让学生成为团结的合作者。学生之间个别差异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这又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让他们在共同的合作中,同进步、共提高。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四人一组,为他们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提供方便,使学生在与别人作品的比较中,进行检验、修改和完善。还鼓励优秀学生去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同学操作,这样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在操作中的困难,减少了教师逐个指导的时间,还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

有效引导,促成效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挥班级学生的特长,相互取长补短,各抒己见,逐步训练,并形成能力。因此,教师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做一个有效的指导者,没有教师有效的指导,就没有学生有效的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技巧点拨,为学生指引最佳学习方法。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在劳动课中,如能为学生指引最佳的学习方法,困难就会迎刃而解,教学内容就会化难为易。在四年级“折贺卡”一课教学中,画图的方法是难点,如果让学生用尺子量量画画,恐怕一节课也难把图画好,于是,我引导学生选择了长方形纸板做工具,这种方法使学生规范、快捷地画出了制作图,掌握了制作技巧。

二是引导观察,使学生准确捕捉所需信息。观察是一切知识获得的起点,也是形成记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起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观察,使学生准确及时地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在“包装盒”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课件、可视可感的实物教具,来引导学生观察由包装盒到平面展开图,再由平面展开图到包装盒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观察中,发现包装盒平面设计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依据观察分析的结果,尝试为各种不同大小的物品设计长方体包装盒。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轻松地领悟了包装盒平面设计的规律,形成了初步的设计意识,并有效地参与了动手实践。

总之,“双减”工作要求我们强化育人主阵地作用。“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挖掘,我们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调控,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文/ 赵艳丽)

猜你喜欢

双减交际课堂教学
情景交际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