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媒介仪式营造新意探微
——以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为例

2022-12-18尹耀祖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1期
关键词:晚会仪式媒介

尹耀祖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 世纪80 年代,詹姆斯·W·凯瑞在吸收杜威、涂尔干、英尼斯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别有洞见地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将仪式引入传播。不同于专注传播效果研究的“传递观”,凯瑞试图用仪式来理解人类的传播行为,强调共享与交流。但格雷姆斯认为凯瑞只是将传播行为类比为仪式,而并非说传播行为就是仪式,这一点也得到了国内传播学者郭建斌教授的认可。

埃米尔·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他将这一状态命名为“机械的团结”。与戴扬和卡茨最终回归了功能研究的范式不同,英国学者尼克·库尔德里主张以一种批判的视角看待媒介仪式,研究媒介潜在权力的运作机制,被称为“后涂尔干式”。他对媒介仪式作出了界定:围绕与媒介相关的核心类属和界线展开的一种形式化的活动,这种活动的进行直接或间接表明了它和那些与媒介有关的宽泛价值之间的联系[1]。他认为“媒介仪式”是媒介机构实现媒介权力集中化的手段,在社会共同信念的表征和社会成员的维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学者李德团认为,媒介仪式指的是电视观众通过电视这一直播舞台,被邀请参与到某些重要的共同性活动或者盛大事件里,最终呈现出的一种象征性和表演性的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2]。而联欢晚会类节目作为我国大型仪式型电视节目,一直是国内学者热议的研究话题。

2021 年4 月,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中心在郑州举行了《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创享峰会,会议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探讨打造“中国节日”品牌的融媒创新传播新机遇。以河南春晚《唐宫夜宴》为伊始,衔接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一场以传统中国节日为主题的国潮晚会盛宴横空出世,一时间占据各大网络平台热搜。节目制作组在低预算、短时间内完成了高水准、多创意的晚会呈现,使得河南卫视频频出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给很多学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媒介仪式研究样本。

1 仪式情境的创新建构

“奇妙游”系列节目在融媒体时代脱颖而出,离不开节目的形式、内容及场景上的创新,节目创作者通过各种巧思串联起精彩的歌舞表演,将观众带入仪式情境,实现了由娱乐消遣到弘扬文化的内核转变。

1.1 打破传统的仪式程序

在固有印象里,传统晚会的节目形式都形同走马灯,节目之间需要靠主持人串词进行过渡。“奇妙游”系列晚会打破了传统的晚会表现形式,以网剧+网综的形式增强了晚会的趣味性。以《中秋奇妙游》的网剧形式为例,开场皮影戏搭配说书形式的旁白,将整个中秋奇妙游的故事娓娓道来。主角唐晓月在进行完拜月仪式后,在灯火通明的繁华街巷观看鼓舞演出,借此引出节目《秋月稷》。皓月长空、鼓舞避疫,在烘托节目主题的同时,奠定了整个节目的感情基调。节目组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取代了传统晚会的节目串词,一方面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的时代背景也使节目衔接更加流畅。此外,即使单个节目通过唐晓月寻父故事的剧情前后关联,但也没有丢失它们的独立性,每个节目都能从故事中摘出单独呈现。

1.2 加强观众的互动参与

为了回馈网友对于河南春晚的高度认可和热情,节目组在接下来的《元宵奇妙游》中征集了网友的意愿,制作了《孔明灯会》这一节目,并让广大观众为“唐宫IP”的虚拟人物“唐小妹”定名字、选演员。广大观众从媒介实践的旁观者,一跃成为参与者,暂时拥有了对媒介世界的“掌控权”。《唐宫夜宴》节目大火之后,其拍摄地河南博物馆就此迎来了游客打卡高潮,河南卫视官方微博趁势联合河南博物院发起了“唐宫夜宴手绘大赛”,吸引大家积极创作,从而在社交媒体上形成新的话题,并进行二次传播,不仅调动观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还将线上的仪式拓展到线下,延长了仪式的影响跨度。

此外,为响应去流量化号召,河南卫视在所有的“奇妙游”系列节目中很少邀请当红流量明星。而且,节目内容制作逐渐从接收受众反馈转为听取受众前馈,观众需求倒逼节目内容制作,形成了以观众为本位的节目制作理念。此外,在《元宵奇妙夜》的结尾处,节目组特地鸣谢了全国网友和粉丝,观众在弹幕上高呼“上电视”。特纳认为,从来都只有少数群体才能得到“恩宠”而经常出现在屏幕上,“上电视”即“通过仪式进入另一更高层次的空间”,所以人们乐于接受这种媒介地位的提升。

1.3 打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

布尔迪厄认为,人们的行动都会受到行动所发生的场域的影响。在国内学者张方敏的研究中,她认为场域为仪式参与者提供了特定的仪式氛围,决定了他们能否全身心地投入仪式中[3]。“奇妙游”系列节目以“网剧”的形式重现了古人过节的场景,给观众带来了“古装穿越式”的代入感和更浓郁的节日气氛,技术与创意加持的音画呈现直击观众心灵。《端午奇妙游》里的节目《祈》全程在水下摄录,舞者何灏浩扮演的水下洛神在4K 画质、60 帧数的呈现下美得不可方物;荡气回肠的中国失传古乐《兰陵王入阵曲》新编,佩戴耳机播放,左右耳会有不同的听觉体验。此外,由于节目为录播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后期技术的作用:节目组在大量实景拍摄的基础上,利用“5G+AR”技术配合实景画面深度还原大唐盛世,震慑人心,满足了观众的意象期待,视觉上充分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融媒体时代,数字技术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观众提供更丰富刺激的视觉观感成为晚会不断的艺术追求。在数字媒体生态下,报道/转播技术越来越重要,成为仪式化展演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4]。“奇妙游”系列节目也不断强调采用“5G+AR”的技术制作节目以增强互动性,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河南卫视带领观众“穿越”回古代过节,实景拍摄与特效制作的融合,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跨时空的沉浸式视听体验,不断丰富着观众的感官体验,刷新着人们对节目的认知。未来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将会充分调动人的感官,进一步增强仪式的在场感。

2 仪式符号的创新编码

在媒介仪式中,象征符号的信息寓意是被仪式主办者、组织者及传播者之前赋予的,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服务于媒介仪式的意义传播。柯林斯认为,如果仪式缺少了符号,集体的兴奋就是短暂的、无法持续的,但是当这种兴奋体现在符号或神圣物上时,这种兴奋就能得以长久延续,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5]。从《元宵奇妙夜》到《重阳奇妙游》,“奇妙游”系列节目像是以河南洛阳为中心,横向涵盖全省至全中国,纵向以唐朝为代表,穿越中华上下几千年历史的一场盛大的地域文化符号盛宴。

2.1 传统文化符号的再赋魅

“奇妙游”系列节目并没有邀请很多流量明星,而是用心挖掘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节目组利用人物、文物、建筑等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多元化的创作表达,以娱乐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借助媒体的艺术功能,积极重演传统节日的固有仪式,避免了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消弭。例如,豫剧《五世请缨》以杨家五代奔赴疆场平定西羌的故事致敬四位戍边烈士;在岳飞庙旁,民乐与电音合奏的《精忠报国》激情澎湃,新与旧的碰撞融合,展现了开放包容的东方气韵;特效化的《清明上河图》中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再现开封繁华市井;唐宫小妹生龙活虎,惹人怜爱;李白对酒当歌,快意人生;戚继光忧国忧民,力争太平……文物不再是冰冷的物件,历史人物不再只存在于书本中,物与人都被注入活力,重新拥有了生命。

一些具有河南特色饮食符号、行为符号、文化遗产符号的呈现,更是加强了对于身为河南人和身处中原文化大省的地域身份认同,影响着观众的感情与归属感。例如,当信阳毛尖在晚会中出镜时,信阳人民和信阳毛尖爱好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就会转化为一波波弹幕和评论,由此,信阳人民的文化归属感得到了增强,信阳毛尖也会借由媒介的放大功能获得知名度与地位的提升。

晚会以娱乐的形式呈现我国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对于历史的细致还原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激发文化共情的同时,树立了文化自信。

2.2 传统节日意义的新解读

节目组在宣传《七夕奇妙游》节目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指出七夕节不仅仅是属于情人,更是属于女孩子的乞巧节,借助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形象勾勒出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主的美好形象,从而激发女性同胞的情感共鸣,赋予了七夕节与以往不同的含义。之后,人们又将关注点转为对于浩瀚星空亘古不变的向往与探索,感叹我国航天技术日新月异,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家国情怀。例如,《清明奇妙游》的《少年》中,学生、教师、工程师等社会角色相继出现,鼓励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重阳奇妙游》开头放风筝、开酒坛除瘟是对战胜疫情的美好寓意,结尾处《追梦赤子心》将焦点放在老年群体上,鼓舞老人群体要常怀赤子之心,勇敢追梦。“奇妙游”系列节目在尊重传统节日主题的前提下,对传统节日的内涵给出了全新的解读,进一步突显了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3 仪式宣传的创新运作

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碎片化娱乐,对于线性呈现的传统晚会难免会有抵触心理。河南卫视在之前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实现破圈后,及时调整策略,借助爆火出圈的流量风口,台网联动,从而吸引大量年轻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的粉丝群体,短时间内形成了传播流效果,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与传播效益。

3.1 情感策略先行带来流量预热

传统媒体时代,信源单一,电视得以展现出内容输出的强大魔力。如今信源多样化带来的是大众多方面的选择,媒介想要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就需要以情感策略作为传播的基本逻辑,与广大观众建立情感纽带,如此才能实现对观众的有效聚拢。在《端午奇妙游》主创分享会上,导演陈佳多次提及节目策划和设计期间对观众接受度的考虑,执行策划徐娜也表示“做的东西是给网友看的,要听网友的意见”。自从《唐宫夜宴》爆火以来,节目组一直积极听取广大观众的声音,把观众的感受放在首位,每一场晚会都可谓诚意十足,像是娓娓道来的故事,令人动容。新媒体时代,媒体不能再居高临下地进行内容输送,而是要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聆听观众的需求,实现多元化的情感连接。文娱类节目应该以观众的情感消费为切口,借助集体兴奋完成价值观的引导和整合。例如,《端午奇妙游》导演在水下洛神《祈》开播之前就向网友透露了艰辛的拍摄历程,节目组还在社交平台向大家展示了节目制作的诚意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引发观众共情的同时为节目的播出预热[6]。

3.2 多平台内容输送形成传播流

“奇妙游”系列节目采用“线上+线下”的直播方式,通过河南电视台与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联动直播,靠着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的联动宣传,短时间内就能达到话题覆盖,凭借优质内容一次次实现出圈。而且,节目也在哔哩哔哩(bilibili,B 站)、优酷、腾讯视频等视频平台提供视频回放。得益于新媒体技术,观众既可以通过即时弹幕进行即时互动,又可以通过评论或者保留弹幕等形式进行延时互动,将自身凝聚的情感存于文字当中。这些二次传播延续仪式的话题热度,可以延长仪式的影响时间。

3.3 碎片化处理契合传播要求

传统电视晚会传播效果日渐减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使用的是线性传播形式,无法满足人们快餐式的信息与娱乐需求。“奇妙游”系列节目的大多形式为歌舞表演,节目时长十分契合短视频平台传播的风格,这样一来就大大提高了节目在社交平台的完播率,从而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4 结语

电视媒介除了娱乐大众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承载着意识形态的传播功能。“奇妙游”系列晚会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让人目不暇接的新奇创意、以观众为本位的制作核心理念,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诚意十足的表演,完成了对人们的精神洗礼,唤醒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这种媒介与观众之间深度互动的电视媒介仪式样本,为新闻工作者在融媒体时代传播新闻提供了新的编码思路。

猜你喜欢

晚会仪式媒介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Talking strategies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