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和记谱法的美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0李学娟
李学娟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一、乐谱的美学相关问题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鲜有专门文献,国内学者对记谱法理论、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中,会涉及与美学相关的问题。如从各类古乐谱的研究中探寻美学问题、从记谱法理论研究中延伸出美学问题等。
各类古乐谱文献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乐谱、工尺谱、西藏央移谱等相关研究。洛秦(1991)①从古琴谱式命运的思考入手,解读谱式作为文化象征的含义。王小盾和陈应时(2000)②对唐传古乐谱的音乐文学问题进行探究,并针对“中国学者‘对于保存在日本的唐代乐谱所知甚少,也不能将中日双方所有的资料文献融会贯通’”的批评持反对意见。
吴晓萍(2004)③、丛海燕(2012)④从工尺谱本质特征、谱字多义性、传承特点等方面探寻其文化内涵。朱星辰(2014,2016)⑤⑥对西藏央移谱和边疆地区的侗族芦笙谱、苗族结带谱等文化源流、记谱方式和特点进行分析。
对记谱法的比较研究中延伸出美学相关问题,如李蕴(2007)⑦从中西比较视野入手,对中国记谱法成因进行探究。尚可(2013)⑧认为,在不同历史文化与哲学思想等因素影响下,中西记谱体系差别甚异。陈建国(2003)⑨指出,应客观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积极的精神为我所用。
对乐谱作用等方面研究,是美学问题研究的重要部分,如臧艺兵(1996,2000)⑩⑪从我国传统记谱法入手,探寻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音乐文化繁荣,只能在各民族音乐多样共存基础上实现。刘云、邹健林、黄玉英(2011)⑫从乐谱印刷角度探究西方音乐体裁审美趣味倾向。朱星辰(2016)⑬认为以印刷出版为主要动力的科技进步,始终是改变乐谱传播方式的关键要素。
程莉华(2012)⑭认为,中国传统乐谱为演唱(奏)者预留的发挥空间要比西方线谱大得多,是由传统音乐特点决定。王博(2012,2012)⑮⑯对乐谱媒介和音乐传播关系,及在传播中的作用、影响进行分析。李富杰(2016)⑰分析了中、日、西乐谱差异,以及日本筝仍在使用的三种乐谱文化意义。李丹(2016)⑱认为,在音乐作品的演唱(奏)中,需要表演者对谱面上每一个文字正确把握。
二、记谱法的理论研究
记谱法理论研究是记谱法相关研究的重要部分,国内外学者均有涉猎,国内学者对此领域研究较多,包括对记谱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如记谱法成因、记谱法比较等;以及记谱基础理论之外的其他相关研究,如具体乐谱音乐的研究和声音程的记谱研究等。
(一)对记谱法基础理论的研究
口传音乐和即兴音乐,一般认为是不需要记谱的,特莱特勒(1997)⑲打破了对这项陈规的认识,对口传传统和记谱法进行阐释。李蕴(2007)⑳认为,我国记谱法的非确定性,与我国乐人独特审美追求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适应。祁宜婷、王青(2014)㉑、尚可(2013)㉒从中国古谱分类与特征、中西方哲学思想等角度探究中西记谱法差异。李烁(2015)㉓从民族音乐学视野探寻中西记谱时期划分。武素霞(2012)㉔从记谱法与音乐客观现实差异角度出发认识记谱法。朱星辰(2013,2016)㉕㉖从文字与乐谱的渊源入手解析楔形文字谱,并分析古希腊时期乐谱特征的形成原因。
(二)记谱基础理论之外的其他相关研究
在一种记谱体系背后,起制约作用的是音乐观念、意识与传授方式。林友仁(2001)㉗发现,西方现代音乐记谱法中的非精确定量因素、框架性等特征,是中国乐人曾批评过的本国记谱法落后的弊病,其类似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晓冬(2015)㉘以记谱法与键盘乐器为例,探寻西方音乐现代性问题。
温展力(2005)㉙为一种通过编辑现有乐谱创作音乐的方法辩护。李敬民(2007)㉚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㉛出版对音乐谱系关系研究有重要意义。陈明(2008)㉜认为,节奏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记谱法发展史。黄汉华(2012)㉝认为,分析乐谱文本特性及中介作用,有助于加深对音乐符号系统构成及行为链条关系的认识。宋钰琦和马东风(2015)㉞认为记谱学是研究如何准确理解符号记录乐谱的学科。
陈根方、章怡雯、张云良(2012)㉟对古琴乐谱包含的语义信息进行分类,解决了人机同时表示与阅读问题。陈应时(2013)㊱指出目前所见的唐传四弦和五弦琵琶古谱,并非西域传入,是由中原音乐家发明。孟展(2015)㊲透过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古典乐所用乐谱,验证乐谱形式与音乐发展的关联性。
国外学者常从实验与实践过程中论证研究论据和结论。David指出作曲家运用记谱法的误区和盲点。Andrea等通过一系列音乐实验对记忆的意义进行关注。Randolph等论述计算机音乐录制与实际记谱中的误差。Paul阐明音乐表演中对乐谱执行情况的关系。
Edward等提出的新型记谱方式基于线谱记谱特征之上,使用更简洁。Pearl等向读者展示新型记录乐谱的材料,表面更平滑。Stone论述了自纽姆谱始的乐谱产生过程,以及乐谱出版印刷中遇到棘手问题时的处理方法与态度。Seeger将记谱分为描述性和归约性并展开论述。
三、记谱法的历史研究
记谱法历史,反映了记谱理论发展和演变过程,融合了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外学者的重要关注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记谱法变迁、各种记谱法比较、特定时期记谱法研究等。
西方记谱体系常常随着器乐的表现需要而发展,自中世纪以来产生了数百种传统记谱法的变革形式。针对此种情况,蔡觉民(2000)㊳、马春莲(2003)㊴从记谱法演进与发展角度考证西方记谱法的变迁。徐元勇(2001)㊵对中日古代记谱、中西记谱进行比较。胡雪丽(2006)㊶、莱特(2012)㊷比较了中西记谱法尤其是早期记谱,阐述西方音乐测量法。
西方文明的源头可追溯至欧洲南部古希腊,朱星辰(2016)㊸对古希腊乐谱概况进行总结归纳,探寻早期西方音乐记谱观念及影响。祁宜婷(2013)㊹考察中世纪记谱法历史,描述各阶段代表性记谱方式,流露出对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和预见性。
国外学者对记谱法的历史研究也给予了关注,如Perrin对1801—1860年的347本美国曲调书中的欧洲符号进行概述。乐谱词条从记谱法发展和演进的时间顺序来记述。Treitler从西方音乐书写的起源角度探寻记谱法产生轨迹,并诠释记谱为何物。
四、对以上问题研究现状的思考
根据目前对记谱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笔者的认识如下。
(1)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类古乐谱、乐谱版本、记谱法理论与历史、中西记谱法比较等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记谱法理论、历史与创新等方面。关于乐谱的美学相关问题,国内外学者都甚少涉猎。
(2)国内关于记谱法理论与历史的研究文献并不少,其中不乏思想深刻和见解精辟的作品,但部分研究过于简单化与形式化,缺乏理论深度,甚至不乏抄袭之作,影响了整体评价水平。
(3)自从西方线谱记谱体系和简谱传入中国以来,在日常学习和使用上,基本上取代了我国本土的记谱方式,且少有新型记谱法问世,这的确是一件憾事。如果学界能多些记谱法创新的应用和研究,就会使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更充实。
(4)目前文献中涉及乐谱美学相关问题的观点主要有:古琴谱式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记谱法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记谱法与各哲学流派之间的关系等。关于乐谱和记谱法相关美学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值得国内学者倾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以此拓宽音乐美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丰富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乐谱和记谱法的美学相关问题研究,是值得关注的领域,对于此间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空缺,亟须业界学者放开思想、拓宽视野、加强认识,潜心砥砺地做更深入、更有价值的研究。
注释:
①洛秦.谱式:一种文化的象征——古琴谱式命运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1991(1).
②王小盾,陈应时.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③吴晓萍.中国工尺谱的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2004(1).④丛海燕.工尺谱的价值[J].音乐生活,2012(9).
⑤朱星辰.曲线谱的民族化——西藏央移谱的文化源流及谱式特征[J].戏剧之家,2014(3).
⑥朱星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乐谱文化特征浅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4).
⑦李蕴.中西记谱法成因探索——中西比较下的思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
⑧尚可.西方记谱法与中国传统记谱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4).
⑨陈建国.对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再认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3).
⑩臧艺兵.中国记谱法与中国哲学[J].中国音乐,1996(1).
⑪臧艺兵.记谱法的变更对中国音乐传承传播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0(3).
⑫刘云,邹健林,黄玉英.乐谱印刷反映大众对西方音乐体裁审美趣味的倾向[J].大舞台,2011(5).
⑬朱星辰.手抄、印刷与数字出版时代的乐谱传播[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
⑭程莉华.试论中国传统音乐与乐谱之关系[J].许昌学院学报,2012(4).
⑮王博.乐谱媒介与音乐传播关系探究[J].民族音乐,2012(6).
⑯王博.“书写统治时代”的音乐传播——论乐谱媒介在音乐传播传承中的作用[J].民族艺术研究,2012(6).
⑰李富杰.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看日本、中国和西方乐谱的文化意义——试论中日筝谱与西方五线谱在传统音乐传承中的利与弊[J].中国音乐,2016(2).
⑱李丹.乐谱上的文字标记对于二度创作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6(18).
⑲利奥·特莱特勒.口传传统和音乐记谱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3).
⑳李蕴.中国记谱法成因探究——中西比较下的思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
㉑祁宜婷,王青.从中国古谱的分类与特点看中西音乐记谱法的主要差异[J].音乐天地,2014(1).
㉒尚可.西方记谱法与中国传统记谱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4).
㉓李烁.音乐比较学视野下中西方记谱时期划分初探[J].当代音乐,2015(3).
㉔武素霞.记谱法与音乐客观现实的差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2).
㉕朱星辰.文字与乐谱的渊源及楔形文字谱[J].音乐传播,2013(4).
㉖朱星辰.古希腊乐谱概括及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6(5).
㉗林友仁.在谱式的背后——对中国古谱的再认识[J].音乐艺术,2001(4).
㉘李晓冬.对西方音乐现代性的若干思考——以记谱法与键盘乐器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3).
㉙温展力.乐谱的解放——“具体乐谱音乐”的引论[J].中国音乐,2005(2).
㉚李敬民.乐谱: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读王耀华等先生所著《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有感[J].中国音乐,2007(3).
㉛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㉜陈明.节奏的“定性记谱”与“定量记谱”[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2).
㉝黄汉华.乐谱文本在音乐符号行为链条中的中介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㉞宋钰琦,马东风.关于一度、二度和声音程的记谱问题[J].音乐创作,2015(9).
㉟陈根方,章怡雯,张云良.浙派古琴艺术记谱技法研究和乐谱数据结构及标记文本转换分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㊱陈应时.浅谈唐传两种琵琶谱的记谱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
㊲孟展.音乐的视觉化——乐谱形式对中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5(2).
㊳蔡觉民.西方传统记谱法的变迁[J].黄钟,2000(2).
㊴马春莲.论音乐记谱法的演进与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㊵徐元勇.中日古代乐谱比较述略[J].音乐探索,2001(3).
㊶胡雪丽.中西音乐记谱法的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06(11).
㊷克雷格·莱特.早期音乐记谱法和西方音乐的测量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2).
㊸朱星辰.古希腊乐谱概况及发展研究[J].音乐时空,2016(5).
㊹祁宜婷.西方中世纪音乐记谱法的历史考察[J].交响,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