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域下抖音短视频中新农人形象建构

2022-12-1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三农服饰符号

文 裕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智能媒体时代到来,“三农”短视频火爆“出圈”,不仅以平权理念赋能农民群体,也以技术门槛低、不受文化知识局限、易传播等优势释放了新时代农民的活力,打破了来自精英视角的桎梏,为其提供自我表达与展现的舞台。在“三农”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创作者的形象、语言表达、所处场景及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等都是借助符号展示完成的,因此,符号元素在新农人形象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符号学视域下抖音“三农”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伴随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三农”短视频的蓝海空间不断被开拓。“三农”短视频是一种以农民为主体,农村日常生活、农村地理风貌等元素为内容题材,并运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短视频类型[1]。抖音2022年发布的《乡村数据报告》中显示,2022 年春节期间,近3 万个家庭在短视频中分享了村里的“团圆饭”,其中包括打糍粑、包粽子、炸年货等内容[2]。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独立存在,并且与另一事物产生联系,可被“解释”,它发挥的功能便是符号[3]。故符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符号学为受众解读“三农”短视频提供依据,人们不再局限以图片文字分享生活,可通过视频进行互动交流,故三农短视频的受众激增,规模不断扩大。此外,符号在“三农”短视频的内容呈现上起着重要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依托符号变得更具辨识度,拍摄场景借助符号可让受众感知宏观与微观环境,特色的语言符号延续着地域文化,故符号作用下的“三农”短视频成为他者了解农村真实生活与乡土文化的重要窗口,农民也可借助多重符号从平民化视角塑造自己,展示自己多元化的新风貌。

2 “三农”短视频中多重符号的“活运用”

2.1 器具符号:聚合乡野意象

器具在“三农”短视频中亦指工具、农具,短视频中常以特写或近景镜头展示器具,每则“三农”短视频中出现的器具与主题内容都相互关联与匹配。例如:“乡愁”有一期视频是制作藕粉,整个过程使用了锄头、扁担、畚箕、菜刀、刮藕器等器具,行走在荷塘与山林之间,各种农业器具的使用突出了农村原生态气息和主角熟练的技术,再加上乡野场景的衬托,营造了一种区隔于现代工业气息的悠然自得、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景象。此外,“三农”短视频也注重器具“年代感”,侧重对绿色生态的追求。例如:“乡愁”短视频中多次展现烹饪美食所使用的老灶台,吃饭时所使用的旧木桌等;博主“蜀中桃子姐”在视频中也坚持使用一些传统的农村厨具和设施。从镜头中可看见这些器具的磨损程度,大体感知其使用年限。该画面虽然不美观,但就是因为反差性表现,能反映真实的乡村生活,而非刻意作秀,契合受众心中的乡村形象,并且建构了原生态田园人物的形象,从而提高受众的好感度。

2.2 服饰符号:连接乡土文化

服饰作为文化的标志,可以折射出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性格特征。在“三农”短视频中呈现的服饰主要有民族服饰、传统服饰、潮流服饰等,博主的人设也通过服饰体现出来,如“钞可爱”视频中的双胞胎姐妹,她们比较年轻、有活力,在服饰穿搭中较多选择一些融入城市流行元素的“辣妹装”或潮流服饰,体现出新时代农民的生机活力,不断向城市靠拢、与城市对接的趋势,也象征着乡村服饰并非完全受限于传统乡土观念与经济。传统服饰主要以素净颜色、简约款式为主,“乡愁”“湘妹心宝”出镜时常选择一些碎花、格纹等图案的服装,色彩上也偏重于蓝色、灰色、黑色等冷色系,以一种“土味”与“个性化”展示出新农人的质朴上进,突出乡村特色。民族服饰象征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风俗习惯,“苗家阿美”与其他出镜人物在每期视频中都穿着有特色的苗族服饰,并通过苗寨等场景与打糍粑、杀年猪等少数民族活动建构了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呈现一种仪式感,向屏幕前的观众传播着少数民族文化美学,用未带有丝毫商业痕迹的服饰勾勒出理想化、纯粹安逸的乡村生活。

2.3 语言符号:凝聚身份认同

乡村语言是乡村文明的重要象征,其中包括标准语言与地域方言。标准语言即普通话,是乡村群体摆脱原始农村生活迈进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许多“三农”短视频创作者在视频中会运用普通话,如“乡村小乔”“Rose”等博主,一方面满足了城市观众的观赏需求,另一方面凸显乡村地域的文化知识普及程度较高,新农人的媒介素养得到较大提升,且能改变以往城市人对农村的传统观念,城乡得以深入交流互动。方言作为地域特色文化的根基,地缘性较强,是一种灵动、原生态的自然语言,维系着村域审美文化与情感的共同性。例如:在“皮皮在农村”的视频中,皮皮与她母亲全程使用东北方言斗嘴,塑造了幽默诙谐的东北妈妈形象,提升了画面的感染力。对于东北人而言,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地域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于外地人而言,陌生的方言制造的新奇幽默感具有喜剧效果,能引发“潘多拉效应”,激发其好奇心,促使其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将乡土文化弘扬并传播出去。

3 “三农”短视频中农民形象的“热呈现”

3.1 田园牧歌的归隐者形象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因城市的快节奏使人们萌发了对农村简单慢生活的向往。“三农”短视频呈现出的农村生活被冠以“田园牧歌”之美誉。短视频中展演的农村生活多数是悠闲自在的,没有多余的画外音赘述,也没有美颜滤镜的加持,只有让人感觉身临其境的强烈纪实感。李子柒镜头下呈现的农村生活就是工业时代人们“消逝的童年”,清晨的鸡鸣犬吠,傍晚的蛙鸣蝉叫,还有绿水青山做伴,种种似曾相识的场景符号唤起了屏幕前观众的乡土记忆,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远在城市喧嚣之中的群体建构“乡土集体记忆”的新契机[4]。还有许多李子柒式农人,在他们的作品中,以展现农村美景和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为主。如来自湖南湘西的“苗家阿美”,她所有的视频都是穿着独特的苗族服饰,安静地干农活或做家务,看似是与城市的区隔,脱离了现代生活轨道,实则是一种归隐生活观念的可感化、具象化以及返璞归真的东方式生活美学,是人们想要躲避烦恼而向往的“乡村乌托邦生活”。此外,对于迷失在城市与农村间的新生代农民而言,这些作品有助于他们寻回本真,重塑身份认同,增强乡土归属感。

3.2 多才多艺的技能者形象

“三农”短视频不仅向观众展示着乡村新形象,也外延了农民的身份,呈现出新式农民的新风貌,他们之中既有“返乡群体”,也有青年一代的传统农民。伴随农村基建设施的不断完善,网络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出生于网生代的新式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以迅速提升,他们努力学习多个领域的技术,成为乡村致富的领头羊。例如:博主“山村小杰”被誉为“大山里的鲁班大师”,他能用草莓为妹妹做胭脂,也能用绵羊角为奶奶做梳子,还会用竹子编花灯等,动手与实践能力超强,呈现出一种新的农民形象。诸如此类的还有“乡村小明”,他自创鬼步霹雳舞,通过直播或短视频教广大网友跳舞,背景多为农村麦田,从侧面展露出农民的自信风采,向观众传递了智慧与劳动并存的新农人形象。区别于以往“只会在田间地头埋头苦干”的农民,如今的农民不断适应现代化发展,借助新媒体技术与自身所学知识重塑自己的新形象,同时也帮助其他乡邻。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具备独特性,且蕴含着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在“三农”短视频中,每一位多才多艺的农民都是乡土文化中的活跃因子,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

3.3 勤劳质朴的憨厚者形象

“背朝黄土面朝天”是受众对农民的普遍认知,“三农”短视频的兴起将农民呈现在受众眼前。土地依旧是农民的立足之本,勤劳质朴是农民的主要特征。他们不再是纯粹的传统农民,将短视频这一“新农具”与现代生产技术、传统生产场所相结合,勾勒出多幅勤劳务实的农人形象。例如:“康仔农人”中的老小孩是一名侏儒症患者,皮肤黝黑,身材消瘦,常穿着淡雅素净的衣服,深蓝色的裤子和黄色的解放牌鞋子穿梭在田埂与村道之间。每每劳作完后回到家中,老小孩便会陪伴着康仔制作晚餐,由于不善言辞,视频中最多出现的便是“对”“好”等简单词汇。正是因为这些简洁语言突出了老小孩朴素真实的形象,且老小孩总是以羞涩且热情憨厚的微笑直视镜头,和康仔默契配合,足以体现出新时代农人单纯善良的性格,拉近与屏幕前观众的心理交互距离。如今,农民不再作为短视频的配角出现,而是以乡村主角身份站稳脚跟,一如既往地坚持辛勤劳作,即使生活环境再恶劣,他们也没有放弃退缩,而是不断学习新技术,提升自己知识水平,以促进城乡多重“鸿沟”的消弭。

4 “三农”短视频中农民形象建构的策略

4.1 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其媒介素养

在智能传播成为媒介行业主要传播方式的当下,作为他者视角下的农民群体容易陷入其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中。再加之农民自身媒介接触意识较弱,故会出现鉴别不出信息真伪等问题,因此,培养农民的智能媒介素养成为一大社会工程。

首先,社会多方应共同发力推进广大农民智能媒介素养的强化,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农村网络基建设施,提升农民对新媒体的使用率。其次,农村家庭也应积极进行“数字反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新时代农民应有效带动高龄农民学习媒介技术,融入智能数字生活。再次,代表乡村发声的“意见领袖”应主动学习新时代思想和数字媒介技术,积极参加各种“新农人培训”计划,缩小与他者的“知识鸿沟”,在生活中时刻严格要求自身,实时纠正自身出现的错误行为,消除思想偏差,增强乡土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注入新活力,将乡土文化与资源传播出去。

4.2 深耕垂直内容,创新符号元素

“垂直化”是“三农”短视频做出优质内容的重中之重,且将成为“三农”短视频消除同质化现象的关键。未来创作者在进行内容创新时,要继续深挖垂直领域内容,以“标签化”提升知名度,如做美食领域就专注该领域,做剧情表演领域就继续挖掘该领域内容。在短视频中需采用传统厨具、服饰、美食等富有生活气息的传统文化符号,以确保短视频内容的原生态与优质。同时,也要不断添加受众喜闻乐见的新符号元素,以最大限度获得受众注意力。例如:“华农兄弟”一开始是以养殖竹鼠火爆“出圈”,用与竹鼠的日常接地气互动吸粉无数,像“既然这只竹鼠中暑了,那就烤来吃吧”“那只竹鼠吵到别人休息了,烤了吃吧”等有趣的话语,引起了受众的关注。受疫情影响,“华农兄弟”后期内容缺乏竹鼠这般可爱有趣的动物符号元素,故创作上出现了瓶颈,仅是围绕普通农业生产进行创作,丧失了内容的新颖性与趣味性,致使热度不如以往。此外,许多乡村博主在拍摄场景布局与服饰搭配上审美水平与创新不足,有时好几期视频都出现相同的场景与服饰,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与厌倦感。笔者认为在创作内容时要注重细节,及时更新符号元素,以维持受众对短视频内容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塑造多元化新农人形象。

4.3 打造文化品牌,增强农民自信

在“三农”短视频中出现的各种食材、器具等,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特有的故事。创作者在传播这些符号时,也要打造个人形象,切勿盲目追求狂欢背景下的泛娱乐化,要考虑符号元素的文化性与实用性,在商业运作与文化传播之间寻求平衡点,将符号元素打造成文化品牌,以质朴纯真的形象讲好中国乡村故事,从而引起受众的文化价值认同,将其传播至国内外[5]。此外,乡土文化具有共通性与多样性,农民群体应该坚持文化自信。例如:“乡愁”主角沈丹在春节期间系列视频中给观众上了一堂传统文化课,剪纸手艺、杀年猪等风俗,漆器髹饰技艺等非遗文化,将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重拾起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笔者认为这些短视频博主应继续从传统文化层面寻找突破口,运用中国乡村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播村域的美,在内容上找寻共同的价值理念与文化追求,促使多元文化的交融,促进新时代农民对旧事物的创新和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学习,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5 结语

“三农”短视频的崛起,打破了以往的精英文化为主的局面,赋予了“隐蔽角落”里的农村群体充分的话语表达权,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建构着农村新型叙事体系。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新农人既是短视频垂直领域中的重要角色,又是未来“三农”领域中推动农村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当下急需社会多元行动者参与“三农”短视频领域的共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消除弊端的基础之上进行多层次内容的创新,找寻“三农”短视频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塑造积极正面的新农人图式,让农村真正成为人们心中质朴自然的“世外桃源”。

猜你喜欢

三农服饰符号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学符号,比多少
动物“闯”入服饰界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符号的由来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