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组稿的实践与思考
——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专题为例

2022-12-19边书京陆文昌张志钰赵琳琳杨锦莲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华中农业大学约稿经济带

边书京,陆文昌,张志钰,赵琳琳,杨锦莲

(华中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期刊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1],其生态功能无可替代。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2],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众多科技工作者都肩负起“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科研重任,为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谱写起一曲曲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篇章。以传播科学领域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服务科学发展为目的的科技(学术)期刊,在党中央号召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时代要求下,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播科技的社会责任,将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与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

在此,笔者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专题为例,期望以点带面,为科技期刊助力长江保护及绿色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抛砖引玉。

1 专题组稿背景、思路及具体做法

专题组稿的目的是希望针对一些重点议题组织出版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以此来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质量[3]。一个成功的专题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组稿方向——各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及学术科研热点,也与组稿的对象——领域内有极大号召力及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密不可分。《学报》作为大科研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充分发挥其学术交流载体、传播平台等基本职能外,还一直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报》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和功能,充分展示《学报》的社会效应。在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下,《学报》编辑部紧扣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等当前社会发展重点关注议题,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在执行主编带领下,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积极与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的社会服务处沟通联系,了解实际需求,收集与学校学科发展相关的热点研究和社会重大需要问题,列出问题清单,通过深入院系走访各个学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组织院系的知名学者进行座谈与学术交流,发挥《学报》桥梁作用,紧跟学术科研热点前沿的同时,向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靠拢,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为契机,积极策划组织专题,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以发挥《学报》的经验交流与传播功能。

2 “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专题组稿实施

2014-2020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上海、重庆、武汉和南京等地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确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发展绿色农业的氛围和共识正在形成[4]。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的曹凑贵教授团队提出了“增汇、减排、降耗、循环”的低碳稻作理论,创新了低碳稻作的“4R”技术,完全符合水稻绿色生产的要求。水稻的高效生产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以及肥料的科学管理,而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李小坤、鲁剑巍等教授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油菜“养分管理与施肥”岗位科学家,对于水稻-油菜轮作的研究有着相当高的造诣,科研实力雄厚,在稻田养殖及施肥调控等多方面贡献突出,对“投入品减量化”的实施起到非凡的作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效果、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现状和区域化差异以及清洁能源的使用等问题是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关注度非常高的主要问题。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首先要保证水源的清洁。长江经济带大宗水生生物产业绿色发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何绪刚教授,采用生态学、工程学等方法,研究并创建池塘“零排放”高效绿色生态养殖新技术——池塘圈养模式,实现了池塘养殖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并在新冠疫情导致的武汉封城、华中农业大学封校期间为华中农业大学广大师生吃上放心的高端水产品“加州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具有适应性广、绿色环保、提质增产等特点,于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可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气候变化与农业低碳经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粮食系统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的研究,以独立或第一完成人身份撰写的资政报告获国家领导人、省部级批示或采纳近30次。

上述领域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成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时还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非常值得广泛推广。《学报》长期跟踪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竭诚体现服务于学者、服务于作者的精神,注重发挥学者的优势,面向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研究与发展需要,编辑部向以上相关权威专家约稿,同样获得各位专家的积极支持,尤其是曹凑贵教授、何绪刚教授和何可副教授。在《学报》执行主编带队拜访曹凑贵教授邀约稿件时,不但得到曹教授的鼎力支持,他还将其拟投《科学通报》的文章“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5]直接转投给《学报》;当得知何绪刚教授团队的绿色高效圈养技术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时,执行主编第一时间与何绪刚教授就池塘“零排放”研究组织专题稿件进行交流,何教授当场积极回应,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不足2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约稿“池塘圈养模式研究进展”[6];执行主编与何可副教授进行沟通和交流、列出问题和建议研究的方向后,也成功约到何可副教授的高质量文章“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7]。以“长江绿色农业”为主题的此次专题稿件第一作者基本上都是副高以上职称,该专题成果均为华中农业大学特色科研团队最新成果,涉及长江经济带研究多个维度和不同的研究方向,具有实际应用效益,专题中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团队、不同研究发现的多篇文章的集中刊发不仅体现了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更突显了各位专家的家国情怀,也是《学报》参与有组织科研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学报》在科研和社会经济服务中的重要价值。

3 专题文章传播效果

专题组稿除在短时间内给《学报》带来了更多的稿源外,在相关领域内也能很快带来传播效应[8]。《学报》对专题文章除加急以“排版定稿”的形式上传中国知网网络首发,通过采编系统、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推广等及时宣传,并以电子邮件向本刊编委、相关审稿专家等精准推送附带全文超链接的专题目录外,还通过作者推送到自己朋友圈扩大传播范围。以上多管齐下的助力传播措施加速了专题传播的直观效果及社会、经济效益。

3.1 专题被下载、引用情况分析

专题一共7篇文章刊发在《学报》2021年第3期,当期总发文33篇(含院士之声和2篇特约综述)。截至2021年7月23日,也即发文2个月左右时,中国知网数据显示,7篇专题文章的总下载量2064,篇均下载量294.86。专题外的其他23篇自由来稿,总下载量2496,篇均下载量108.52。专题文章的篇均下载量是自由来稿篇均下载量的2.72倍;专题单篇文章最高下载量为648次,而23篇自由来稿中单篇下载频次最高为328次,专题文章的关注度远高于自由来稿。截至2022年9月,专题的7篇文章篇均被引7.71(54/7)次,自由来稿篇均被引2.47(57/23)次,专题文章的篇均被引为自由来稿的3.12倍。总体来看,专题文章直观传播效果更显著。

3.2 专题项目技术成果传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以专题为载体,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何绪刚教授团队“池塘圈养”技术在发文后也获得了更大范围的推广,截至2021年底,该技术已在全国14个省市示范应用,团队研发的“圈养桶”已推广到2028个,其中,在长江经济带省份推广上分别为湖北省930个、江西省510个、四川省200个、湖南省96个、江苏省60个、安徽省32个、贵州省20个、浙江省8个;而在非长江经济带省份推广上,广西壮族自治区56个、广东省52个、河南省24个、海南省16个、山东省16个、河北省8个。推广面积为2.26万m2。以圈养加州鲈估算,单位年产量约2000 t,年产值约6000万元。农业农村部马有祥副部长2021年10月18日在华中农业大学考察时,专门听取了何绪刚教授汇报“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系统的有关工作。2021年10月22日,由何绪刚教授团队牵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等单位主办的池塘“零排放”圈养技术培训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科研和推广单位代表120余人参加,规模盛大,足可见该技术已深得养殖单位青睐。据何教授统计,目前针对该技术已进行线上、线下培训14次,累计受训人员300多万人次。

何可副教授基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形成的资政报告被提交至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相关后续研究成果发表于《光明日报》[9]《经济日报》[10]《农民日报》[11-12]等重要报刊;而截至2022年9月,何可副教授在《学报》刊发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专题文章“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在中国知网已被引用16次、下载1652次,在《学报》当期中排名第一,更是促成了该专题文章成果的广泛传播。

4 专题组稿的思考

4.1 缩短专题稿处理周期助力快速传播

每篇文稿从投稿到刊发,要经过审稿、退修、编辑、校对等流程,流程时长基本上取决于审稿周期和文章修改的周期。本刊采用“三审制”,限制审稿速度最关键的一环是专家审稿。为加快专家审稿,《学报》特别策划的专题采取加急绿色通道,与审稿专家点对点专人对接,积极跟进,专题7篇文章发稿周期为30~64 d,平均43.3 d(而同期刊发的自由来稿用稿周期为60~299 d,平均为147.2 d),显著缩短了用稿周期,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的传播(表1)。推此及彼,编辑同人在对待非专题文章时,也宜采取尽可能地缩短稿件处理时间的方式,以加速作者科研成果的传播。

表1 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专题文章发表周期统计

4.2 组稿区域可进一步向外延展

《学报》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专题,立足校内的优势学科、更易于挖掘校内的学术资源,因而约稿相对容易成功。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等11省市,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众多的科研工作者奋战在其中。在组稿区域上,长江上下游拓展空间巨大,《学报》如能获取更丰富的科研成果,服务面才能更广,影响力才能更大,为社会提供的贡献度也才能更高。在《学报》执行主编的积极作为下,目前已辐射向江西农业大学的黄国勤教授、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徐春春研究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程建平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王新超研究员和江用文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的房婉萍教授、浙江省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的王鹏研究员等知名学者约稿并形成了《水稻产业研究》《茶产业研究》《柑橘优质栽培理论与创新》等特别策划专题刊发在《学报》2022年刊期上。

4.3 组稿对象侧重于产业紧密联系的科研团队

热点研究产出的文章及高质量的文章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基础,优质稿源不仅与强大科研实力相关,也与产业关联度相关。曹凑贵教授是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作物生理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农业生态研究室负责人、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首席科学家,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的骨干精英。曹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保护性耕作、稻田种养及低碳稻作制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已有相当多的成果积淀,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学报》约稿专题中,曹凑贵教授团队的文章、何可副教授的文章下载和引用均较高,截至2022年9月底,曹教授的“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也已被引14次,下载2454次,直观传播效果也更显著,从而也是后续约稿对象中的重点。

4.4 约稿期限要做充足的预估

专题约稿议题由于紧跟社会关注重点、热点,所以时间紧、时效性强,这也决定了专题约稿不可能给约稿对象太长的约稿期限。约稿对象又都为学术领域内的带头人、大专家,工作特别繁忙,尽管他们非常配合编辑部的时限要求,但定向约稿既限定了研究方向,又限定了完稿时间,其完成进度与《学报》刊发预期时间还是难以完全契合。在编辑部与专家的多次密切沟通、进度追踪下,绝大多数约稿在限期内成功交稿,保证了《学报》第3期正常按时出刊,有个别延时完成的专题文章作为特约文章刊发至第4期。由此看来,专题文章邀约要尽可能给专家留足完稿时间,才能更好地达到作者、期刊双赢的约稿效果。

4.5 专题刊后持续追踪

优质稿源是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13]。要想办好《学报》,充分发挥其农业期刊的领军作用及传播功能,必须保证稿源的高质量、可持续,保证专题栏目绵延不断的生命力。通过对专题刊后的持续追踪,可以发现针对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文章及作者,为后续约稿方向的精准性提供保障,从而持续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华中农业大学约稿经济带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化学与环境团队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揭示十字花科植物PTI免疫反应的进化机制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约稿启事
用药物难以有效治疗的淡水养殖鱼类的几种疾病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Puritan Credos’ Influence upon the New England Colonies in the Middle 17th Century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