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四手联弹《D 大调奏鸣曲》的分析与演奏

2022-12-21雷翔艮山西省工业与信息技术学校

艺术评鉴 2022年20期
关键词:中音附点莫扎特

雷翔艮 山西省工业与信息技术学校

四手联弹是指两个人共同坐在一架钢琴上用四只手演奏钢琴的一种形式。两个人在演奏时需相互合作,双方要对所弹奏的乐曲在整体上有深入、全面的了解,要心有灵犀地表达出乐曲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四手联弹的创作最早出现于16 世纪英国作曲家卡尔顿所创作的《供两架维吉那或管风琴四手联弹诗曲》作品中①陈家贝:《浅析钢琴四手联弹的演奏特点》,《科技信息》,2012 年,第28 期,第326—327 页。。随后,这种演奏形式引起了许多作曲家和钢琴教师的关注,所以后来四手联弹的创作逐渐丰富起来,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韦伯、瓦格纳等著名作曲家都创作了许多四手联弹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一些师范院校已将四手联弹的这种演奏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四手联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学习四手联弹作品,可以使演奏者增强合作意识和音乐感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及激发学习钢琴的热情,在提高演奏者的协调能力、音色控制能力及音乐修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键盘演奏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从小富有音乐天赋,他可以用简单的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各种复杂的情感,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在他的作品创作早期,主要受巴洛克时期音乐特点的影响。到了中期,其作品展现的是活泼愉快的特点。在他的创作后期,受海顿的影响,音乐作品走向成熟,与贝多芬、海顿一起被誉为“维也纳古典派三大巨匠”,那个时候音乐结构非常严谨,音乐形式完美,音响和谐、逻辑严密,多以严肃稳重的音乐风格为主。在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包括27 部钢琴协奏曲、17 部钢琴奏鸣曲、一些幻想曲、变奏曲,以及许多四手联弹作品。莫扎特9 岁时就创作了他的第一首四手联弹作品《C 大调四手联弹奏鸣曲》(K19),随后四手联弹作品逐渐增多。他的四手联弹作品大部分为传统的奏鸣曲形式,非常注重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的平衡协调层次感。作品《D 大调奏鸣曲》(K381)是莫扎特四手联弹作品中很典型的一首作品,也是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曲目。

一、莫扎特四手联弹作品《D 大调奏鸣曲》(K381)的音乐本体分析

莫扎特四手联弹作品《D 大调奏鸣曲》(K381)为典型的奏鸣曲形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组成。在这首作品中,作者对曲式结构的把握非常精细,各部分都具有清晰的结构,发展手法简洁,旋律清晰流畅,动机鲜明。

(一)呈示部的音乐分析

呈示部从第1 小节到第30 小节,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构成。

主部从第1 小节到第9 小节,为5+4 的非方整性音乐结构,调性为D 大调,音乐积极、明快、充满生机。第1 小节的前两拍为音乐的发展动机,第三、四拍在中音声部、次中音声部、低音声部上进行了一次模仿,使得动机更加鲜明。第2~5 小节,采用连续的音阶跳音奏法和分解和弦相结合的形式构成音乐,并且在第4~5 小节中出现了对第2~3 小节的重复,从而将主题积极、明快、充满生机的性质更加鲜明得体现出来,表现出精神有力的音乐性质和乐队全奏的音响效果。到第6~7 小节时力度变弱,短连线与跳音奏法的结合,使音乐变得活泼轻巧,第8~9 小节力度渐强,为第6~7 小节的上行三度模进,整个主部运用了重复、模进的手法,使得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6~7 小节的次中音声部和第8~9 小节的低声部运用了主音持续的手法进行创作,此处不断变化的旋律声部与主音持续体现了音乐的动静结合,使音响效果更丰富。整个主部和声在D 大调属七和弦与主和弦的不断交替中进行,调性更加稳定,主部主题最后结束于D 大调的下属和弦,体现了莫扎特奔放、自由、乐观的情感。

连接部从第10 小节到第13 小节,调性仍在D大调上陈述,旋律采用了下行三度的模进手法,第11小节是第10 小节的下行三度模进,第12 小节是第11 小节的下行三度模进,结束于属和弦,运用模进手法起到连接作用,推出副部主题。四个声部以相同的旋律在不同高度上呈现,并运用附点节奏追赶着旋律向前发展,体现出活泼轻巧的音乐风格。

副部从第14 小节到第21 小节,为4+4 的方整性音乐结构,调性转入属调A 大调上,音乐轻快、活泼,与主部刚毅坚定的音乐特点形成对比。第14 小节到第17 小节,副部主题在高音声部与中音声部奏出,次中音声部以双音的织体形式进行陪衬,突显出音乐轻巧活泼的特点。第16~17 小节是第14~15 小节的一次重复。第18 小节开始,旋律在高音声部运用了八度演奏技巧,中音声部和次中音声部用全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加以配合,使音乐更加激动。在第20 小节出现了附点节奏与颤音,一系列手法的运用使得副部主题的四个声部更抒情、更协调、更流畅,且富有歌唱性,更加体现出乐队的色彩。整个副部在A 大调主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不断交替下进行,使调性更加稳定在A 大调上。

结束部从第21 小节到第30 小节,调性仍在A大调上陈述,从第21~23 小节高音声部与中音声部以相同旋律奏出,音乐柔和且富有歌唱性,力度为“p”记号,如同几个弦乐声部以对话的形式在演奏一样。到第24 小节时,旋律变为后附点节奏,运用短连线形式奏出,次中音声部与低音声部以和弦式的伴奏织体衬托,体现出活泼明快的音乐特点。从第25~26 小节高音声部在音阶进行后转入颤音奏法,配以次中音声部的分解和弦与低音声部的属音持续,体现出动静结合的创作原则。从27 小节开始,四个声部在节奏上相互呼应,运用对答式的手法使音乐更富有生气。和声在27 小节处完满终止于主和弦,从第27 小节的第三拍属七和弦开始,进入补充终止,共持续四个小节,最后呈示部完满终止,使得音乐更加稳定而圆满,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二)展开部的音乐分析

展开部从第31 小节到第51 小节,是基本乐思进行发展的最重要部分,由起过渡作用的引入部分、全曲高潮所在的基本展开部分和属准备段三个部分构成。

引入部分使呈示部与展开部衔接得更为自然。本曲从第31 小节到第38 小节为引入部分,调性转回D 大调,31~32 小节,旋律在“ff”力度下进行陈述,体现出管乐演奏的音乐效果,音乐饱满、刚毅。从32小节最后一拍开始,力度转为“P”,旋律由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组成,具有弦乐拨奏特征,音乐轻巧,富有神秘感。这两处在力度、音乐性质方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音乐的戏剧性效果。整个引入部分和声开始于主和弦,结束于属和弦。

基本展开部是借助和声与模进等手段形成一气呵成的一个或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音乐的变化、形象的发展、矛盾的冲突等都交织在基本展开部分,也是形成音乐高潮的段落。本曲从第39 小节到第49 小节为基本展开部分,调性仍在D 大调上陈述。高音声部为持续的震音弹奏,中音声部为持续休止,次中音声部与低音声部以相同的音阶式旋律进行,高音声部的震音作为伴奏,烘托出次中音声部与低音声部的音阶式旋律进行,次中音声部与低音声部运用一系列模进使得音乐紧张度加强,推动旋律向前发展,把音乐推向高潮。到第47 小节处,旋律在低音声部加入附点节奏,次中音声部转为分解和弦,第48小节是第47 小节的重复,最后结束于主和弦。四个声部的结合,体现出莫扎特充满热情、活力的情绪,具有抒情性。

属准备段从第50 小节到第51 小节,在主调D大调的属和弦上进行,主要旋律在次中音声部与低音声部,作者运用音阶手法进行创作,很自然的将音乐推向再现部,体现了莫扎特典雅高贵的音乐特点。

(三)再现部的音乐分析

再现部从第52 到第95 小节,在调性上回归到主调,为呈示部的变化再现。四个声部协调演奏,可以看到这位充满活力的人物始终保持活泼的精神状态。

主部再现从第52 小节到第60 小节,是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严格再现。

连接部再现从第61 小节到第68 小节,创作手法与呈示部不同,旋律在次中音声部奏出,与呈示部旋律存在变化,高音声部为八度震音技巧,中音声部与低音声部为单音线条进行,四个声部相结合,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突出坚定的音乐性格。

副部再现从第69 小节到第84 小节,调性回归到主调D 大调上再现。

二、莫扎特四手联弹作品《D 大调奏鸣曲》(K381)演奏要点

(一)触键

触键是钢琴演奏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丰富而美妙音色的重要途径之一。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变化往往与触键位置、下键速度、下键力量、自然重量有很大的联系,想要弹出明亮的声音就要用指尖最前端触键,下键速度要快,下键力量要大;想要弹出温暖柔和的声音就用手指的肉垫部位触键,触键面积要大,下键速度稍慢,下键力量要小,运用自然重量去弹奏。莫扎特《D 大调奏鸣曲》(K381)作品中,各段落音乐性格都有所不同,需运用不同的触键技巧来表现音乐,要控制好弹奏音色,适当地调整触键方法,层次分明地展现莫扎特的风格特点。比如在31~32 小节处,高音声部、中音声部、低音声部以相同的旋律奏出,这段旋律在“ff”力度下进行陈述,表现出管乐齐奏的音乐效果,音乐饱满,富有紧张感,两位演奏者在弹奏这两小节时需要用手臂的重量,下键要肯定,下键速度要快,以达到想要的音响效果。从第32 小节最后一拍开始,力度转为“p”,音乐犹如弦乐拨奏效果,轻巧且富有弹性,两位演奏者在弹奏时要用手指的力量,手腕放松,手指抓紧琴键,有弹性的奏出,使这段旋律与前面“ff”力度下的旋律形成对比。弹奏这段音乐时,两位演奏者在把握好演奏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四个声部的层次感,要突出高声部,其次是低声部,中音声部、次中音声部要相对弱一些。演奏时双方要认真聆听,不但要听自己所弹奏的声部,还要聆听对方弹奏的声部,以达到完美的音响层次,并且还要把握乐句的呼吸,在强力度到弱力度中间的四分休止处两位演奏者要有共同的呼吸,使音乐更自然。

(二)力度

莫扎特生活在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钢琴音量较小、共鸣系统较弱,与现在的钢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弹奏莫扎特钢琴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到他所处时代的钢琴性能。罗曼·罗兰语录中对表现莫扎特钢琴作品有这样一句话:“力度对比上的恰当而不过分,音色上避免沉重和尖锐,感情的表达自然而不雕琢,流畅优美,还有‘猫一样的灵巧’”。②陈比纲:《论莫扎特钢琴作品的特点》,《钢琴艺术》,2006 年,第5 期,第4—6 页。因此弹奏这首作品时,力度要处理得当,强力度声音不能太重,力度渐变幅度也不能过大,要努力体会力度所赋予的音乐情感。比如在这首作品的第1~3 小节,旋律是在“f”力度下陈述,表现出刚毅坚定的音乐性格,两位演奏者在弹奏这几小节的旋律时,要注意强力度下声音不能太重,尤其是第1 小节的和弦,演奏者在弹奏时需要把手臂的重量放下去,让声音自然沉下去即可,弹出的声音不能太噪。第2~5 小节的连续跳音采用手臂断奏,音阶的上行可作渐强处理,但渐强幅度要控制好,到旋律的最高点时,不能给人以强到极致与顶满的感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第6~7 小节力度为“p”记号,音乐典雅轻巧,弹奏这里的跳音时改用手腕断奏,第7 小节两个二音连奏的第一个音的音头要突出一些,使音乐语气很好地表现出来。演奏这段音乐时,除了要把力度上的对比和音乐形象的对比处理好外,两位演奏者还要相互协调,将四个声部的层次表现出来,在作品的情感和语气上达到统一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

(三)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③薛良:《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关于节奏的笔记》,《中国音乐》,1996 年,第1 期,第1—5 页。在演奏这首作品时,两位演奏者要准确把握各自声部的节奏,并能够真正体会节奏的内在动力,在速度上要保持和谐一致,精确地抓住每一句的音乐脉搏,这样才能使合作浑然一体。两人中如果有一个人节奏不稳,速度忽快忽慢,就会使音乐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从而破坏音乐所要表达的风格特征。这首作品中,莫扎特运用丰富的节奏来表现音乐,其中附点节奏运用较多,比如在第10~12 小节中,四个声部运用一系列附点节奏并以相同的旋律呈现,在弹奏时应把长的音弹奏较强,第二个音较弱些,但不能弹得太弱,形成附点节奏特有的对比色彩。为了更好地将四个声部的节奏配合起来,两位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抓住旋律的节拍点,将附点节奏的第一个音稍微强调一下,使四个声部的重音配在一起,并且要保持稳定统一的速度,这样才能将此段音乐配合好,从而体现出莫扎特想要表达的活泼好动的音乐特征。

在第20 小节中,高音声部运用两个附点节奏,这里与其余三个声部配合弹奏比较困难,高音声部第一个附点节奏与中音声部、次中音声部前两个十六分音符配合时,第一个十六分音符应该适当给出重音,使其更好地与附点十六分音符配合弹奏,必须同时下键,到中音声部、次中音声部的第二个十六分音符弹完时,高音声部附点节奏中的三十二分音符要紧随着弹出,后面高音声部八分音符与中音声部、次中音声部的一拍内后两个十六分音符对准弹奏,如此弹奏这一小节,再加上用指尖轻松的弹奏颤音,使得整小节的音响效果更丰富,更加富有生机。

在第24 小节中,运用四组附点节奏与时值为四分音符的和弦配合弹奏,动感性更强,弹奏时一个四分音符对一组附点节奏,附点节奏前面的两个三十二分音符要顺其自然地进入到附点八分音符上,深刻表现出莫扎特积极乐观的态度。

另外,在这首作品中,作者运用了震音、颤音等演奏技巧来表现音乐,这些技巧与其他声部在节奏上的有机配合,形成了演奏这首作品的一个难点,需要演奏者有良好的节拍感才能将其配合好。比如在第26 小节中,高音声部与中音声部的颤音技巧与次中音声部的分解和弦在配合时,颤音可弹成三十二分音符,与次中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按照二对一的奏法奏出。为了更好地体会节奏,次中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可在每拍第一个音上给出重音,使节拍点更鲜明,并且颤音的最后两个音要和次中音声部的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对准。两位演奏者在演奏这几小节时,要抓住各自的节拍点,尤其是高声部演奏者,更要认真聆听对方声部,将颤音的弹奏与其他声部更好地配合起来。

(四)踏板

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家鲁宾斯坦曾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④宣丽楠:《浅谈钢琴踏板的使用》,《学周刊》,2011 年,第6 期,第182 页。,这说明踏板在钢琴演奏中是很重要的,它是展现作品风格、丰富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踏板的运用能够使音乐表现得连贯与优美,使钢琴的音色更加丰富。在四手联弹中,和声的许多重要因素集中在低声部,更能够决定踏板的调配,所以一般低声部的演奏者来控制踏板,这就要求低声部的演奏者要完全掌握高声部音乐内容,要注意倾听整体的音响效果,准确地控制踏板。演奏这首作品时踏板要踩得节约一些,不能太多,否则旋律会模糊不清,在许多地方可根据节拍的重音踩踏板,在第10 小节弹奏附点节奏时,要在每个附点节奏的第一个音上踩一下踏板,使和声弹得清晰,把纯净的音响与丰富的感情结合起来。

在第18~19 小节这段音乐中,旋律在高音声部,为八度技巧,演奏时可在每一个八度上踩一下踏板,踩时点一下就可以,不能踩的太长,否则会造成音响的混乱。低音声部的演奏者要仔细聆听整体演奏效果,对踏板踩的长短要有清楚的认识。

三、结语

莫扎特这首作品《D 大调奏鸣曲》(K381)具有典型的莫扎特音乐风格,除了以上指出的问题外,还有很多方面有待研究。四手联弹作品更讲究的是两个人的配合,不能总是一味地想着自己的弹奏,两个人应该有合作意识,淡化自我,积极并专注的弹奏,就像一个大脑控制四只手弹奏作品,心有灵犀的表现音乐,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弹好作品,两个人对弹奏的作品从整体上要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要认真仔细分析乐谱,明确作品的层次感,使各个声部之间达到平衡,如果当中有一人缺少热情,就不能表现出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更谈不上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手联弹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加大四手联弹的教学力度,加强学生对四手联弹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中音附点莫扎特
惯性释放在白车身关键接附点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论节奏中特殊时值的简快教学方法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声乐教学中声部划分及训练的要点
轻浅不是莫扎特
亲爱的中音兔,出发啦
China Fire-fighting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