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文献这一“生动教材”
——新疆学院(1935—1950)红色文献整理与育人功能挖掘
2022-12-21盖荣
盖荣
(新疆大学图书馆,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7月12日新疆大学考察时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突出优势特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1]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发挥好图书馆红色文献的育人作用,注重红色文献深度挖掘,充分发挥其丰富特色、与时俱进的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运用现代技术,加强育人功能,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地域特色性发展的高校红色文化学术高地,激励学生们传承“抗大第二”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大学具有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5年改建为新疆学院。1935—1941年,著名共产党人俞秀松、林基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等先后主持学院工作,他们坚决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以延安抗大为榜样改造新疆学院,提出了 “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主义为内容”“教用合一”等教育思想,制定了“团结、紧张、质朴、活泼”8字校训,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奠定马克思主义学科教育基础;茅盾、祁天民、张仲实、萨空了、史枚、高滔、涂冶、赵丹、郭春则等一批共产党人和著名专家及进步文化名人来学院任教或讲学,丰富了新疆学院的科学文化教育,开创了新疆学院革命文化教育的先河;以“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为阵地,通过讲座、演讲、排演抗日街头剧和话剧、歌咏比赛和文艺会演、办刊、“暑期旅行团”等形式,宣传动员社会各界投身抗日救国事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以抗日救国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新疆学院成为积极支持全民抗战的大后方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和政治主张、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培养爱国进步青年的摇篮,因被誉为“抗大第二”而享誉全国。
1 新疆大学红色文献概况
红色文献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献,一般是指1921—1949年出版发行或内部编纂的各种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的文献资料。对其界定,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部分专家学者研究后界定,红色文献是指1919—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一切文字记录、图像、视频资料等[2]。
目前,新疆大学图书馆藏有新疆学院(1935—1950)时期红色文献200余种,400余册,出版年代为1919—1949年,内容主要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著作、列宁选集、毛主席经典著作等,如1929年12月平凡书局出版的《马克思(其生平其著作及其学说)》、1949年由解放社编辑部翻译的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幼稚病》、华北新华书店的《国家与革命》(钤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第三分校政治处”印章)、1929年中外研究学会出版的《社会民主派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钤有“陕北公学分校”印章)。还有毛泽东的著作,其他共产党人的著作,张仲实翻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郭沫若的著作(译著),鲁迅、茅盾、老舍、赵树理、曹禺、周扬、丁玲、沙汀等人的文学作品(集),以及共产党人创办的《前锋》《共产党》《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而其来源有3个方面:一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指示给新疆学院捐赠了3卡车图书;二是周恩来、毛泽民、陈潭秋、俞秀松、林基路、杜重远、张仲实、茅盾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捐赠的图书;三是新疆学院利用办学经费采购的图书。1939年11月油印的《新疆学院图书馆藏书目录》显示,在新疆学院任教的茅盾、张仲实等人,给新疆学院捐赠了部分本人的著作。另有部分出版于1938—1949年的图书有钢笔字迹,如“於于延安带出”(毛泽东 《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捐贈新区”(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等,是从延安到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所捐赠(见图1)。
图1 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新疆学院图书馆藏书目录(1939年)》
这些红色文献极具特色:一是藏量较大;二是种类较丰富,研究价值高;三是文献时间跨度长,从1919年至1949年(20世纪80年代影印件),再到中央苏区的出版物 (如馆藏 《红色中华》),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原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各地区的布告,都可在馆藏中找到;四是文献地域范围广,不仅有新疆,还有北京、上海、延安、武汉、广州等革命中心地区的出版物,还有山东、苏北、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出版物;五是孤本多,精品多,各类学院和名人捐赠时留下的钤有印章本较多,绝大部分出版日期在1949年之前,且集中于延安时期(1935—1948年)和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8年)的文献较多。
2 红色文献的整理与展示
2.1 整理情况
早在1984年,新疆大学图书馆就编制了《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解放前中文期刊目录》(见图2,其中包括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毛泽东主办的《新时代》、韬奋1937年的《抗战》等)和《新疆研究——馆藏报刊资料索引(1984年)》。该两册目录以新疆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解放前各类文献为基础,并且罗列出新疆学院时期馆藏红色文献目录,数量明确,分类细致,自成体系,其中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理工、文史、教育等,细至三级类目,为新疆大学拓展红色文献目录的整理奠定了基础。
图2 现存《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解放前中文期刊目录》(编制于1984年)
2021年,新疆大学图书馆以此研究为基础,深入进行新疆学院红色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一是依靠校内相关文科学院的专家学者,提升红色文献挖掘整理和研究能力,发挥出文献资源最大价值,即:以新疆学院(1935—1950)“一个精神”、建设“五个阵地”和成为“一个摇篮”为线索进行挖掘整理、分类和研究,撰写书目提要,挖掘源流及背后故事,制作宣传文档;展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红色文献。二是开展保护,进行影像化扫描加工(如版权信息、前言、目录、部分内容页、插图等),采取必要初步措施防止文献脆化损毁。三是加强版本研究。例如,馆藏列宁著《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于1905年7月在日内瓦首次出版。在1949年之前主要有8个译本,最早的中译本是1929年8月由上海中外研究学会出版的陈文瑞翻译的,新疆大学馆藏的就是最早的版本。此版本共152页,32开,竖排平装,书前有“中外研究学会丛书总序”,后接原著中的“序言”,全文包括13章正文以及“书后”。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命令延安中央有关部门如中央图书室、陕北公学等为新疆学院捐赠一批图书,现今馆藏此本上就钤有 “陕北公学分校图书馆”印章 (见图3)。
图3 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1929年出版的《两种策略》
2.2 展示情况
2022年7 月,在“新疆大学红色文献馆”内展陈新疆学院时期的红色文献。按照文献的出版年代、书目内容等分门别类进行展陈,与校史馆展陈内容续接,围绕展览导读,通过解说员详细介绍,了解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抗日救国革命活动和先进思想在新疆学院的传播发扬历程,成为新疆大学党史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图4)。
图4 “新疆大学红色文献馆”
2.3 赓续新疆大学“抗大第二”红色基因
1935年在俞秀松担任新疆学院院长期间,他提出了“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为内容”的教育方针,开设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相关课程,自此新疆学院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为新疆大地上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1938—1940年间林基路、杜重远、文学家茅盾、哲学家张仲实等一批共产党人进步人士相继来到新疆学院任教,他们不仅延续了俞秀松院长的教育方针,还将延安抗大的工作作风和经验带到新疆学院,教育和引导师生自觉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中,社会影响日增,新疆学院被誉为“抗大第二”。通过红色文献整理,梳理共产党人在新疆的光辉历程,深入挖掘新疆大学“抗大第二”精神,将是新疆大学图书馆红色文献研究的重要方向。
2.4 载体的创新
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红色文献管理经验,坚持以“保护为基础,适度性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为原则。对书库、展厅、展柜等进行改造,配备智能保护系统设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技术,对存储空间温度、空气质量、光照紫外线强度等环境数据实施动态采集和动态监测,为存储环境进行精细管理、动态调控、应急风险预警等提供高效智能支持,把握文献研究整体性,重视基础性,建设了智慧化红色文献存储空间。
目前,新疆大学红色文献数据库平台已将馆藏红色文献作为基础,资源类型包含期刊、报纸、图书等;资源格式包含书目数据、PDF等。后续还将继续增加更多图书馆的红色文献资源,包含5个方面:阅读服务平台、读者服务平台、数字运营管理平台、数字加工平台入库管理、相关硬件设施建设模块。
3 红色文献的育人功能挖掘
3.1 建设“五个阵地”,打造“一个摇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俞秀松、林基路、杜重远等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努力下,新疆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阵地;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和政治主张,组织动员新疆各族人民投身抗日救国事业的重要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阵地;开展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培养各民族爱国进步青年的摇篮。以贯彻“一个精神”、建设“五个阵地”、成为“一个摇篮”为线索,挖掘、整理和研究新疆大学红色历史文献,为新疆大学红色基因、红色精神、革命文化历史教育提供充分的理论和事实支撑。
在红色文献开发利用上,需运用现代意识、现代视野和现代技术来提升数字化建设和场景化阅读服务的水平,实现高效利用。有计划地将馆藏红色文献数字化,打造实景红色互动体验区,将红色文献展览展示和宣传教育融入红色实景,为读者提供红色文化多维、交互、沉浸式的阅读体验[3]。不断丰富新疆大学“抗大第二”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学校课程思政中,不断提升广大师生建设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促进学校课程思政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在阅读推广中推广红色文献,弘扬革命精神;利用 “读书月”“读书沙龙”“图书馆真人课堂”“三进两联一交友”等活动形式,让红色文献走近师生、走入课堂;培育校园红色文化及文创产品。红色文献宣传推广是红色革命精神外化的有效手段,通过新疆大学图书馆公众号——微信推文、各类学生作业视频宣传,发挥出互联网媒介强大的传播效能,借助学科馆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
3.2 专题研究,拓展红色文献研究深度
开展专题研究是提高研究质量,推进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借鉴人大图书馆红色文献专题研究主要围绕版本研究和学科专题研究展开[4]。借鉴社会史、经济学等学科方法,将红色文献的学科专题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借鉴人大图书馆的经验,采用新视角和新方法开展馆藏红色文献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与马克思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专家学者共同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民国时期红色文献”专题研究[5],合力推动红色文献研究的深化与细化,并结合新疆大学校史进行相关研究,从中挖掘革命历史演变历程、校领导的革命历程和革命理念、历史上著名学者和革命家的活动事迹等,清晰展现出新疆学院被誉为“抗大第二”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史[6-7]。
横向拓宽教育水平方面:加强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校史馆等校内学院和校外机构合作;依托课题和项目,深化红色文献研究。计划编写《新疆大学图书馆馆藏新疆学院(1935—1950)馆藏马列主义著作评介》《新疆学院(1935-1950)馆藏毛泽东著作研究》等系列研究专著,以此提升新疆大学红色教育基地服务保障水平。
4 结语
1939年11 月《新疆学院图书馆藏书目录》记载学院共有藏书2 200余种,10万余册,其中的红色文献为当时新疆学院(1935—1950)的一线先进青年完整地学习、参考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为建设“新新疆”革命实践提供思想指引,产生很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价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及较高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新疆学院师生为代表的新疆各族人民就渴求马克思主义,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红色基因早已在新疆大地扎根、发芽,“抗大第二”是新疆学院永恒的红色基因的标志。对1935—1950年的红色文献进行整理和运用,是我们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指示的责任,以此提高红色资源利用工作活力,激发红色文献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