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通督”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 导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验案举隅
2022-12-22柴超于静韩拉拉王维峰
柴超,于静,韩拉拉,王维峰
(1.山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推拿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王维峰教授为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推拿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名中医,国家重点专科(中医脑病)、重点学科负责人,从事脑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对脊髓损伤所致后遗症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随诊,现结合临床案例将跟师心得总结如下。
脊髓作为重要的信息沟通载体将大脑与外周神经系统相联系。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创伤类疾病,临床可见损伤平面以下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1]。当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脊髓损伤发病率表现出逐年增高的态势[2],世界范围约有超200万人在脊髓损伤后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自身及其家庭与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3]。作为祖国医学极具特色的疗法,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廉价等优点,对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的各类并发症、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4]。
1 病因病机
1.1 督脉与脊髓、相关脏腑之生理联系
督脉与脊髓联系密切,二者循行相依,功能共用。《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别走太阳,入贯膂[5]。”脊神经的传导路径与督脉的循行高度相似,在项背部脊柱分别旁开1.5寸、3寸足太阳经的两条循行线与交感神经、皮神经通路大致相同[6]。此外,在循行路径上,皮质脊髓束的行走路径与督脉部分循行相似;在功能上,躯干、四肢运动依靠皮质脊髓束的调控,其是督脉在项背部最重要的内容[7],它与神经、脊髓的调控联系密切,能够从整体上调控人体的功能活动。且有研究指出,脊髓的中枢调控功能与督脉的作用存在共性[8]。
督脉作为“阳脉之海”,主督一身之阳气,如《十四经发挥》云:“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9]”,手足三阳经同督脉相交,督脉受到诸阳经精微物质的灌注,人体内的脏腑之气借助足太阳经之腧穴与督脉经气联通。其中,督脉与脑、肾联系尤为密切,《难经·二十八难》描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入属于脑[10]”,督脉“入属于脑”,督脉是将脑与其他脏腑联系的重要桥梁,督脉将脏腑精气上输以濡养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脑为髓海,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11]。”督脉与肾相连,督脉向下络肾,并将肾之精髓上充于脑,使脑得所养;如《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入络脑……入循膂络肾[12]”,“入络脑”“入循膂络肾”表明督脉与脑、肾密切相关。
1.2 督脉与脊髓、相关脏腑之病理关系
督脉与脊髓、相关脏腑在病理上也关联甚多。脊髓损伤在中医学中可归为“体惰”“痿症”之列,脊髓损伤损及督脉是其实质[13-14],两者损伤后的临床表现亦高度相同,以感觉、运动障碍及二便失禁为主,这为脊髓损伤从督诊治提供了依据[15]。《灵枢·经脉》云:“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贯脊属肾络膀胱[5]”,肾经是与脊髓相关的经脉,督脉上连于脑、下通于肾,如《杂病源流犀烛》说:“督脉为精气升降之道路[16]”,督脉受损致枢机不利,脏腑之气血津液痹阻不通,脑髓失养;此外,督脉痹阻易伤及肾脏,导致肾之精髓不足,影响肾精转换为脑髓。脊髓损伤,造成瘀血阻滞不通,进一步扰乱督脉与其他经络、脏腑之间的联系。脊髓损伤病理因素是“瘀血”,病机为“督脉枢机不利”[17]。综上所述,脊髓与督脉、相关脏腑之生理、病理均联系密切。
2 “醒脑通督”针法治疗脊髓损伤之相关性
督脉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应用,特别是关于脑、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所致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5]。祖国医学对于脊髓损伤多以督脉瘀阻入手,针药治疗脊髓损伤以督脉枢机不利为切入点收效确切[18],例如腰背骨折导致的脊髓损伤使瘀血阻滞于腰脊,堵塞督脉循行之径,使督阳上通不行、下达受阻,四肢百骸不得濡养,则病理表现相继而出[19],故疏通督脉是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基本治则。针灸疗法作为祖国医学的特色,有扶正祛邪、协调阴阳之功效,相关研究指出针灸疗法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炎症[20]、促进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而加快脊髓损伤后机体组织的恢复[21]、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刺激神经再生等作用[22],能提高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23]。“醒脑通督”针法,将神经反射理论和醒脑开窍针法融合创新,提出了“通督脉、调脑脉、畅元神”为核心的“醒脑通督”思想,重用头部腧穴,强调督脉穴及华佗夹脊穴的重要性,以通督补肾益脑,从整体上调节脏腑生理功能。诸多临床研究指明[24-26],该针法可用于神经功能损伤导致的运动、感觉障碍及中风、痴呆等疾病所致的脑髓不足、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疾病。除针灸外,康复训练在临床上亦多应用于脊髓损伤所致疾病,如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27-29]能够将步行、负重与平衡三要素结合,提高康复训练的精准度,改善患者步行能力,促进康复进程。
3 “醒脑通督”针法取穴依据、操作及治疗疗程
百会、水沟、风府、内关、三阴交、脑空、脑户、神庭、本神、长强、华佗夹脊穴(盘龙刺法)、运动障碍加顶颞前斜线、感觉障碍加顶颞后斜线。
取穴依据:督脉为“阳脉之海”,统帅全身阳气,手足六阳经之气血向督脉输注而布散于四肢百骸,脊髓损伤本质上是督脉受损[13-14],故应从督脉入手治疗脊髓损伤,配督脉百会、脑户、风府、神庭、水沟、长强。“头为诸阳之会”,脑空、本神等头部腧穴的针刺利于激发经络气血,通过针刺头部特定区域,协调多个脑区,进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等临床表现[30],百会作为人体最高的穴位可通达周身经络,风府位于脊关节上端,有抵御风邪的作用,百会与风府二穴入脑,将督脉与脑紧密联系;有研究指出刺激长强穴能使损伤脊髓得到有效的修复[31];内关穴为手厥阴经络穴,具调神止痛之功效;三阴交是足三条阴经交会穴,有疏通气血、生髓养脑之功效;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可调节二经气血,恢复神经功能,使瘫痪的肢体逐渐恢复[32];顶颞前、后斜线分别对应大脑皮层中央前、后回,主治运动、感觉障碍[33]。
操作:水沟斜刺后并施雀啄手法使眼球湿润;百会、脑空、脑户、神庭、本神、顶颞前、后斜线平刺0.5-1寸,行快速捻转行针手法;内关直刺1.5-2寸后予提插泻法;三阴交斜刺1.5-2寸后并行使下肢抽动三次的提插补法;风府直刺1.5~2寸后快速捻转;长强应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行平补平泻,百会应与长强同步行针;华佗夹脊穴予左右交替盘龙刺法,根据不同部位直刺0.5~2.0寸后行平补平泻手法。每穴行针时间均为1min。
疗程:每周六次,共十八次为一疗程。
4 验案举隅
患儿,女,6岁,2022年7月12日由门诊收住入院。患者于6月10日在舞蹈练习做腰部后伸动作时突感腰背部剧痛,随后出现双下肢无力表现,自行休息后上述症状不缓解,伤后3h行MRI检查示:胸11椎体以下表现为脊髓水肿,并见异常信号。经外院治疗一月余(具体不详),疗效不显著,遂转本院求诊,自发病后,小便排出不畅。刻下见:患者神志清楚,表情痛苦,精神一般,强迫体位,伴腰膝酸困,纳可,小便不利,舌暗、苔薄白、脉涩。查体:胸背部广泛压痛、活动受限,站立不稳,双侧腹股沟平面以下表现为麻木、感觉功能减退,双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下降,肛门反射消失。复查MRI示:胸11-脊髓圆锥段变细。中医诊断:体惰(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治则:醒脑通督填髓、行气活血止痛。治疗方案:1.“醒脑通督”针法加顶颞前斜线、委中(双)、承山(双);2.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
按语:患者年幼,在舞蹈训练“下腰”时向脊柱施加了一个纵向牵引力,使脊柱胸腰段过伸,超过脊髓拉伸限度,从而造成脊髓损伤,此外力虽未使脊柱发生骨折脱位,但过度牵拉脊髓,使微血管受损,造成脊髓水肿、持续性缺血,加重神经细胞缺氧情况[34]。患者外伤损及督脉,使血不归经而生瘀血;瘀血影响气机通畅,气滞与血瘀互为影响。督脉与手足三阳经密切联系,诸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及背侧,督脉受损,气血瘀滞不通、经脉受损,可见胸背部广泛压痛,腰部活动受限,站立不稳,双下肢肌力差;任脉与督脉相通,维系一身之阴,手足三阴经在四肢内侧及掌侧循行,泌尿系统、下腹部病变亦受任脉所主,故伤后可见两侧腹股沟平面之下感觉功能受损,小便不利;舌暗、苔薄白、脉涩为外伤后气血瘀滞之征。西医诊断:无骨折脱位脊髓损伤。中医诊断:体惰之气滞血瘀型。治疗遵醒脑通督针法为主穴,配穴取顶颞前斜线、委中(双)、承山(双)共以醒脑通督填髓、行气活血止痛。针刺治10次后,患者自觉腰背部疼痛症状缓减,腰部压痛(±),腰部活动度及双下肢感觉较前有所改善,双下肢肌力3级,可由他人搀扶站立15min,小便较治疗前排出较通畅。治疗25次后,可由他人搀扶站立40min,诉其余症状均有较大程度改善。
5 小结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脊髓损伤发病率也不断升高。脊髓损伤常会致使损伤节段以下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故诊治脊髓损伤相关疾病有重大意义。脊髓损伤实属督脉受损,“瘀血”是病理因素,病机为“督脉枢机不利”,与任、督等经脉密切相关,损伤累及多个脏腑。导师的“醒脑通督”针法提出了“通督脉、调脑脉、畅元神”为核心的思想,重用头部腧穴,强调督脉穴及华佗夹脊穴的重要性,以通督补肾填精,从整体上调节脏腑生理功能。众多临床研究表明[18-20],该针法形神同治,可用于神经功能受损所致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疾病,适合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