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022-12-19龚淑敏

高教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幸福观研究教育

龚淑敏,陈 洁

(南京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

当前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愈加热切,而幸福没有与物质同步增长,“幸福悖论”的浮现使幸福观教育渐入学者的视野。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从期刊分布、演进分析、关键词分析等维度对幸福观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幸福观教育领域的热点更迭及演进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幸福观教育有待在对象涵盖面、理论体系构建、实证研究、多学科协同创新、中外比较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

一、研究方法

为展现幸福观教育研究的着力点与关键点,笔者利用知网自带的可视化分析与CiteSpace相结合,对特定时段内幸福观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所使用的文献来源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在CNKI数据库中以“主题=幸福观教育”为检索词,文献年限至2021年10月,检索出596篇期刊文献,筛除非学术文献后,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544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数据。

(二)方法介绍

本文通过CiteSpace.5.8.R3c软件展现幸福观教育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图谱,基于中心性、频次、突现强度等指标,分析所选文献的关键词,以此客观反映幸福观教育特定时期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1]。 为呈现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研究同时采用CNKI数据库自带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进行辅助分析。

二、幸福观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结果

(一)文献期刊来源分布

在知网上对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有104篇核心期刊论文,约占所有期刊文献总量(554篇)的18.77%,该领域发文数量与质量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发文数量前20的核心期刊共有文献33篇,约占核心期刊论文(104篇)总量的31.73%,这些期刊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参考,使学者更加了解该领域的热点更迭与前沿领域,为幸福观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提供了良好平台。核心期刊中《中国特殊教育》研究成果最多,以4篇的发文量居于首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教育学术月刊》紧随其后,均为3篇,其余期刊发文量则仅在1至2篇。可见目前幸福观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文量较少,相关研究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笔者发现这些主力军期刊中,人文综合、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占大多数,同时也不乏思想政治教育类的核心期刊刊登了较多相关研究成果。这表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都越来越重视幸福观教育研究,其研究视野、层次、内涵正逐渐扩大、丰富与深入。

(二)幸福观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高频关键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核心思想、表明文献的核心内容,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反映[2]。本文将554篇有效文献的Refwork数据导入CiteSpace工具软件,运行获得幸福观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为提升信息的可读性,通过相关功能调整关键词位置和大小,从而突出重要数据、优化图谱,最终得到的可视化图谱如图1所示。

图1 幸福观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幸福观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所表明的数据信息极其丰富,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其频次、关联程度、突现时间等信息均可以通过图谱揭示,可以借助图谱多视角分析幸福观教育研究的热点情况,如所选参数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关键词节点的中心性来确定。首先,从图谱分析看,图1以节点的形式显现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关键词越高频;节点间的连线反映关键词间的关联程度,连线越粗说明关联程度越高;字体大小反映关键词的中心性,字体越大说明关键词中心性越强[3]。

关键词的中心性是衡量其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信息交流能力大小的一项具体指标。若关键词中心性≥0.1,表明该关键词是特定时期内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4]。本研究通过CiteSpace.5.8.R3c软件Export功能选项中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输出有关数据,整理形成幸福观教育研究的关键词情况表(表1)。统计幸福观教育研究中心性≥0.1的关键词,从高到低依次为幸福观(0.71)、大学生(0.33)、幸福教育(0.30)、幸福(0.29)、幸福感(0.14),说明对其他关键词研究有显著中介作用。其余关键词的中心性均小于0.1,由此可见这些研究方向尚未形成学界高度统一关注的研究热点。

其次,以频次为切入点分析幸福观教育领域的热点前沿。根据著名统计学家多诺霍提出的高频词低频词界分公式(I=关键词个数,T=高频关键词阈值)进行计算,从而科学地获得幸福观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5]。通过CiteSpace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可知I=453,从而通过公式计算可得T=30。因此按频次对高频关键词由高到低进行顺序排列,幸福观(182)、大学生(158)、幸福(60)、教育(59)、幸福教育(40)、幸福感(32)皆为幸福观教育研究的核心高频词,它们是幸福观教育研究的核心研究主题。

表1 幸福观教育研究的关键词情况表

最后,从爆发点分析看,根据CiteSpace突增算法,按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强度指关键词在突现时间内所使用的频率)对该时间段的高频关键词进行降幂排列[6],产生图2。在这些关键词中,除幸福为高频突现词,其余关键词虽在短时间内受到了一定关注,但相比而言整体研究力度与热度还有所欠缺,未来可能将进一步发展成为热点前沿。幸福观、大学生、幸福教育、幸福感为高中心性高频词,均未在高频关键词突现强度表中显现,表明这些高中心性高频词对其他关键词研究有显著中介影响,是被学界持续关注、稳步发展的研究热点。可以发现,“习近平”(3.3)、“新时代”(2.74)、“奋斗”(1.79)这些关键词即使突现时间均在2017—2019年,距离今天时间较近,在短时间内受到学界高度关注,成为研究前沿热点。但学术界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奋斗、幸福的有关论述的关注度和研究数量使这一关键词突现强度位列前位,足以见得学术界注重立足于时代背景来分析研究幸福观教育。

图2 高频关键词突现强度表

(三)幸福观教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幸福观教育文献数量的年度趋势能够直接反映该研究领域知识发展总体趋势。根据知网上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词的发文量绘制发表年度趋势折线图(图3)。根据折线图的情况可知,该研究相关文献肇始于1994年,整体上看,发文量先呈逐年上升再逐步回落的趋势。幸福观教育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始萌芽阶段(1994—2005年)。在这一阶段,幸福观教育逐渐进入学者研究视野,但整体热度较低,年均发文量为3篇。二是迅速发展阶段(2006—2013年)。此阶段研究热度迅速上升,发文量直线增长,年均发文量上涨至53篇,2013年发文量达到101篇的峰值。三是稳定推进阶段(2014年至今)。2014年发文量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年均发文量为81篇。

“学术发展史的经验证明,当某一项研究的初期文献呈现指数增长,进入相对成熟期文献增长率就会变小”[7]。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研究的停滞或结束,而是表明此时已滤清和去除研究初始阶段的喧嚣和浮躁,沉淀下相对明确的论题、成熟的范式和稳定的队伍,相关研究在新的起点上向纵深推进,关于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也是循此轨迹一路走来。研究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性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通过Time Zone View功能得到幸福观教育研究在不同时区的热点演变情况(图4),可清晰看到不同时间出现的热点关键词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充分显现该研究领域的演进趋势及热点更迭。

图3 年度发文量趋势图

图4 幸福观教育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幸福观教育研究热点的出现与所处时代现行政策、国家导向和相关事件背景有着紧密联系。与研究领域相关的重大社会事件、领导发言、政策颁布使幸福观教育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从而在学界引发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潮[8]。

1.萌芽及初步发展阶段(1994—2005年)

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为幸福观、大学生、幸福教育、幸福、幸福感、教育、教育观、德育、幸福成长,中心性大于 0.1的关键词“幸福观”“大学生”“幸福教育”“幸福”“幸福感”都在此阶段出现,表明此阶段研究的大多为基础研究,对其他研究起着关键的支撑与中介作用[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欣喜于经济强国梦的葳蕤蓬勃,却困惑于幸福的认知、创造与享受问题。幸福观教育作为改善国民幸福问题的肯綮,昭示着世界各国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共同关注与发展幸福观教育。

总体观之,归纳本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如下:在这一阶段,对幸福观教育的概念、理论基础与意义探讨研究较多,在理论层面对幸福观教育问题进行阐述,而从实践层面出发探讨幸福观教育的深入研究较少;萌芽阶段的研究尚不系统,研究方向比较零散,而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闪烁真理的论断成为前沿研究热点。

2.迅速发展阶段(2006—2013年)

此阶段研究热点主要为生命教育、对策、人生观、教师、家庭教育、高校等,其中家庭教育、教师、人生观、生命也是该阶段的爆发点。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关注人民的幸福,对幸福和幸福观的重视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切。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将提升国民的幸福感、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作为事关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央视记者们走向全国各地,采访不同行业的工作者“你幸福吗”,聆听基层声音,引发了国人对幸福的广泛思考和讨论,“幸福”一词成为年度热词,许多专家学者围绕幸福展开研究,相关成果量在2013年达最高峰。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迅速发展阶段研究特点如下:首先,进一步巩固了幸福观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其次,幸福观教育研究对象更加具体,研究视角更加开阔,如将大学生这一宏大群体具体细化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大学生等。再者是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性得到重视,学者们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探寻幸福观教育的现实路径,多个领域共同丰富了幸福观教育的内涵,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升。最后,在该阶段生命教育作为幸福观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成为研究热点,可见幸福观教育研究内容正逐步细化深化,教育理论体系也初步系统化。

3.稳定推进阶段(2014年至今)

此阶段研究热点主要为新时代、习近平、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幸福(感)”一词共出现6次。习近平总书记还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春节团拜会上再次强调“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又指出“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与幸福的有关论述为研究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色的指引,从而引发了关于新时代、习近平、奋斗、青年等研究热潮。由此,立足新时代研究幸福观教育成为热点。

整体而言,稳定推进阶段的研究特点如下:第一,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同推进,深入分析基本理论的同时,深度探讨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系统构建及现实路径。第二,新时代习近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内涵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的幸福思想,构成了系统深刻的幸福观,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科学追求幸福提供了道路指引和价值遵循。关于奋斗幸福观、青年幸福观等论述受到学界高度关注,幸福观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与时代背景的结合,新时代、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等关键词的出现比之前的研究更能彰显时代特色。第三,学界普遍在批判享乐主义幸福观、虚无主义幸福观、消费主义幸福观等导向下探究幸福观教育的现实进路,并呈现出鲜明的网络化时代特征。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学界更注重以理论维度研究幸福观教育,而如今在此基础上更加侧重于实现路径、培育途径等实践维度。

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内容由浅入深,研究视角也由宏观向微观逐步转换。随着时代发展,从最初关注幸福、幸福观、幸福感等基本概念研究,逐渐更加侧重于习近平幸福观等理论基础的内容、特征、意义等研究,再侧重于高校、家庭教育等方面以探求幸福观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对策。该领域整体而言从研究内容的深度较浅、基础性研究较多,转变为更深入、内容更多元化的趋势。

三、结论与展望

幸福观教育研究呈现出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视角由宏观到微观、落脚点由侧重理论分析到基于现实路径、整体由全方面的浅层研究到各维度的深度研究的演化趋势。该研究站位始终保持高位,密切关注国家战略,紧跟时代要求,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进入稳定推进阶段以来,该研究领域保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并进,以人民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寻找幸福观教育的现实指向,不断深入实际;部分研究侧重于根据不同主体研究其幸福观教育现状、问题及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构建幸福观教育路径[10]。

但同时也应看到,幸福观教育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仍有一定拓展空间。综合当前幸福观教育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在整体把握研究的发展趋向后,笔者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应继续以人民需求为幸福观教育的终极价值关切,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入幸福观教育研究。

第一,扩大幸福观教育对象的涵盖面,并进一步细化、深化幸福观教育具体对象,坚持整体性视角与分层次研究相统一。

当前,幸福观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然而,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间交流愈加的密切,如今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各种文化因素及生活压力使很多群体的幸福观逐渐偏离正轨。同时,幸福观教育应是贯穿一生的,幼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阶段都应具有符合该阶段特色的幸福观教育。因此,未来研究应注重从人民个体需求与主流幸福观要求的契合点切入,探究幸福观教育的系统机制和实践路径。除了学生之外,幸福观教育应从全社会出发,将研究视野涵盖到所有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全民族的幸福观教育,从而有效引导全社会共同开展幸福观教育。

同时,根据个体认知能力水平、性别、专业等差异,探索能满足不同群体差异性需求的教育体系。目前幸福观教育研究大多停留于大学生这一较为广泛的对象。但对不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应结合其特殊身份、专业特色而因材施教。目前学界已初步将视角聚焦于农业、医学等具体专业院校,但研究深度、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该领域应既从大学生群体的全视角研究,又能立足于不同年龄阶段、专业、政治面貌、性别等分群体的点位视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现实策略。

第二,构建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坚持基础研究与系统化研究相统一。

总体观之,目前学界对幸福观教育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较少,重复研究较多。幸福观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丰富且深刻,包含生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从1994年至2021年幸福观教育的研究热点中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对生命教育等内容有所涉及,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则鲜有提及,距离充分展现幸福观教育的丰富内容和鲜明特色还有一定差距。研究的范围局限于对其教育内容、意义、现状、途径等方面的分析,并且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没有夯实,浮于抽象概念,而学界研究热点匆忙转化到对幸福观如何教育的问题,在教育路径上谋划篇章,导致幸福观教育实效性缺失。

幸福观教育研究应保持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中国传统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构成,每一派均自成一家之言。共产主义不是应然的状况,而是现实的运动。幸福观教育应充分警惕方法论偏差,避免抽离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从应然的价值预设出发进行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研究应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立场,注重研究在现实的逻辑规律演绎下幸福观教育实然的状况,使研究具实践性。

开展幸福观教育应注重在紧扣主线的同时,根据时代变化注重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幸福观,在现实生活中开发新资源,注入新元素,并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开展课程,比如将挫折教育、感恩教育等纳入幸福观教育,使教育主题具有前沿性、时代性,使其内化过程更趋生活化、真实化、常态化。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合理完善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幸福观教育提供指导,使人民树立科学幸福观、提升幸福体验。

第三,扩展幸福观教育的实证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证研究相统一。

关于幸福观教育的实证研究较少,在深入阐释理论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将理论问题转化为现实研究。目前学界对于幸福观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实证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大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幸福观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把握当前人民群众幸福观的特点和问题,把握幸福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现状,分析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大多针对一定地域的大学生。受地域限制,调查对象缺乏代表性,鲜有成果能够体现出我国幸福观教育的整体情况。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科学的调查方法,但并未将理论充分结合实践,缺乏对人民群众幸福观形成规律的分析。调查内容缺乏针对性,应当将幸福观形成规律的分析作为其现状调研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分析结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调研,在实践中验证规律并加以完善。在对策研究上,目前学界的研究已针对共性问题与时代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但对策仍较为空洞,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现实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发现幸福观教育中的现存问题,从而瞄准靶向、精准推进。

第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幸福观教育,坚持多学科有效融合、协同创新。

当前幸福观教育多采用单向的理论灌输,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占据主导,而缺少形式多样、深入实际的教育方法,很难让学生正确认识、创造、享受幸福,建立科学幸福观,从而在生活中难以得到正确指导,获得直观的幸福体验。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也因此而欠缺。

幸福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重视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不断发展与科学幸福观的树立共生共长。因此,关注、加强幸福观教育,促进幸福指数提升,理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任务。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人文关怀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完善幸福观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追求和享受幸福。

除思想政治教育外,幸福在很多学科和领域都有所涉及,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幸福观教育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中,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在提升幸福感等方面的先进研究经验,做到有效融合,协同创新。

第五,加强中外幸福观教育的比较研究,坚持中国特色与面向世界相统一。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幸福观教育是中外各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国外对幸福观教育的研究由来已久,且成果颇丰。西方国家在幸福观教育方面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总结和分析国外幸福观教育理论、内容、方法,对于我国幸福观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对国外幸福观教育的系统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幸福观教育的比较研究作为提升和完善我国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参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应当在横向对比中把握特点,纵向对比演变过程,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幸福观教育提供更广阔多元的的视野。此外,深度探究中西方幸福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为探索新时代我国幸福观教育的理论内涵与现实路径打下坚实基础。在掌握丰富国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区分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差异性,在中外对比研究中明确差距与不足,借鉴有益理论和方法,拓展新的幸福观教育形式和载体。

猜你喜欢

幸福观研究教育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