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度质效”四个维度探讨有机化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①
2022-12-18张天舒屠兴俊
张天舒,屠兴俊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厚重的历史使命。有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内涵、要求、特点、难点,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将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中,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1],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政治担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青年人才、深化思想引领、强化理论武装的重要阵地[2],中国高等教育在我国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做好新时期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受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3],部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偏移,出现思想消极、诚信缺失、丧失斗志,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情况。因此,对青年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结合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握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他们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世界和国家发展大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规划大学生涯,找准自己的目标,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中国梦,以青春之我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4],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创新举措。在以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专业课程相对于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并不承担思政教育功能,对思政教育活动也呈现“天然屏蔽”状态。自2017 年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来,高校才正式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承载思政功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5],即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育人观、课程观、时代观,其底层逻辑是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架构上,继续架设和传递高尚的、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既不能弱化课程专业教育,不可喧宾夺主,也不能完全忽略思政教育,放弃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所追求的是,以专业知识来承载和传递思政元素,以思政教育来促进和引导专业知识学习,将知识传授与观念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教育模式[6]。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要求较高,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对课程设计的探索要求较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新途径、新方法,发现其规律,优化其路径,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基于“四个维度”,推进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
有机化学课程在当前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通过多年的发展及在社会发展和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与化学、化工、生物工程、制药、环境、材料、新能源、医学等多门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开展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对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具有重要意义[7]。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有机化学课程,才能让有机化学课堂既有“思政味”,又不变思政课?如何把握有机化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统一,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如何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要推进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清楚回答这些疑问。
(一)把握好“时”
1.要立足时代
推进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要坚持与时代同行。21 世纪,课程思政就要立足时代发展,紧跟时代主题,着眼时代需求,顺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对课程思政的语境、体系、方法、目标进行科学构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比如:在“手性分子”教学中,根据手性分子在药物中的广泛应用,以药物瑞德西韦的合成为例,向学生讲述科研从论文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的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科技自信,立志建设科技强国。
2.要紧跟时事
从教育目标来看,课程思政主要是传递积极的、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容上偏于“务虚”,容易给受教育者形成“说教”“形式主义”“空空其谈”的错觉,教育成效因此大打折扣[8]。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坚持内容与时俱进,把握时机节奏,对时政热点、社会事件等进行进一步整合、挖掘、遴选、点评,填充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比如:2022 年3 月23 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把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手工艺——扎染,带上了空间站,开展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教育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有关注全球人类生命安全、合成人工青蒿素的贡献,也能有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为。
(二)掌握好“度”
1.要有政治高度
必须深刻认识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最终目标。推进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要善于总结发散,将有机化学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做到润物细无声,充分发挥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比如:在“绪论”章节中,讲述中国化学发展史,讲述20 世纪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庄长恭、侯德榜、叶渚沛等老一辈化学家不改爱国之志、奉献科学事业的突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奉献国家。
2.要强调精准适度
落实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掌握好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度[9]。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依然是思政课程,有机化学等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更大的作用体现在对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体系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其根本任务是传授专业内容,不可本末倒置,将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要掌握好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和“少”的度,要强化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匹配度,要以专业知识为出发点,从教材、时政、专业历史、人文故事等中提炼思政元素,融进板书、提问、讨论等课堂设计的各环节,再跳出课本专业知识的局限,有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思想观念。比如:讲述中国古代的井火取盐、火药制造、制酒工艺、染料制作等,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强化提“质”
1.要提升思政元素之质
国内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以来,有机化学课程思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反映了思政元素同质化、思政环节设计简单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10]。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不深、思考不多、探索不够,没有系统性、深入性地研究,仅仅依靠个人的“想当然”。想要实现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广大教师应以团队形式,以有机化学课程培养目标为方向,按章节对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等内容逐章节、逐模块进行分析梳理,建立思政素材资源库,同时,围绕有机化学课程特色和专业文化,结合各类思政资源,融入核心价值理念,凝炼金句,打造金课。
2.要提升人才培养之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总目标,不可改变。无论是有机化学,还是其他专业课程,其教育目标都是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发生量变、质变,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环节。有机化学教师要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特殊性着眼,从教学方法、思政元素、专业知识、理想信念、人生规划等方面着手[11],从各类经典人名反应提炼科学伦理,从各类有机合成及其工业应用提炼工程伦理,从中西方优秀化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提炼人生道理,构建一套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将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念渗透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引领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育人效果。
(四)凸显成“效”
1.要确保实效
课程思政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围绕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在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改进和加强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完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思政元素,整合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长远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协同育人成效。
2.要务求长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一朝一夕所能见功,要坚持长期主义,将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合成及其他化学类专业课程相统一,围绕其专业性、知识性、逻辑性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化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长期性,健全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优秀工作案例评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借鉴其他优秀课程思政工作案例,及时梳理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工作能力和水平。健全课程思政长效激励奖励机制[12],探索建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提炼出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强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打造课程思政良好发展生态。
四、结语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其学科研究最为活跃,理论性和研究性都很强。推进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教师应结合“时度质效”四个维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科思维,主动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