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竞答节目激活社群策略探讨
2022-12-21康思嘉
摘要:直播竞答节目掀起全民答题的热潮,成为现象级媒介事件。从根本上看,它的成功在于对社群的激活。邀请好友共同答题的节目设置和高额奖励,使此类节目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形成病毒式传播。在答题过程中,社群因情感连带而形成互动仪式,并在互动仪式中获得情感能量,进而增强社群凝聚力。
关键词:直播竞答节目;互动直播;互动仪式;社群;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182-03
2018年初,在经历短视频、直播、弹幕的众声喧哗后,视频平台进化出“超级物种”——火爆大街小巷的直播竞答节目。此类节目被视为2018年的直播类第一风口,未来的电视节目样式甚至直播行业的广告革命。除了简单粗暴的“答题就送钱”(被网友戏称为“撒币”模式),此类节目的火爆还在于其成功激活了跨平台社群、传统媒体社群、朋友圈社群和线下社群。本文以《百万英雄》为例,探讨直播竞答节目如何激活线上及线下社群。
一、激活跨平台社群
在《网络共和国》中,桑斯坦把互联网时代称为“我的时代”[1],信息的个人化和个性化是主要趋势。信息的协同过滤机制和算法推送法,让网络用户越来越沉浸于自己偏好的信息,沉迷于自己喜欢的社群。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用户从一个APP转移至另一个APP都非常容易。但由于用户的选择逐渐成为习惯,出现了不同社群的用户“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互联网虽无边界,却通过不同的平台和应用把用户分散到不同的社群。
《百万英雄》的接入平台,包括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短视频、火山小视频、内涵段子、懂车帝、悟空问答等。每个平台的内容和调性都不同,但《百万英雄》试图通过节目设置,打通不同平台的用户区隔。
一是通过新应用登录,便可获得复活卡,即获得一次答错题目后重新复活的机会。如此,鼓励更多用户尝试新应用,提高新应用的下载率。同时,通过在悟空问答设置官方题库和悟空问答专场,以透漏题目的方式激励用户,增强上下期节目之间关联度,实现用户平台迁移,增强节目的影响力。二是除了通识题目,直播问答还呈现出深耕行业的趋势,如开设金融、汽车、房地产、医疗卫生等专场。答题专场将不同行业的社群组织起来,实现垂直领域的知识变现。例如,在某汽车专场中,就有不少从事汽车行业的用户下载APP,加入答题大军。
二、激活朋友圈社群
社交媒体时代,任何爆款文章和小程序都离不开社群的分享与传播,包括直播竞答节目,与社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百万英雄》《芝士超人》《冲顶大会》《黄金10秒》等节目背后的平台,都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粉丝和活跃度极高的程序应用者。直播答题节目正是以这些粉丝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渗透进亲友群、同学群、同事群、粉丝群、旅友群等群体中,不断打破社群之间的界限。
(一)邀请卡与互动传播
邀请卡是虚拟时代的电子礼物,是现实礼物的线上延伸,被赋予超出现实礼物的属性,一是礼物的形式更加多样,二是部分礼物可以实现共享。
有学者指出,礼物交换既赋予了用户特定的私人回报,又成为人们扩展群体性网络社交的重要手段。在直播中,礼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互送礼物由私人互动演变成一种集体化行为,甚至成为维系社群的工具[2]。
《百万英雄》的游戏规则是,每成功邀请一位好友首次参与活动,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均可获得一张复活卡。此规则无论是对于礼物的授予者还是接收者,都能从中获益。电子礼物超越了传统礼物的功能,能够激发用户邀请好友参与互动直播的欲望,进而使参与群体不断扩大。
(二)虚拟媒体事件的加冕仪式
微信朋友圈不仅是个体记录生活点滴的网络空间,还是个体进行自我形象塑造与维护的前台领域。个体在前台中倾向于表现自我,尽量展现出符合角色特征的行为,借此塑造和维护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个体在直播竞答节目中成功通关并获得奖金时,可以将这一消息分享至微信朋友圈,表达自己的喜悦,同时展现自身优秀的综合素质。
此外,微信朋友圈还是个体与他人实现互动的领域。当个体发布的朋友圈得到他人的认可,并且收获很多“贊”时,便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正向情感。《百万英雄》可分享至朋友圈的设置,为成功加冕的竞答者提供了“炫耀”途径,并通过朋友圈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直播弹幕:用户的群体狂欢
弹幕是一种在视频画面上显示用户即时留言的交流形式,逐渐发展成与视频同样具有观看价值的内容形式。弹幕是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方式,用户通过弹幕实现集体吐槽,在匿名情况下尽情狂欢。有学者将这种把视频内容进行改造,以生成新的内容和意义的新情景,称为“弹幕仪式”[3]。在这场仪式中,用户通过不停地刷弹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使群体成为具有一定可视化意义的虚拟共在,视频内容的爆点则引发用户集体性情绪发泄,形成仪式化的高潮。
在《百万英雄》中,每道题目和题目答案的公布,都会触发竞答者的情绪发泄,形成一条条覆盖视频画面的弹幕。在此情形中,用户实现情感共鸣,并渴望参与到这场仪式化的狂欢中。
三、激活线下社群
互联网时代,受众所处的物理场景相同,虚拟场景却不同。比如,一家人都在客厅里,却各自玩手机;几名学生共处一个宿舍,却各自面对电脑。在这些场景中,个体之间的交流很少。
事实上,受众的群体参与需求相当强烈,群体受众比个体受众往往更加活跃。这在电视竞答栏目《开心辞典》开播时就能看出。过去,互联网节目大多面向个体受众,并没有考虑到把真实场景中的受众组织起来。哥伦比亚广播研究室的赫卓格在研究知识竞赛类的广播节目时发现,听众通过参与竞赛类的节目,来满足自我评价的需求[4]。这种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同样适用于电视媒体。只是在电视时代,由于缺乏技术上的反馈机制,受众的参与得不到回报,往往动力不足。
按照莱文森的说法,进入网络时代,补偿性媒介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前面某种媒介的补救,并论述“我们不愿意忍受偷窥者汤姆的冲击,所以我们发明了窗帘;我们不甘心让电视屏幕上喜欢的形象飞逝而去却袖手旁观,所以我们发明了录像机;我们不愿意在文字的重压下洒汗挥毫,让语词从构思那一刻起就被拴死在纸面上,于是我们发明了文字处理机”[5]。直播竞答节目充分把现实中的受众组织起来,激活了线下社群。
《百万英雄》中的邀请好友答题和组队模式,让真实的受众社群活跃起来。因为早期的题目属于文理结合型题目,所以受众组团答题,共同闯关,甚至组建起专业战队。在弹幕中,经常可以看到“XX大学团灭”的字眼,这个“团”,就是社群参与的生动写照。从网上流传的群体答题的视频看,受众群体充分活动起来,整个宿舍、整个办公室、整个家庭共同答题……《百万英雄》让同一物理空间的受众,重新成为荣辱与共的亲密共同体,使现实中的受众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社群关系。
网络的社交功能为网民关系赋权[6],让每个网民根据自身价值,建立不同的网络关系,但也使网民过度沉迷于线上关系而忽略了线下关系。巴里·威尔曼指出,互联网使网民的个人主义愈发严重,个人在发展线上关系的同时,线下关系不断衰弱,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逐渐成为孤独的个体[7]。诸如“有缘千里来相会,个个低头玩手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WIFI”等语句,虽是调侃戏谑,却一定程度反映了现实。
作为一档直播竞答节目,《百万英雄》以超低的参与门槛和诱人的高额奖金,最大限度地汇聚了不同社群中的个体。官方数据显示,每期参与答题直播的人数都超过百万。除了官方公关推广,节目设置的“邀请好友共同参与,赢复活卡”规则和“群策群力远远胜过单枪匹马”的玩法,使线下群体聚集起来,打破了现实空间的交流界限。
四、形成网络中的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布尔斯廷的定义是,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事件;戴杨和卡茨的定义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侧重受众“万人空巷”共同观看同一重大事件的状态,其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有相似之处。
将《百万英雄》视为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事件,是因为该节目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仪式化的狂欢。竞答者好比仪式的参与者,直播主持人是仪式的主持者。伴随主持人对仪式进程的掌控,竞答者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懊悔。在这种高强度的情感投入活动中,竞答者能够收获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节目的情感能量。而这种情感能量,正是吸引竞答者参与下一次直播答题的重要因素。
戴杨和卡茨对媒介事件的定义,受限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互联网发达程度。他们口中的媒介事件,更多是指电视对征服、竞争、加冕类型的重大事件的直播。受众可以通过观看电视直播来打破空间的阻隔,间接性地参与到事件进程中,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此过程中,受众为了参与观看媒介事件,往往会打破自身的日常生活规律,中断正在进行的事宜,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媒介事件中。媒体则利用自身优势,在直播前进行策划宣传,提高直播的知晓率。在“双向奔赴”下,形成“万人空巷”的盛况。
《百万英雄》正是网络时代的媒介事件。节目设置固定时间开设答题直播,为了参与竞答,用户会根据直播时间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
网络时代的媒介事件,侧重于用户的情感参与。直播竞答节目使每位用户都能参与其中,并且在答题之余,还可通过弹幕增强彼此间的互动。
五、形成现实中的互动仪式
直播竞答节目将线下社群整合起来,有效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形成了线下群体互动仪式。激烈的答题氛围和智慧共享,使社群成员之间产生一种超出日常交往的情感,进而形成互动仪式。这种互动仪式不仅为个体带来情感能量,而且促使群体更加团结。
柯林斯从微观个体互动的角度探讨了仪式的作用机制,用情感能量的获取解释了为何仪式能够起到群体整合的作用。个体在一定条件下互动,会形成互动仪式,产生情感能量。对情感能量的追寻,是个体参与互动仪式的根本动力。成功的互动仪式,能使个体产生归属感、身份感以及其他正向情感。
柯林斯指出,形成互动仪式需满足四个条件:个体共在、对局外人设限、群体成员共同的关注焦点、共享一致的情感状态[8]。首先,线下社群成员因参与直播竞答将聚集在同一空间内,如客厅、办公室、宿舍等,满足互动仪式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即个体共在。其次,线下社群多是基于血缘、地缘因素而聚集,是非开放的、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群体,社群以外的人员很难参与进来,可以说是一个对局外人设限的群体。再次,在直播过程中,每个社群成员关注的焦点都是直播竞答题目。最后,由于是群策群力的“集团军作战”,答对题目时会欢呼雀跃,答错题目时则会呈现群体沮丧的情绪。这种共同的情感连带,会形成集体兴奋的状态,进而导致仪式化的结果。
在情感社会学中,乔纳森·特纳将情感能量视为一种正向的情感状态,在个体的期望被满足、个体的自我得到证明,以及获得一些奖励的情形中,都会获取到情感能量[9]。并且,他将人类的情感需要分为五种:证明自我的需要、群体归属的需要、信任需要、获益交换需要、确定性需要。这五种需要的满足,均会给个体带来积极的、正向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能量。
在“互動仪式链”理论中,柯林斯将群体归属感视作情感能量的重要部分,并将互动仪式作为短暂情感向情感能量转化的转换器。个体通过关注共同的焦点而产生短暂的情感刺激,在刺激下产生相同的情感状态,继而通过共享及有节奏连带的反馈强化,产生集体兴奋。这种兴奋的状态会在群体成员之间传递,进一步增强成员间的认同,使群体更加团结。
参加直播竞答节目,就是一个证明自我的过程。《百万英雄》中的题目设计包罗万象,能把12道题目全部答对并不容易。如顺利通关,则间接证明了竞答者的知识面广阔,给其带来正向的情感能量。此外,在线下集体答题时,如果个体贡献的智慧较多,带领团队实现通关,那么个体在团体中就会赢得赞赏和崇拜,获得更多情感能量。
六、结语
直播竞答节目对社群的激活,是其走红的重要原因。高额的奖金,主持人、嘉宾的名人效应,丰富多样的游戏设置,使节目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形成病毒式传播,最终成为一档现象级直播节目。动辄几百万人同时参与,成为互联网上的媒介事件。这场盛大的狂欢,基于线下群体互动仪式的建立,竞答者对高额奖励和情感能量的追寻,是此类节目持续火热的重要原因。除了持续性地投入现金奖励,此类节目还可在题目设置、答题方式、题目制作环节上,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让更多用户获得情感能量并参与到节目当中。比如,邀请具有号召力的明星担任竞答主持人,将明星的粉丝群体吸引到竞答直播中来;采取开放的形式设计题目,鼓励竞答者参与题目设计;让更多用户体会到答对题目或赢得奖金的兴奋感,使之获得更多情感能量。
参考文献:
[1]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44.
[2] 王昀.礼物、娱乐及群体交往:网络视频文化的公共性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9):61-127.
[3] 吕鹏,徐凡甲.作为杂货店的弹幕池:弹幕视频的弹幕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6(10):28-41.
[4] 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 3版.美国:朗文出版社,1995:93-111.
[5] 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0-44.
[6] 喻国明,马慧.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6(10):6-27.
[7] 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M].杨伯溆,高崇,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23-33.
[8]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務印书馆,2009:55-60.
[9] 乔纳森·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孙俊才,文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22-28.
作者简介 康思嘉,硕士,编辑,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新闻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新闻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