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剧本创作课程为例
2022-12-18王竞熠
王竞熠 李 政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1 剧本创作课程定位和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集文学、艺术、美学于一体,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杂学科,剧本创作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打下影视、戏剧剧本写作的坚实理论基础,并且熟练掌握编剧技巧。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创作类课程,学生需要调动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能写、能拍、能排、能演,全方位参与剧本创作课程实践环节。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剧本创作课程属于创意写作类课程,着重提升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意识,积累多学科背景下的实践经验,达到培养“新文科”时代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水平、实践应用等有较高的要求。但通过对实践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当前剧本创作课程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1.1 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模式落后
1.2 教学投入少,学生实践不足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设施设备和实践资源必不可少。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该专业教学时,没有充分调动资金、人力、物力资源,教学投入明显不足,如剧本创作这一特色鲜明的专业,摄像机、录音棚、剪辑室都存在技术和设备严重滞后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时没有合适的排练、演出场所,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去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成就感,即便有创作成果也没有可供展示的平台,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难以达到专业教学效果。
1.3 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基本多为论文写作或试卷考试。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不能较好地将所有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剧本创作课程为例,在影视剧本创作与戏剧剧本的创作中,剧本格式、剧本写作内容的相关要求不同,若在课程中单一设置影视剧本写作或戏剧剧本写作这一考核项目,学生对另一写作内容的要求和格式的把握便无从考量。
2 剧本创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方式
由于当前剧本创作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断层、学生创作热情低、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首先需要反思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实践、实训教学学时,分阶段、分模块进行创作练习,进行情景式教学。同时可通过将教学场地转变为实际的剧场、片场教学环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参与剧本的实体化制作,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热爱创作。
2.1 课程创作模块化练习
剧本创作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将创作内容分为剧本格式训练、人物小传观察训练、故事梗概训练、创意提案训练、情节训练、戏剧训练(改编剧本)、微电影训练(原创剧本)7 个训练模块。在不同的训练模块中,教师设置相应的训练课题,在课前发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看影片、读剧本、想创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剧本的创作。下面以剧本格式训练和人物小传观察训练为例展开详细分析。
剧本格式训练中,教师在课前布置观影任务,让学生在观影时了解人物、情节等,课后通过理论学习,进行剧本格式整理。同时应要求学生在同一片段中能够进行文学剧本格式练习与分镜头剧本格式练习。之后通过练习和课堂讲评,纠正剧本格式中的常见错误。
“对于编剧来说,在人群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够在剧作中把人物写得活泼生动。”[1]人物小传观察训练时,教师可设置校内人物观察和校外人物观察两种模式。校内人物观察中除选择教师、同学外,还可以增加优秀党员、教师家属、校园服务人员等,尽可能让学生扩大选择人物的视野;校外人物观察可以将人物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不要局限于家人或朋友。课前可对学生进行异质化分组,使其进行人物观察、采访,融入人物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并且找到人物的某种特质或者特殊之处。
2.2 结合课程思政以赛促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写作能力、表演意识等。剧本创作课程实践内容结合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影评写作大赛、原创剧本大赛等竞赛,可以锻炼学生人物塑造、原创剧本写作等各项能力。
在剧本创意方面,教学过程中可与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相结合。首先,通过拍摄微电影、广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创意与创作、艺术与意识的关系,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让学生深度融入和参与比赛。其次,通过头脑风暴、创意探究等形式,挖掘学生创作潜能,使其不断创新思路,创作高质量的竞赛作品。
该方法通过计算匹配度概率选择个体,摆脱对个体适应度的唯一性依赖,维持了解群体的多样性,从而跳出了局部循环寻优陷阱,提升了全局解选择精度;另外,借助定义易算的匹配度,保持了算法搜索的多向性,提升了个体选择过程的效率。
在人物设置方面,可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为契机,结合主题为“荧屏上的共产党员形象”影评写作大赛展开教学,让学生深度分析影视剧中的共产党员形象。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人物个性特征的把控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于人物塑造的相关理论和在影视剧本中应该设置何种人物并不明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结合影片,针对人物设置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行着重讲解,要求学生从人物类型、外貌、生存背景等多角度出发了解人物生存状态。其次,对人物故事进行深度挖掘,分析人物性格成因和人物心理,总结引发人物性格变化的相关因素,并从永葆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深入解析影片中人物设置的技巧方法。
在剧本写作方面,可结合原创剧本大赛,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竞赛可根据剧本容量分为微电影剧本、大电影剧本两种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创作内容,教师针对学生选择的不同剧本进行一对一指导。在教学实践中,首先由教师提出原创性创作要求和创意方向,人物、情节、格式、结构等各项细节内容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创作。其次,对剧本故事情节进行撰写,并详细说明故事发展走向、结局等,在剧本初稿经指导教师审读后,与小组成员展开故事合理性、剧本细节等内容讨论,从而形成完整剧本。
2.3 “剧场式”情景化教学方法
情景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而在剧本创作教学中,让学生在剧组、剧场、片场等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创作乐趣,掌握创作技巧,了解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类型剧本创作的差异。
使用剧场式情景化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并体验戏剧完整的创作过程,了解戏剧作品与创作者、观众、剧场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未来的戏剧创作打好基础。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认为,“一部剧本出版后,被置放在图书馆里或私人书架上,可以随时供人阅读,这时,它只具有文学价值,尚不具有戏剧价值。真正意义上的戏剧作品,指的是一场戏剧演出”[2]。因此,在剧本创作课程戏剧写作模块的实践教学中应进行小剧场化戏剧创作教学改革,要求学生不仅参与戏剧剧本的写作,同时进行戏剧剧本情节讨论与表演。
剧场的存在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戏剧排演过程,了解戏剧作品的真正价值是通过演出得以实现的。因此,戏剧教学的第一环节便是让学生进入校园剧场,熟悉剧场的环境,通过实地观察理解灯光、道具、演员、观众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关系。其次,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戏剧剧本的写作相关要求和技巧方法。在模块实践教学中,可将戏剧剧本写作内容与戏剧影视文学剧本改编相结合,要求学生自选影视文学片段内容进行戏剧化改编。再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改编剧本进行演出,并邀请本专业其他年级同学和教师作为观众进行观看点评。在剧场化教学中,可通过“以演促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鉴赏、模仿、学习经典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通过改编经典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体会创作和演出中的难点,并且解决相关问题,最终创作出完善的戏剧作品。
2.4 “片场式”情景化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熟练掌握跨屏传播技巧,能够在各类媒体和传媒机构从事音视频节目策划、制作编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可通过专业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策划、撰稿、摄影摄像、编导、制作、创作等技能。在剧本创作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微电影创作形式,进行“片场化”实践教学,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剧组,根据组员自身实际进行专业分工,开展微电影剧本创作、分镜头设计、片场拍摄等工作,让学生在创作、拍摄、剪辑中进行沉浸式学习,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异质化分组,组成人数在5~7 人的小剧组,进行微电影剧本写作和作品拍摄。其次,根据不同阶段,将拍摄分为前期、中期、后期,组内成员分别承担不同工作,但需要对同一作品负责。前期组同学负责微电影作品主题策划、剧本撰写等,中期组同学负责拍摄、灯光等,后期组同学负责剪辑和作品包装,组内同学分工明确,且相互间的工作衔接紧密,需要组内同学共同讨论、监督,最终完成一部大家都满意的微电影作品。
当前,媒体行业发展迅速,片场化微电影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将行业现状、行业要求与专业人才需求相对接,且在学生拍摄影视短片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片场化微电影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逐步成熟,学生间多次合作且彼此配合默契,能够帮助学生在竞赛或日后的毕业设计中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
虽然情景化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对学生的理论提升、能力培养等方面益处颇多,但目前的情景化教学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但是课程学时有限,且由于部分学生在演出、拍摄中较为紧张,导致原本设定的表演时长与实际表演时长有一定差距,作品质量受到影响。而且,小剧场演出和微电影拍摄当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等需要一定经费支持,但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演出中使用的设备不到位,演出效果不佳。
3 考核方式改革
为改变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剧本创作课程应在考核方式上作出改变,多元化设置学生考核内容,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式转变为“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通过增加阶段性考核,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检测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在剧本创作课程中,剧本创作采用模块教学,且每个基础模块之间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因而可以设置阶段性考核,帮助学生在基础模块学习中更好地进行自我检测。实践教学阶段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以教师任务布置、作业批改及讲评等形式实施考核;实训教学则更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师组织剧本创作或创作写作类竞赛,训练学生架构剧本的能力,要求学生按照竞赛要求进行提案,在教师通过创意提案后,方可进行剧本写作,参与竞赛的优质剧本可由教师带领孵化。
剧本创作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项目实施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着力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需要对本课程实行多元化考核。课程总成绩实行百分制,一般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作品考核三大部分。各项考核成绩方式占比为3 ∶2 ∶5。平时成绩计算中对课堂纪律与态度、作业、项目成果、课堂提问4 部分进行考核,成绩占比为2 ∶3 ∶3 ∶2。其中,课堂考核具体以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为考核指标,作业以每个章节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完成情况为考核指标,项目成果以个人或小组完成项目任务情况为考核指标等。期中考核作品成绩计算中主要以影视文学作品改编小剧场剧本作品成绩计算,将剧本内容性、规范性、艺术性等3 方面作为作品的主要考核层面。期末项目作品成绩计算中通过期末原创剧本项目作品成绩计算,要求学生提供故事梗概、剧本中主要人物的小传、完整剧本及根据剧本拍摄的完整微电影,并对主题性、内容性、规范性、艺术性方面进行考核。通过改变剧本创作的考核方式,更加多元地考查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4 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要融合“新艺科”之思,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改革剧本创作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在教学中结合课程思政理念,以赛促教、以演促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推动戏剧影视类艺术专业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