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英:在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畅行无阻
2022-12-20
太空金属
正如作品名称“钛坦”所点明的一样,这件雕塑以钛金属与铁打造而成。工业属性极强的钛金属乍一看跟当代雕塑没有什么关系。源于陈世英一次偶然的关注中,他了解到人们用钛金属制作心脏起搏器。这个可以植入人体最核心部位、并且能与骨骼融为一体的金属陡然引发了他的兴趣。此后,他投入整整8年的心血去研究这个新兴的材料。
钛是一种稀有金属,重量轻、强度高、具有延展性和金属光泽。因为无毒、无磁性且与人体组织及血液有绝佳的相溶性,常用于医疗界;因为硬度极高、承压极强,常用于制造火箭、导弹和潜艇。目前世界上每年用于宇宙航行的钛高达千吨以上,故而钛又有太空金属的美誉。
而在陈世英手里,坚硬的最深处是温柔。在他看来,钛金属同时也很轻盈,他有的是方法可以把最坚硬的物质化作绕指柔。比如他有一些钛金属雕塑作品呈现极度扭曲的形态,正是他在柔软和坚硬之间的拉扯,是固态与液态之间的冲突。他一直都在强调,物质是活的,是有生命的。《钛坦》中的人脸是一种人性化的表达,可以兼具抽象和具象,扭曲变形之后一样是人性。
人脸出现在陈世英绝大部分的作品中,通常看不出性别,雌雄同体,有着狭长的眉眼和耳朵。或许源于他年轻时候雕刻的许多佛像,平静、祥和、庄严、神圣,是他心中理想的形象。
自我圆足的力量
如今67岁的陈世英早在16岁就涉足雕塑。他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在宝石雕刻工坊从学徒做起。旧时的手工师徒关系延续着传统模式,学本事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伺候师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只能靠有心人自行琢磨。
陈世英待了9个月就走了,所以说他作为学徒作坊的教育也不算完整。他难以忍受重复的工作模式,但重复的好处是磨炼了他手头的判断力和准头,为之后的自立门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离开作坊后,天地万物都是陈世英的老师。他摸索着直接与物质沟通,通过物质去跟前人对话。2000年代初,陈世英放弃所有财产后出家,诚心为僧6个月后还俗,一贫如洗。某一天,陈世英在路上看见一块无人问津的水泥,像垃圾一样被遗弃在路边,他将水泥搬回家。彼时他住在天台,需要走过长长的楼梯。抬着沉重水泥拾级而上的动力源自他内心对于创作的渴望。将水泥雕琢成雕塑之后并没有改善他困顿的经济条件,但他的内心得到了释放。“艺术创作给了我‘自我圆足的力量。”陈世英回忆起这段往事如此感慨道。
几年后,陈世英开始涉足珠宝艺术创作。方寸之间有着无限的世界。他把多年雕刻、冶金、佛塔制作等经验应用其中。不仅如此,两者相辅相成,在珠宝创作中习得的包括镶嵌、色彩学、光学、力学等各种知识,同样也能在他的雕塑创作上应用自如。一切都是时间的精华,一切都是思想的养分。陈世英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自由穿梭,在微观世界和宏觀宇宙畅行无阻,让灵感肆意驰骋,让创意天马行空。
而最早奠定陈世英大师地位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幻象雕刻法“世英切割”。1980年代,某次去摄影展参观,陈世英在一幅多重曝光的摄影作品前停下脚步,驻足良久。他想在宝石的方寸间呈现类似多重曝光一样的梦幻光影。经过长时间地对雕刻工具的改良,加之陈世英的精密计算,他终于成功地在宝石背面用360度阴雕的方式刻成想要的图像,再经过宝石不同剖面的光线折射,视觉上的多重幻影水落石出。
荷莱女神
荷莱女神是他第一件“世英切割”。通透的海蓝宝石上透出这个掌管四季交替的希腊女神的五面——一张正脸和四个不同侧影。《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这块荷莱女神上,侧影皆是幻影,只有正脸是实际的雕刻。“世英切割”的效果梦幻绝伦,纤毫毕现,形塑虚空。但如此绝妙的发明并未让陈世英瞬时就名利双收,他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被一直购得材料的德国宝石商发现,对方赞叹不已,并盛情邀请他参展瑞士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这才有了后来“世英切割”获得国际设计大奖的顺理成章,开启了他名满天下的人生逆袭。这也让他更加明白,永远要立足于创作本身,酒香不怕巷子深。
“世英切割”之后,陈世英又孜孜不倦地继续钻研,持续创新,不断推出世英陶瓷、翡翠切割润光专利技术、石镶石工艺、真空妙有等发明专利。每项发明都是全情投入的馈赠,而更多的发明也极大地拓展了他的创作空间,他愈发地自由。
今年陈世英在威尼斯个展《图腾》中的作品本是一件高达10米的大型钛金属雕塑,雕塑的组件被拆解后分散放置在场地中。观众可以近距离进入雕塑内部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果说雕塑的组件是骨骼和肌肉,走在场内的观众就是流动的血。陈世英一直相信艺术本身就应该是自由的,他要打破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条条框框。
陈世英曾说过:“材料改变,工匠的概念就得改变,工具也得改变,乃至创作者的个性都要随之改变。”他一直在变中求变,从微观走向宏观。
选择钛金属作为创作载体,是因为这是陈世英眼中最接近永恒的物质。他有着“创作是为了向历史交代”的宏愿,“历史可能会记得我,也可能不会,但至少我的作品可以为生命做见证,在几百年后,留下生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