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交通土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2-12-21孙宝芸杨亚平王占飞朱龙殊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21期
关键词:土建专业课程交通

孙宝芸,杨亚平,王占飞,朱龙殊

(沈阳建筑大学 交通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

1 交通土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多维限制

1.1 时间与空间限制

在教学学时压缩背景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1-2]。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交通土建专业要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能够胜任交通基础设施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养护和管理、投资、教育和研究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教学学时压缩与人才培养要求提高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空间、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方面限制了教学改革的推进。

1.2 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

教学理念要回答的是“教学是为了什么”。教学理念引导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指导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呈现在专业课堂,专业课堂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革新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学理念是良性教学活动的起点。交通土建类专业课程知识点涉及广、内容繁杂,传统的工程教育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设计以知识点讲授为主,教学考核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3]。这种教学理念及设计体系,对于“教学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教会”以及“学会”。而真正的“教”,应该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4],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并持续改进。

1.3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高校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受限于各种因素,课程思政建设仍不够深入。传统教学模式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分离的,高校教师长期处于此种模式下,对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元素的把握不够深入,同时交通土建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点多,难度较大,所以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未把重点内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点的结合方面。新时代交通土建专业课程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应注意到教师的育人职责,强调课程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这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如何找到适当的方式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是当前阶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 信息化背景下交通土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探索

2.1 紧跟时代要求,保持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沿性

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拉开帷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引导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5]。2016年,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成为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发展的新思维[6]。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暨新时代高教工作40条及2019年教育部“双万计划”都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7-10]。

以上教育理念及教育精神应用于高校交通土建专业中,根本任务有三:一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交通土建专业教育质量;二是以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为目标,交通土建专业型人才与德育型人才培育同向同行;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高水平人才。交通土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充分理解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视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同时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行业前沿动态、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变革,及时融入建设新理念,紧密跟进工程设计新技术发展,将以上因素合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保持专业教学的前沿性、适应性。

2.2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教学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给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带来了较大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11]。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学方式的限制,教学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不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日益,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课程教学有力而强大的工具。在交通土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倡“线上线下、开放共享”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建设线上慕课及在线开放课程,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课前,充分依托中国大学慕课在线平台、智慧树慕课平台等优秀在线开放课程进行预习,通过QQ群、微信群等平台和媒介开展课前师生讨论与互动;依托雨课堂、腾讯课堂等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微信群、QQ群等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发布、答疑、发布作业及批改、作业公开评优等;课堂上,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对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与学生高度互动、答疑,以翻转课堂形式完成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考核采用多种形式,如讨论小组组员互评、线上测试、作业、方案设计、期末考试等。

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开放多个课程拓展资源,如工程案例解析、标准规范讲解、设计软件教程等,设置教师在线答疑、讨论板块,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深入地了解课程内容。同时,在班级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中分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成就及实时新闻等相关内容。并可通过网络调查表及投票等功能,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调查,为专业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方向。在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等各环节,实现全阶段、全周期知识传播、价值引领及思维导向。

2.3 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并持续更新

2.3.1 教材内容全方位更新,建立多媒体课件资源及教学难点动画视频库

设计理念的实时更新、规范标准及发展战略的及时融入、新技术与新方法的革新与应用,对于交通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材,因此,教材内容要根据设计理念、规范标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更新。课件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课堂效果更加直观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在每次上课之前,要根据最新的时代要求、行业发展、技术更新、标准规范等对课件进行持续更新与补充。对于一些较为抽象,一般图文讲解很难解释的知识点,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相应的视频教学资源文件,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这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2.3.2 建设课程思政专题资源库,并持续更新

在交通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挖掘课程特征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思政教育专题资源库的建立是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第一步。交通土建类专业课程中涉及的相关规章制度、技术成就、人文精神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应深入领悟其要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国防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12]。

除建设并制作课程思政专题数字资源库外,还应积极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及途径。高校开设的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找到其对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融合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共享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启发教育以及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课堂穿插实例教学、实习实验、专业讲座、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等方法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与协同育人平台。课程思政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重在与学生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2.3.3 建立案例专题库及数字教学实践素材库

交通土建类专业课程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可以使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我国在交通建设领域有着大量的优秀案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塔里木沙漠公路等,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成果及工程设计实例等素材,建设工程设计案例资源库及数字教学实践素材库等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4 打造参与式教学情境,提高对学生的期待值

在信息化背景下,智慧交通、数字交通、大数据等诸多概念和需求对工程设计行业的影响不断深化,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交通土建专业教学改革中,应倡导科技引领,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平台和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如开放学校相关专业实验室、BIM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实践基地以及企业实践平台,开展课后参观,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及校企合作机会,构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结合BIM技术、倾斜摄影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仿真3D模型,打造虚实结合的数字化教学基地,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发展空间与技术支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高期待”,制定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的标准,鼓励学生挑战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3]。

3 结语

信息化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融合并优质共存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同时也为高校专业教育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总结了信息化时代交通土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时间与空间、认知与实践、教学设计能力等现实限制条件,以专业特点为依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行业需求等方面,探究信息化背景下交通土建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以期推动交通土建专业课程教育的数字化进程。

猜你喜欢

土建专业课程交通
高层建筑中土建施工技术实施以及应用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桩基的土建施工技术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土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解析
繁忙的交通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高层建筑土建施工关键技术探讨
小小交通劝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