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髓质间质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2-12-21杨路路王劲松黄文斌赵建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髓质右肾脂肪瘤

熊 伟,张 前,杨路路,王劲松,黄文斌,赵建华

肾脏髓质间质细胞瘤(renomedullary interstitial cell tumor, RMICT)也称为肾髓质纤维瘤,于1972年由Lerman等[1]首次报道。RMICT临床少见,常因肾脏其他疾病行肾脏切除的标本或尸检中偶然发现。本文现报道3例RMICT,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与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例1,男性,58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3天入院。外院CT示左肾上极有一大小1.7 cm×1.5 cm的类圆形低密度影,境界欠清,增强后动脉期中度强化,门脉期密度下降。MRI检测示左肾上极见一类圆形等T1、短T2异常信号影,大小1.6 cm×1.8 cm。临床考虑为左肾占位,行左肾切除术。例2,男性,52岁,因交通意外死亡后进行尸体解剖检查,左侧肾未见明确肿块。例3,男性,57岁,因体检B超发现右肾实质性占位,最大径约2.5 cm,CT示右肾团块影,大小1.9 cm×1.8 cm,临床考虑肾癌,行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

1.2 方法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分别行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所用抗体vimentin、desmin、SMA、CK、S-100、CD34、CD117、ER、PR和Ki-67,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眼观例1,肾脏根治切除标本1个,大小8 cm×5 cm×5 cm,肾上极切面见一灰黄色肿物,大小5 cm×4 cm,质中界清;距离肿瘤约2 cm处肾髓质内见一灰白色结节,大小0.6 cm×0.5 cm×0.5 cm,质稍硬,界清。例2,左侧肾脏1个,大小9 cm×5 cm×3.5 cm,表面光滑,切面肾实质厚1.5 cm,未见肿物及结石。例3部分肾切除标本1个,大小3.8 cm×2.5 cm×2 cm,紧邻被膜下见一灰白、灰黄色肿物,大小1.8 cm×1.8 cm×1.5 cm,切面未见出血、坏死。

2.2 镜检3例RMICT中除例1为肉眼发现外,其余2例为镜下发现,3例肿瘤形态大致相同,均表现为肿瘤位于肾脏髓质内,与周围正常肾脏组织分界较清楚,但无包膜(图1)。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星芒状(图2),大小较一致,呈交错束状分布,瘤细胞无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间质疏松水肿纤维样改变,肿瘤内及周围有内陷的肾小管(图3、4)。例1合并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例3合并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2.3 免疫表型3例梭形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1例部分表达CD34(图5),1例弱表达SMA(图6),不表达desmin、CK、S-100、CD117、ER和PR,肿瘤周围内陷的肾小管表达CK,Ki-67增殖指数约1%。

①②③④⑤⑥

2.4 病理诊断例1(左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RMICT;例2(左侧)肾脏RMICT;例3(右侧)肾脏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合并RMICT。

3 讨论

RMICT临床少见,常在尸检或因其他原因行肾脏切除的标本中偶然发现,尸检中发生率16%~46%[1]。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在4 898肾脏切除或部分切除标本中,仅10例(0.2%)诊断RMICT,年龄39~73岁,平均52岁,女性多见(男性2例,女性8例),右肾多见(右肾9例,左肾1例),最大径0.3~1.7 cm,平均0.96 cm,随访均无复发[2]。Lu等[3]研究发现RMICT发病年龄24~83岁,平均57岁,男性更多见(男女比为1.8 ∶1),肿瘤最大径0.1~1.3 cm,平均0.4 cm。Caliò等[4]对402例尸检病例研究发现,RMICT的发病率为37%,年龄18~92岁,平均58岁,中位年龄60岁,男女发病率相似,右肾稍多见(右肾vs左肾:51%vs44%),肿瘤数目1~23个(平均3个,中位数2个),60%的病例表现为多发,提示RMICT的检出数目和取材多少相关。目前,国内文献报道10例,且均为个案,发病年龄19~50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右肾多见,最大径0.3~12 cm;2例为尸检病例,2例合并肾细胞癌[5-12]。除1例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

目前,RMICT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由于肾脏损伤后的反应或单纯的间质增生或纤维化[1]。多数RMICT无临床症状,偶有血尿等泌尿系统表现[2,6]。巨大RMICT可能出现压迫症状或在腹部形成肿块等表现。RMICT多数由于尸检或其他疾病偶然发现,且肿瘤体积多较小,影像学表现报道较少。石建成等[7]认为RMICT位于肾髓质内,较小肿瘤CT平扫为低或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较大肿瘤中心可发生多发囊性变或灶状坏死,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而囊性区或坏死区无强化。磁共振显示较小肿瘤T1WI及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而较大肿瘤T1WI为低信号,而T2WI为不均性高信号影。

虽然RMICT在尸检和活检中报道的肿瘤最大径较小,但国内外均有RMICT最大径较大者报道(12 cm)[7-9,13]。RMICT较大可能因为在腹部形成肿块、压迫等产生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或体检中发现肾脏巨大占位,行肾脏根治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RMICT可合并其他类型肾脏肿瘤如嫌色性肾细胞癌、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IgA肾病[10-11,14-15]。本组3例RMICT中,2例分别合并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RMICT多位于肾髓质,最大径0.1~1 cm,境界清楚,无包膜,切面多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结节,质地中等,肿瘤较大时可呈息肉样突入肾盂[16]。肿瘤细胞呈梭形、星芒状,也有文献报道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内可见核内空泡,细胞较一致,无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或无,无坏死;间质疏松水肿,可见致密的胶原纤维,间质纤维化程度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相关,年龄越大、肿瘤越小,间质胶原纤维可能越多。肿瘤内可见内陷的肾小管,多数位于肿瘤周边,也可位于肿瘤中央或分布整个肿瘤,部分肾小管呈囊性扩张。Caliò等[4]认为RMICT开始于肾髓质间质(肾小管间质)的细胞增殖,随着病变体积增大,肾小管不再出现在病灶中央,而只出现在病灶周围,最后消失,小管周围出现胶原沉积,肿瘤最终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纤维性间质,嗜酸性沉积物,缺少小管。免疫表型显示,不同的文献报道肿瘤细胞表达不一。Lu等[3]发现肿瘤细胞Calponin阳性率达95%,SMA阳性率为71%,ER/PR阳性率为61%,而CD34阳性率仅为21%,但均表现为弱~中等阳性,S-100、desmin、CK(AE1/AE3)、CD35均阴性。Lu等[3]对41例RMICT进行刚果红染色,结果均阴性。Caliò等[4]进行刚果红、Ⅳ型胶原、Ⅲ型胶原染色,证实为Ⅲ型胶原。电镜显示RMICT细胞胞质内含有脂滴,提示肿瘤起源于肾髓质间质细胞。

RMICT因其位于肾髓质,肿瘤常较小,具有典型的形态学特点,一般不难做出诊断。当肿瘤富于细胞、肿瘤较大或内陷肾小管弥漫分布于肿瘤内或呈囊性扩张时,需与以下肿瘤进行鉴别[6,16]。(1)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肿瘤常较大,平均最大径9 cm,位于肾髓质并突入肾盂,由腺体或囊肿和梭形间质细胞构成,间质细胞actin、CD10、desmin、ER和PR均阳性。(2)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罕见,常位于肾实质,肿瘤最大径比RMICT大,平均最大径8.57 cm,由细胞稀疏区和丰富区组成,肿瘤内常见鹿角样血管,肿瘤细胞CD34、STAT6和CD99等均阳性。(3)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位于肾皮质或肾髓质,肿瘤由厚壁血管、血管周样细胞和脂肪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标记HMB-45、SMA等均阳性。(4)平滑肌瘤:临床较少见,肿瘤切面灰白色,质中,肿瘤细胞呈交织条束状排列,核两端钝圆,胞质丰富嗜伊红,肿瘤细胞SMA、desmin均阳性。(5)神经鞘瘤:临床罕见,肿瘤最大径比RMICT大,平均最大径9.7 cm,由交替分布的束状区和网状区组成,肿瘤细胞S-100阳性。(6)肾脏损伤后的反应或单纯的间质增生或纤维化:病变境界不清,周围肾脏组织有慢性炎性改变,病变内有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等改变。

总之,RMICT是少见的良性肿瘤,肿瘤一般较小,可单发、也可多发,影象学检查不易发现,常在尸检中或其他原因肾脏切除的标本中偶然发现。RMICT较大时,易误诊为其他肿瘤,确诊需依靠组织学检查。

猜你喜欢

髓质右肾脂肪瘤
右肾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合并透明细胞癌1例
增强CT评估肾积水患者肾功能受损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后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术中肾静脉处理方法比较
阿巴西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血氧水平依赖MRI纵向监测亲体肾移植术后保留肾与移植肾血氧水平改变
右肾动脉变异一例
时间-空间标记反转脉冲技术在肾脏皮髓质分离中的应用及时间参数优化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前瞻性人体移植肾急性排斥BOLD与DWI早期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