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要论述探析

2022-12-21威,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总书记思政

杨 威,李 津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并强调思政课“今后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且必须提高水平”[1]。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不仅多次就思政课作出重要指示,而且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和系列讲话,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因此,本文拟从价值维度、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三个层面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一、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维度

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才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其理论内涵、探索其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论述的价值意蕴,不仅代表着其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论述的逻辑起点,而且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迫切需要加以阐释和明确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思政课建设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重要的课程,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关键课程。毋庸置疑,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社会在稳步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思想保证。其指导地位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事实所决定的。当前,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这也是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习近平提出:“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快速发展,成效显著,然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亟待解决。譬如,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生态环境问题依旧严重;同样,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和就业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困难;人们的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但文明程度和法治素养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并且,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世界格局急剧变化;面对新冠疫情的重大冲击,全球经济发展受挫,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威胁依旧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造各种事端阻挠我国发展。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2](P377-378)他强调加强思政课建设,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高校思政课建设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4](P6)为此,“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3]。当下,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而必须加强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是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5]。由此可见,思政课是高校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课程和主渠道,因而办好思政课,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惟其如此,我国高校才能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改革开放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P54)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能否担当得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正确引导和培养青年 “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6]。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引导和人格培养的关键课程。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期,而其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与思政课密切相关。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那么,思政课就是培育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其能否践行和落实也与思政课有着密切关联。因此,思政课建设的成败事关青年健康成长成才及其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5]。因为,思政课能够引导广大青年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能够让青年弘扬中国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能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培养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勇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应该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

二、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有其理论根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经验等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是其主要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3]从国际范围内看,每个国家发展教育都要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国内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的不同,每个国家的教育都会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而我国的高校思政课建设,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就更“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P377)。 毫无疑问, 办好思政课,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从本质上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够满足当下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客观需求,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因而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勇于开拓创新统一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7](P411),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再次,他还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3]思政课是高校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即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兴趣等实现个性发展,可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关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方面,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3]。“灌输”一词是由列宁提出,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8](P317)。列宁关于灌输的方法至今一直被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2018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9]由上述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成为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根本的理论来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是其深厚的生长土壤

关于文化传承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0](P9)。 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阐述,譬如 《论语·为政》中提及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是表明只有通过教化,人的思想境界才能最终得到升华。[11](P155)再如,在自古以来的人性论讨论中,绝大多数人从人性的善恶角度来阐述如下两个问题:第一,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第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心养性,把人性中固有的善端引发出来,因而要扩充善端,必须依靠教育。荀子则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学生身上先天存在的恶的因素剔除,以使其改恶向善。对此,《荀子·劝学》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观点,他特别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此外,性亦善亦恶论者则重视后天习染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性非教化不成”“习与性成”等教育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是董仲舒和王夫之。董仲舒认为,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但善的要素并非即是善,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使之为善;王夫之则从“习与性成”的观点出发,阐述人的知识来源于与外界事物的接触,是通过后天的实际活动取得的,等等。由上述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教育理念,能够为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提供丰厚的生长土壤。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经验是其直接的理论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十分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可以说,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我党一贯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不能脱离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12]。上述宝贵经验包括尊重客观规律、以人为本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等,这些基本经验为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尊重客观规律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P378)。高校思政课建设要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高校思政课建设之中,提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P378)“围绕学生、 关照学生、 服务学生”[2](P377)“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3]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3]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二者的协调发展可以形成整体效应,取得1+1>2的效果。2005年国家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为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水平服务。”[13]自该学科设置以来,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对课程建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是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因此,当下,既要研究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在学科体系、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方面有所创新,从而推进学科整体性的研究;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价值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与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回应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和思政课建设中的难题。

三、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 如何建设好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组织保障、教学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提供组织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此所谓的组织保障, 主要是指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在组织上所给予的支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2](P43)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针对思政课建设,他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 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3]。亦即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党委、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负有领导责任, 党政部门和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在思政课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负有贯彻落实的主体责任。

(二)强化教学管理:坚持“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 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3]对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他提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3]。 “八个相统一”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具体而言,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灵魂, 决定着思政课的政治取向和政治立场,在教学管理的各要素、各环节中它是第一位的。思政课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特点,亦即具有学理性。学理性是思政课的理论支撑, 决定着课程说理的彻底性和逻辑性。但在当下的教学管理中,其政治性体现得较为明显,因而应不断提高学理性,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此其一。 其二,应从知识构建到信仰培育,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即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做好价值观教育。 其三,思政课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正面阐释和宣传的同时,还要直面和批判各种的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 即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其四,要根据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 讲清思政课中的理论都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 因此,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即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其五, 思政课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落实思政课的统一要求。但也需要在统一性的指导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鼓励思政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探索,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即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其六,思政课教学是双方面的,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导权,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即坚持主导型和主体性的统一。 其七,既要坚持用好灌输的方法,也要注重启发学生。灌输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一味地进行灌输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充分认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因此,还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己已有的认知和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自主构建过程, 即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最后, 还要挖掘专业课及其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 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因而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与此同时,其他课程也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采取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即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上述“八个统一”,实际上体现了思政课改革与创新所必须考虑的八对关系。当前我们只有处理好这八对关系,才能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坚持“四有”“六要”,科学制定评价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做好老师, 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14]这“四有”是对所有教师的统一要求。 针对思政课教师身份的特殊性, 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其提出了“六要”的具体要求,并在2019 年3 月主持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 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具体来看,“六要”主要从三个层面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要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真信仰、大情怀、大格局。 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 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3]情怀反映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的情感皈依。 全国各地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异、 校际差距等因素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待遇, 因而导致出现待遇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教师的情感与情怀直接关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有大情怀、大格局,热衷于思政课教学,不会因为单纯的物质利益而影响思政课教学,而是源自内心对党和国家、学生、教育事业和思政课教学的热爱。

二是传道授业解惑能力要强。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 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密切关注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在实践中的发展, 研判和阐释当下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而不是灌输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概念。 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掌握大学生成长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结合实际,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 带给大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进而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无疑,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理论修养, 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条件。 视野不够和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都会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道授业能力大打折扣。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仅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且,还要积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历史视野,做到在今昔对比和横向对比中讲清道理,解疑释惑。

三是个人品行涵养要好。身教大于言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严于律己, 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教学纪律。即使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之下,也应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自律要严”是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基础,因而要强化意识,站稳政治立场。 同时,还要遵守党纪校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践涵养行为习惯,努力做到“自律要严”。并且,“人格正”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条件, 因而要注重塑造自身的德性和教师群体的人格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15]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德修身一直被视为做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社会选贤任能的标准。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是其自身涵养和文化修养的体现,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塑造。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用理论说服学生, 更应该在实践中做到正人先正己,“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 做让学生喜爱的人”[3]。 诚然, 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殊性,科学地拓展和明确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标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 提高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 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 ”[3]这一重要论述即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师评价标准提供了根本遵循。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总书记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