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陕西旅游文化译介研究
2022-12-21刘媛,张波
刘 媛,张 波
(西安科技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54)
当今中国已成为旅游大国。旅游是推介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国外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基本是通过导游讲解或景区外文简介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导游词的翻译直接影响到国外游客对这一景区甚至整个国家的认知。因此,导游词的翻译质量就显得极为重要。
以陕西旅游为例,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无论国宾访华,还是国外游客旅游,参观兵马俑都会被列入重要行程。作为中国的名片,秦陵兵马俑向世界展示其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秦陵兵马俑导游词除能吸引国外游客的注意力外,还能使其感受秦陵兵马俑的震撼,认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翻译导游词的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秦陵兵马俑导游词为例,讨论导游词的翻译策略及其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
一、归化与异化
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一书中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
后来,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2]将前者称作“异化法”,后者称作“归化法”。
(一)归化和异化的基本概念
“归化法”就是在翻译中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其代表是奈达[3]的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归化法可以使译语更为自然,能够消除文化冲击,最终达到语言文化交流的目的。
“异化法”就是向作者靠拢,用作者采用的源语的方式来传达源文的内容,其代表是劳伦斯·韦努蒂[4]的结构主义翻译理论,其核心就是承认目的语与源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且在目的语文化中表现出来。
(二)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导游词翻译中的优缺点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种种差异,在单纯采用归化策略时,则牺牲了源语的异域文化色彩,翻译不能再现源文的栩栩如生、生动形象;若单纯采用异化策略,虽然保留了异域文化色彩,但有时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喻体,使翻译显得生硬[5]。如:
据史料记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常周游列国,他担心回家后找不到父母的墓,便在墓上堆了三尺高的土作为记号。
句中的“尺”是中国古代常用度量单位,如果采用异化法翻译为Chi,外国游客会听得云里雾里,对墓碑的高度也无法准确了解。所以需要采取英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
Chi,an ancient Chinese uni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1 Chi equals 23.1cm。[6]
又如对“天”和“地”的翻译。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天”是人间祸福的所在,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源也。”人类的一切生存都要取之于地,故有大地母亲之说。“天”“地”若译为heaven、earth,而英语中无此语境,故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将“上天”“天地”译为God,是因为英语中常用God指代“人类的主宰”,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者自助)。
这种情况下采用“归化”策略是考虑到国外游客的认知语境,也是译者对相关文化信息进行筛选、渗透和创新即进行文化过滤的过程,使听众不浪费精力来处理语言信息,且贴近、尊重译语文化,又使讲解的过程更加顺畅,增强讲解的愉悦性。
因此,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既能保留中国文化色彩,又能为外国游客所理解,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翻译策略的多层面
导游词的翻译涉及两个层面,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下面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为翻译策略,从以上两个层面对秦兵马俑导游词进行分析。
(一)语言层面
1.词语层面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翻译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听众的认知语境,避免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花费过多精力处理语言,另一方面要注重传播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导游词中大量出现的成语。成语是中国语言词汇的一部分,有固定结构形式和固定说法,表示一定意义,作为一个整体使用,通常代表一个故事或典故,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如:
秦始皇陵的修建曾经让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修筑如此庞大的陵墓工程,使用的匠人和囚徒不计其数。与此同时,修建陵墓所需的石料数量也是骇人听闻的。这些石料需要成千上万的人从渭河北门的山上运送到打石场。[7]45
在这段文字中,成语“骇人听闻”出自《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与“危言耸听”“骇人视听”意思接近,指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妻离子散”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是近义词,分别指家庭遭破坏、亲人死亡,一家人被迫四散分离。“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意思相近,形容数量极多。
若将“骇人听闻”译为frightful to the ear,“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译为family bankrupt and the people dead,“不计其数”译为too many to be counted,则会显得繁冗、不简练。采用“归化”的策略,把“让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译为ruined the well-being of countless families,“骇人听闻”“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译为shocking、thousands of、innumerable,既简洁扼要地译出源文精华,又考虑到外国游客的认知语境,无须努力思考便了解到源文的精髓。
天怒人怨的皇陵——秦陵最臭名昭著的是活人殉葬。秦二世胡亥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宫中的嫔妃,凡是没有子女的都要为秦始皇陪葬。[7]56
该句中,“天怒人怨”出自《后汉书·袁绍传》,与“人神共愤”同义,指上天愤怒,百姓怨恨,形容为害深重,作恶多端,引起普遍的不满和愤怒。“臭名昭著”亦作“臭名昭彰”,指坏名声人尽皆知。根据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汉英双解词典》,“天怒人怨”可译为the wrath of God and the anger of men或widespread indignation and discontent,两种方法均可。
“臭名昭著”可用of ill repute,notorious,解说词译者用了be infamous for 同样可以表达此意,将秦陵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的声名狼藉、臭名远扬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听者也能深深体会到秦陵用活人殉葬的残酷与民怨的沸腾。
关于秦陵工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秦始皇陵“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也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之语。[7]98
“已深已极”“深极不可入”也可归化译为“The mausoleum was described as the deepest ever, impossible for one to reach.”。
2.句子层面
在导游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是一座桥梁,连接源文与目的语读者,应寻求源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关联最大的地方,实现源文与目的语之间功能对等。
骊山非常奇特,山上四季有长青之树,三春有飘香之花,景色十分迷人。骊山峰峦起伏,远远望去,好似一匹凝神远眺、跃跃欲奔的骏马——骊山也因此得名。[7]124
此句中,“骊山非常奇特”若简单译为主系表结构,则显得平淡无奇,翻译为宾语从句则显得内容丰富多彩:“People find that Mount Li is amazingly of unique beauty.”翻译“四季有长青之树,三春有飘香之花”时用了there be的常用句式“there are trees that never wither away and flowers that bloom throughout the spring and rolling mountain ranges that look like galloping horses—hence the name.”,使得语言简洁自然,用了英语中最常用的表达,将外国游客文化习惯和接受心理考虑在内。
秦俑的制作过程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模塑结合,分段制作,入窑烧制,出窑彩绘”。它们是以泥土为原料,辅以推、捏、刮、刻等技法,然后烧制上漆而成。[7]130
秦俑的制作是中国特有工艺,不像介绍历史事实那样简单,在翻译“模塑结合,分段制作,入窑烧制,出窑彩绘”时,需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model engraving, subsection producing, baking, color painting这4个词语通过解释的方式让外国游客能充分理解兵马俑的制作过程,使游客和源语之间关联度最大,最大程度理解中国特有的制作方式,既能准确接受和理解疑问,还能找到认知共鸣,以最小的认知处理,获得最大语境效果,获得最终的交际成功。
这些车马……配以1500多件金银饰件,极具奢华优雅。
句中“极具奢华优雅”若译为looking luxurious and graceful不足以表达出汉语“奢华优雅”所带来的震撼美。为达到与源文相同的语境效果,让听者与源文所表达的信息、语境之间产生共鸣,译者采用了增译翻译策略,译为looking luxurious, splendid and graceful。
3.篇章层面
因为这些兵马俑曾被烧毁过,再加上自然衰退的过程,我们几乎看不到其原初亮丽的颜色了。尽管这样,还有少数兵马俑仍明亮如新。[7]92
此句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其原初亮丽的颜色了。尽管这样,还有少数兵马俑仍明亮如新”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汉语是表意的语言,其本身包含语境。而在英语语境里,“we can’t see their original gorgeous colors. However, few of them are still as bright as new.”这种衔接方式很突兀,没有过渡性话语衔接。英语是线性语言,更加注重句子之间的连贯。因此,译文若增译为“we can’t see their original gorgeous colors. However, most of the terracotta figures bear the trace of the original colors, and few of them are still as bright as new.”,则行文更为连贯流畅,从而创造出清晰语境,使听者能够较少地处理语言信息。
(二)文化层面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8]。除了语言层面的处理外,还要把握文化层面的译介,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1.俗语层面
兵马俑导游词涉及很多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对这些背景知识的翻译不仅影响国外旅游者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识,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在秦兵马俑导游词的翻译中,对听众理解有困难的有汉语俗语谚语等,需作翔实的注解。一方面,译文作者要向听众准确传达信息,另一方面,听者了解了兵马俑历史的来龙去脉,可能进而产生了解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欲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印象。
秦朝的圆形方孔钱携带方便: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盘缠”一词便来源于此。
Round coins with square hole were easy to carry and they could be clustered together and fastened around people’s waists, ensuring safety and convenience. The word Panchan (travailing expense, Pan and Chan mean wrapping around) is sourced from here.
“盘缠”这个词语是中国古代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文化侵蚀,为外国游客带来新奇体验的同时,便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针对外国游客有理解困难的部分——“盘”“缠”“盘缠”,作了翔实的考证式的注释:“盘”“缠”是缠绕的意思,“盘缠”即旅行费用。另外,译者采用分词ensuring的英语形式表结果,对源文的意思表达既完整又简洁明了。
2.称谓层面
“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暗含了两层意思。其一,君权神授。皇帝尊贵的地位是上天给予的。皇帝一词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而皇帝自己则是代表天地来行使人世间的统治权。其二,反映了秦始皇不满足于做人间的统治者,还想要‘长生不老’,成为无所不能的神。借“皇帝”的称号,秦始皇神化了自己的君权。
此句涉及“皇帝”的称谓,翻译时需注意其称谓的来源。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人间最高的两个称呼“皇”“帝”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皇帝”取代了“皇”“帝”,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处“皇”“帝”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译为king,虽然能够为外国游客所认知,但不能体现秦始皇将“皇”“帝”两个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的用意,所以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分别译为sovereign、emperor。
The combination of “Huang” (sovereign) and “Di” (emperor) by Qin Shi Huang implies two meanings. Firstly, it refers to the emperor’s divine right. The honorable position of the emperor was granted by the God, which is to say that the emperor represents the God to execute the right of ruling the world. Secondly, it reflects that Qin Shi Huang not only wanted to be the ruler of human beings but also wanted to live an immortal life and become the omnipotent god. Qin Shi Huang deified his power by entitling himself as Huangdi.
皇帝或国君在活着的时候就修建陵墓,是古代各王朝的风俗。秦始皇陵前后共修造了39年,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7]58
此句中出现“陵墓”一词,在翻译时,需清楚“陵”的具体含义。有趣的是,在中国,“陵、冢、林、墓、坟”分别指不同身份的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陵”指帝王、皇帝埋葬的地方,王侯将相埋葬的地方称为“冢”,圣人埋葬的地方称为“林”,平常百姓埋葬的地方称为“坟”或者“坟墓”。所以,在此处,“陵”若译为grave、tomb则不正确,要译为Mausoleum。
三、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翻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2011年,国家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文化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10]。面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哪种翻译策略才能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异化?还是归化?兵马俑导游词翻译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由于秦始皇兵马俑极具中国特色,除了客观事实,导游词中大部分内容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表达。如果采用“异化”法,必然会使得目标对象听得云里雾里。在这种情况下,宜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异域文化,便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最大限度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推介出去,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对兵马俑三个主体坑的介绍,如这些坑曾遭到项羽军队烧毁的事实,对彩绘铜马车的形态和锻造技术的介绍等,需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语境处理才会更加灵活,才不会影响游客接受信息,游客才能够领略到更为自然、充满历史感的介绍,从而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更为深刻的印象[11]。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侧重采用便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导游词翻译不仅要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还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达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译者不仅应该从词语、句子、篇章的层面对导游词文本进行把控,传递导游词所包含的旅游信息,还要把与旅游目的地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群体,让外国游客深深地体味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把握好源文与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采用便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灵活妥善运用增译、省略等基本翻译技巧和方法,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了解优秀的中国文化的目的,切实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并融进去,让中国文化绽放出真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