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型教研团队的价值期待与路径建构
2022-12-20张岩
张岩
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提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研机构的组织领导,上级教研机构要加强对下级教研机构的业务指导,教研机构要加强与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电化教育、教育装备等单位的协作,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文件不仅明确指出要完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还指出教研机构要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协同共生发展。本文简述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学段基于共生理论,协同带领市、县、校教研团队,建立共生型教研团队,实现上下联动、聚能共生,以合力助推区域教研工作质量不断提升的实践与探索。
一、共生型教研团队内涵的界定
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 de Bary)首先提出了共生概念。一百多年来,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的研究由生物学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共生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社会中各种合作行为的动机、过程与效果。“共生就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而形成的生态关系。”按照这一界定,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成了“共生体系”。共生型教育生态成为现代教研组织成长的理想范式。
省级教研机构作为统筹全省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引领者、推动者,肩负着引领和指导基层教研机构工作的重要职责,省级教研机构要瞄准“四个服务”,即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协调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工作。吉林省拥有比较完整的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教研工作由省教育学院统筹,通过市(州)教育学院和县(区)教师进修学校逐级传导落实。吉林省的共生型教研团队基于“专业共进、资源共建、使命共担、成果共享”的价值追求,通过百花齐放的教研共生单元、比肩齐声的教研共生模式和并驾齐驱的教研共生环境所构成的共生型教研组织(见图1)的共同努力,实现同标共振齐飞。
二、共生型教研团队建构的实践路径
1. 激活教研共生单元,百花齐放
新时代教研工作的“四个服务”任务实际上规定了一个共生型教研团队的单元构成。专业教研机构与它所服务的基层学校、教育行政机构等教育管理决策部门,共同构成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服务于学生全面成长的共生型组织(见图2)。省级教研机构是共生单元中的核心单元,肩负承上启下、连通转化的专业使命,理应激活其他共生单元的活力,带动共生组织全面发展。近年来,吉林省教育学院为省教育厅、省考试院重大决策提供了政策咨询服务,研制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指导意见”“教师发展指导意见”“考试评价改革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发挥了教育智库作用;通过在全省设置教研基地校、教研员联系点,把根扎在基层,把教研大文章写在大地上,疏通了全省教研生态这一池活水。
《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教研工作方式,通过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组织教研员到农村、贫困、民族、边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指导,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吉林省教育学院启动了教研员联系点建设“春风计划”,在全省布设第一批23个初中教研员联系点学校(以下简称“点校”),组织省级各学科教研员立足学校,送培到位,定点服务,持续帮扶基层点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共建实践中,探索共生型现代教研团队构建的新路。通过3年时间,借助点校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政策、理念和方法真正落地并产生效果,同时引领教研员“到学校去、到课堂去”,打造学科教研与育人综合实践的生命线与根据地。“春风计划”共分五步,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步“播种”。依据国家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方针,按照程序与标准,在全省遴选和布设第一批点校。经过自下而上的推荐和自上而下的专家遴选,充分考虑吉林省初中学校现有办学质量差异,重点选择23所边远学校、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设学校作为第一批点校,力争把省级教研的“好钢”用在确保吉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刀刃”上。
第二步“扎根”。组织教研员深入点校,蹲点提供教研服务。针对点校在学校改革、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教研需求,教研员“按清单备货”,每月至少参加1次点校对应学科的教研活动,全面了解学校对应学科教研工作进展;每学期完成点校对应学科教师4节次以上听评课任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生涯;每学期对点校进行至少2次备课与上课指导、布置和批改作业指导,抓实点校的教学过程管理;组织点校开展好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每学年至少组织2次“微课题研究”。教研员扎根点校,与一线教师互学互鉴、取长补短、抱团取暖,基層教研工作充满活力。教研员也在教研实践中体验到了专业成就感与职业获得感。
第三步“培苗”。 通过教研员培养基层教师,促进学科骨干教师成长。为了尽快实现点校“教研造血”功能的转型升级,教研员特别重视联系学校中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点校教研工作中着手遴选学科教师新苗、新秀,通过现身说法、榜样示范、绝技心传和影子跟从等“近距离传帮带”,迅速发现和快速培养了一批有学科教育发展潜质的优秀教师,为基层学校打造了一批“留得住、带不走”的学科教学生力军。在省级教研员的示范下,市县级教研员也行动起来,通过主动加强与基础学科教师的业务联系,赋能基层学校教师专业成长。
第四步“成林”。 发挥教研员综合辐射作用,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为了满足基层点校的复合型办学需求,我们要求教研员不仅要基于专业,更要超越专业,完成“1+N”的更高使命任务。所谓“1”就是具体学科教学指导的主业,“N”则是其他学科教学指导,以及争取参与点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做引领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大教研”,促进更多的基层优秀教师集体成长、成才、成林。
第五步“育果”。 总结点校建设经验,凝练“春风计划”教研成果。3年内力争从点上开花逐渐走向全面托底,带动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综合教研协同发展。为保障点校工作如期顺利开展,教研员建立专门的定点联系学校工作日志,详细记录点校工作开展情况,并完成“六个一”任务:带好一个教研组,做好一篇大文章,摸索一个好经验,开好一次总结会,培养一批名教师,推出一所好学校。对于教研员而言,点校建设是一次宝贵的专业历练,基层学校和专业课堂是万众期待的考卷,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课题,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大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大学问。教研员要“带着诚意联系,由联系增进感情;带着问题联系,由联系增加智慧;带着方法联系,由联系增长才干”,确保与点校联系多一点、问题准一点、工作实一点、质量高一点、涵盖广一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在指导学校办学特色和发挥教师教学个性上下更大功夫。
2. 完善教研共生模式,比肩齐声
一是开好“两会”。第一个会是每年春季学期初的教研工作年度任务部署会,在全省选择十几个教研工作优秀的团队,分享和展示本地化教研经验。第二个会是以学科为单位召开的全省教研工作协调会,省教研员结合各自学科特点,部署新一年教研重点工作。“两会”充分展现了省、市、县、校四级教研团队的教研能力,既为“学科省长”(省学科教研员)和“学科网格长”(市县学科教研员)提供了同台亮相、各展才华的公共空间,也对一线教师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两会”使得各方在教研互动协同行动中受益,巩固了教研团队的共同教研成果,激发了各单元贡献共生教研生态的行动意愿。
二是“跨科评课”。加强教研员团队内部互动,打通学科壁垒,开展学科协同教研,各学科教研员一起听课评课,加强协同指导、学科互鉴、智慧共享,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教研合力。我们将初中9门学科的教研员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个领域分为两个专业指导组。甲组由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学科教研员组成,乙组由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学科教研员组成。评课时以授课教师对应的学科教研员为主,其他学科教研员为辅,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一方面,保证了教研活动基于同质教师群体展开,同学科的教师、同学科的教研员;另一方面,教研活动又是在异质教师群体中展开,不同的教研员,不同的指导风格,这种兼具同质性与异质性的教研指导群体活动使一线教师视角打开,促进了各学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执教能力及在线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長,也促进了教研员指导能力的提高。
三是“以培蓄能”。国家明确提出省、市、县级教研员每年应接受不少于72课时的培训。为了确保教研员培训的精准性,我们对全省初中9门学科700余名学科专职教研员进行摸底普查,包括工作年限、学历背景、参训经历及职业期待等关键信息,通过建档式管理、数字化存储和动态化跟踪,分层分类为教研员量身定制培训方案,赋能市、县专职教研员共同成长进步。
3. 优化教研共生环境,并驾齐驱
一是价值引领。加强省级教研员团队在价值观引领中的领头雁作用,实施“齐飞工程”,以省教研团队和市县校基层教研团队为两翼,围绕重点工作,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力争实现专业共进、资源共建、使命共担、成果共享,同标共振向未来(见图3)。
二是制度保障。通过加强省级教研团队管理制度,我们出台了17项教研管理制度,刀刃向内,率先示范,提升形象,带动市县教研团队共同进步。
三是资源共建。借助互联网平台,各学科教研员将筛选的内容丰富、信息适切的“学习资源包”及时提供给市(州)、县(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研员通过对教研信息的选择、收集、加工、分析和使用,助力基层教研组织的数字化学习。例如,英语学科创建的“吉林省初中英语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内含名师微课、集体教研活动、网络教学实例等栏目,推文200余篇(例),阅读总量近8万次,关注人数近7万人;历史学科将初中六册教材的同课异构微课及课件上传至“吉林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供全省历史教师下载学习;初中9门学科常态化地开展同步课堂、名师课堂等线上教学活动,共享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资源,9门学科各自组建的全省学科微信群,更是各级教研员、学科教师公布教学信息、共享课例资源、研讨专业问题的信息交互枢纽。
三、共生型教研团队建构反思
1. 遵循“共同体思维”
培育团队行动的“共同体文化”,要“齐”字当头,齐头并进:思想上信仰坚定,自觉看齐;行动上团结一致,步调整齐;业务上精益求精,高标对齐;学习上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2. 确保“异质化共生”
充分尊重共同体内部各个独立单元的独有存在价值,以共同的教研理想和合作实践激活各个单元的教研活动自主性与能动性,使其能够自信地参与教研活动并为整个教研团体贡献力量。
3. 促进“共同但有差别”的专业成长
“共同成长”是共生型教研团队的价值追求,但不能强求齐步走、一刀切。只有尊重个性化教研需求,为不同层级共生但有差别的每一个共同体成员提供量身定制的教研成长脚手架,才能使教研共同体充满生机与活力。
新时代呼唤新教研。新教研需要新的团结互助模式,共生型教研团队建构的探索正在路上,让我们埋头苦干,奋勇前进。
(作者系民进吉林省委会副主委,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