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医院校学生超声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思考

2022-12-19陈钰仪曾燕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6期
关键词:诊断学病理记忆

陈钰仪,赵 萍,曾燕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科,广东 广州 510405)

超声诊断是极其重要的辅助检查技术之一,在“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中,普遍关注影像专业或超声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而往往忽略了“超声诊断学”在非影像专业学生教学中的方法研究。非影像专业学生并不以掌握超声诊断方法及操作技巧为主要学习目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了解如何运用超声技术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因此,在非影像专业学生的超声教学中,其教学方法也势必要“因人而异”,尤其是在中医院校,目前并无成熟高效的方法可循。西医课程在中医院校各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授课时间短、授课资源有限、授课内容极度压缩等,而超声学虽然是边缘学科,却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科,其学习难度大,但教学重视程度低[1]。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超声诊断学”课程归属于“临床医技学”课程中,“临床医技学”课程包括“放射影像技术”“超声诊断学”及“心电图”等,其中“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学时约为8~12学时,其比例远远低于西医院校。在有限的学时中,要将超声总论、心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妇产科超声内容囊括在内,并让学生能有所收获,实属不易。因此,在中医院校中“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也普遍较差[2]。如何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笔者经过10余年的教学与反思,中医院校学生由于学习时间、知识背景、培养架构上的差异,在“超声诊断学”课程学习中存在一定的根源性问题。从历年的考试及临床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声知识的程度非常有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在考试中发现,在简答题或问答题中,学生对放射影像学及心电图学的答题相对回答较好,在超声答题上普遍回答较差,不少学生甚至在回答超声题目时表述疾病的超声特点为“高密度”“低密度”。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学生对超声知识的重视程度低、掌握程度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超声比其他辅助检查更抽象、更难理解。超声检查是一个动态观察过程,而课堂教学往往是以单幅静态图像展示为主,图像质量参差不齐,图像切面的标准化不足,导致教学空洞而抽象,学生学习难度大[3]。放射影像学中的图像主要为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等切面,与人体解剖学中的教学切面基本一致,因此学生更容易理解,且CT等图像的质量一般较好,对不同密度影的分辨更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感受到此检查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与重要性。因此在复习考试中,学生更倾向于重点掌握放射影像学的内容。

第二,在临床教学中发现,学生能记住的课堂知识点极少,且缺乏诊断思维。超声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挑取各系统中的重点疾病进行讲解,造成课程内容编排跳跃,缺乏连贯性。对于这些东拼西凑的知识点,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记忆,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往往考后就遗忘,更别提在临床中运用。同时,教师的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超声的图像,以期让学生能读懂其中一二,但实际上对于非超声专业的学生来说,读图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重点,如何读懂超声报告、如何利用超声技术帮助临床诊断与治疗才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根本,因此,对于非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关键在于诊断思维,而并非声像诊断。

反思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势必要进行一系列改进,因此,我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策略探索,从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一、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学习内驱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是一种同化知识的学习机制。而大学的教学注重过程,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是一种建构知识的学习机制。在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超声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为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偶尔穿插一些临床知识点。由于教师临床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甚至对临床知识避而不谈,因此容易造成“超声诊断学”课程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学生易失去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超声的认识,明确超声在临床中的意义。超声波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诊断,因其操作简便、价格便宜、可床旁检查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上一线影像检查手段,尤其在妇产科超声检查中,超声检查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4]。因此,超声诊断技术与临床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望、闻、问、切技术,而应该与更多的诊断技术相结合,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学习超声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超声与临床工作的关联性,从而建立以超声诊断技术为手段的临床诊断思维。其次,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内驱力。随着电脑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经历了“粉笔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三级跳发展。网络教学的实施,让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提前发布授课大纲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于课前发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课程编排中重点讲解,这样学生可以形成“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追寻答案”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参与性和学习内驱力。最后,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避免传统的超声知识点构建,而是从临床角度构建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紧迫、教学内容多,以及教师临床经验不足等原因,教学往往只是照本宣科,而忽略向临床知识的关联发散,其根本是忽略了对学生诊断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卵巢非赘生性囊肿的教学中,普通教学是把所有囊肿按临床病理、声像特点及鉴别诊断三部分进行讲解,而由于内容较多,可能只会挑取重点的几个囊肿来讲解,知识点较为零碎。如果从培养诊断思维的角度出发,则应该把所有附件区囊肿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解,首先建立假设:在附件区发现囊性包块应从哪些方面考虑?从而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收集病史,判断来源、观察声像特点等途径判断囊肿的类型。传统教学模式是先提出疾病后再讲解诊断,不符合临床诊断过程,因此容易造成内容“灌输”。

二、多学科渗透,引导实际运用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根本就是培养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对于影像专业的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最终目标是上机操作及超声诊断,而对于非影像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则应为运用超声技术辅助临床诊断治疗。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解剖学为基础、病理为依据的交叉性学科,涉及生理学及内、外、妇、儿等多个领域[5],涉及知识面极其广泛。因此,“超声诊断学”教学是一个以超声声像为中心,向解剖、病理及临床疾病诊断全面铺开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临床教学中,要重视多学科的渗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例如,在肝硬化的教学中,常规教学是以肝硬化的病因病机、病理表现及超声诊断为主线讲解,但在临床实际中,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后逐步出现的病理终点,在这漫长过程中,其声像图会随着病理的改变而变化,因此,把肝硬化的病理改变过程融入超声诊断要点中讲解,更符合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实际过程,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记忆。如肝硬化经历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及肝内外血管增殖等病理阶段,慢性炎症时可无声像改变或脂肪肝样声像,弥漫纤维化可表现为肝光点增粗,再生结节则可以在肝实质内见较多散在稍高回声小结节。而按临床表现,肝硬化可以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如图1所示,通过不同时期的病理特点对应不同的声像表现则可以灵活记忆肝硬化的超声诊断要点。此外,多增加一些临床中“坑与雷”的案例,反面的例子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也有利于日后的临床实践。比如在早孕超声诊断讲解中,需要强调“宫内囊状暗区不等于宫内早孕,只有卵黄囊的出现才是确定宫内妊娠的最早胚胎结构”,可以通过曾经历过的“坑”来强调,即某孕妇只发现宫内囊状暗区则误认为宫内早孕而进行安胎治疗,实际上该患者为宫外孕,由于安胎促使宫外孕破裂出血,这种经验教训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受用终生。

图1 肝硬化病理改变与超声诊断要点

三、重视课堂记忆教学,减轻学习负担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掌握知识点并在临床中运用,课堂教学以掌握知识点为主,临床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总之,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记住教师所讲的知识点。目前,大部分的教学方法研究都集中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等,例如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Learning, CBL)、问题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等,这些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诊断思维,但这些方法更适合临床教学[6]。只有记忆容易、牢固,学生才更愿意学习,也更能学以致用,而不同记忆方法的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从而摆脱古板的教学模式[7]。学习记忆方法种类繁多,如视觉形象记忆、抠字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思维导图等,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运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帮助记忆,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思维导图,它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国外的研究发现,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符合思维可视化原理,能够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8],它能建立一个空间架构模式,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宏观的把控,再逐步分支扩展,层层推进,是建立诊断逻辑的一个有用方法。例如,在先天性子宫发育畸形的教学中,则可运用思维导图与多种记忆方法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如图2所示,以子宫畸形发生的病因为主线,帮助理解不同子宫畸形的发生原理,相似的畸形以简单概括性语言突出比较二者差异,并运用示意图展示差异的实际情况。比起单纯的文字加图片叙述,这样的思维导图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及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和质量。

图2 多种记忆法整合思维导图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内容包括中、西医的知识,其中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在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生基础差的大条件下,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从多年的教学总结中,我们找到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低、教学内容专科性强、与学生临床实际应用需求不一致、教学方法方式简单、知识点难以记忆等。中医院校非影像专业学生的“超声诊断学”课堂教育应以培养临床思维为主,从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的方法方式上做出针对性的改进,课程内容要与临床紧密结合,教学过程要与多个学科融合,教学方法侧重于提高课堂记忆,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超声诊断知识的运用,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自驱力式学习模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实践这些改革,下一步,将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检验改革的成效,为“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在中医院校中开辟一条特色教学之路而前行。

猜你喜欢

诊断学病理记忆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记忆中的他们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记忆翻新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