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①

2022-12-18

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人类时代

沈 一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党校〉,江苏 徐州 221116)

新时代,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1]。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

(一)强化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担当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理论强有力的批判,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和西方话语霸权[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主张人类文明和谐共荣,国际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实现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论述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了大国担当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样,爱国主义也应是开放的且理性地看待各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历史特点,承载着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特殊时期,中国一方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另一方面关切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卫生安全,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新时代爱国主义既赓续着人民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也有着对各国平等、合作共赢的追求,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不可阻挡的步伐与时代担当。

(二)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

近年来,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及引领力显著增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之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4]。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仅凭借自身力量捍卫国家利益是行不通的。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强调在坚决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同时,密切关切人类共同利益,跳出封闭狭隘的本国利益,摒弃“你输我赢”的冷战思维,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应与时代变局相适应、与奋进中的发展中大国新征程相适应,从封闭的国家民族利益拓展到在人类共同利益背景下对于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维护,坚持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教育相统一,展现出大国的风范。

(三)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中文明互鉴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实践中,世界各民族都创造出了独特的文明形态而立于世界之林,尊重文化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化,化解文明冲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是开展文明对话交流的前提。

互谅互信互鉴的新型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和平相处、和谐共生、共谋发展一脉相承。通过文明互鉴,充分了解各民族生产方式、思维认知、行为习惯等,进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有可能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新时代爱国之情不仅是人们对祖国山川大河的深深眷恋,对本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习俗以及骨肉同胞的满腔热爱,也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区域的文明隔阂拓展到人类文明互鉴中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创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着力点

(一)筑牢信仰根基是核心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爱国主义的本质。

大部分大学生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然而,知识体系不完备的大学生,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也常因信仰信念不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学习不够深入,缺少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我们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非常多,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阶段,引导大学生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夯实理想信念根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

(二)厚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有着博大的中华文化底蕴、厚重的中华文化品格、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一体”“为国尽忠”,是“爱国”与“爱家”一体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也是培育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源头。

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飞速发展,西方国家文化输入依然严峻,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在复杂的文化传播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迷失,对本国文化缺乏自信。加强引导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时代意蕴,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为世界所认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素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

(三)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是关键

在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中国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全球治理,势所必然。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被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中,成为国际共识。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代的变革,需要正确认识中国与国际关系,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在弘扬强烈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又以开放的胸怀,尊重世界各国文明,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开放兼容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深刻的国际视角、清醒审视世界风云变化的实质,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基于中国立场、民族情怀,兼具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一)兼顾感性情怀与理性表达,回应历史变迁,使爱国主义教育的视角更显理智平和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情感色彩也不尽相同。在一百多年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历史性地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敏感的民族自尊心,任何一点涉及民族尊严或国家利益的微小国际间摩擦,都会迅速挑动人民的爱国神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爱国的表现形式已逐渐转向“自信而大度的爱国主义模式”。另外,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舆论信息的渲染下,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容易瞬间迸发,肆意情感宣泄。大学生在对国情世情的理性认知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理性表达等方面仍较为薄弱。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将纷繁多变的国际时事融入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聚焦爱国主义主题,引导青年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做出理性判断。高校要重视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要依托校园新媒体矩阵,实时收集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分析网络舆情,适时追加、创建正向的导向性的话题,激发爱国情怀,发挥凝聚引领效应。

(二)兼顾民族精神与世界眼光,回应全球责任,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显多元开放

如何培养学生认清当代中国大局和把握未来发展大势,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理论思维和科学的价值导向,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从师资队伍培养来看,要想始终保持大学生群体的先进性,必须有一支思想意识先进、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做引路人。时政教育不是简单的时政新闻播报,更需要恰如其分地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及深层内涵。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还需具备全球视野及国际理解意识。另一方面从课程设计看,充分采用情景式、启发式、探究式等互动教学形式,使思政课既有理论性又有趣味性,既有全面性又有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课程中增加对相关时事政治话题的分析与研讨,如文化冲突、恐怖主义、全球化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宏观的国际视角、全球高度,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内外事件,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开阔的世界眼光相结合,使学生既坚定文化自信,又尊重各国文明差异,学习优秀文明成果;既要坚持本国利益,又要关注他国利益、人类利益。

(三)兼顾挖掘内涵与着眼特色,回应青年关切,使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更具创意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赋能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引领。重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场域,聚焦热点问题,利用新平台、新媒介、新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因势而新,爱国主义教育才具有生命力。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中,紧跟民族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等契机,设计吟咏爱国故事、吟唱爱国歌曲、编排红色情景剧等多样文化体验活动;以新中国成立沧桑巨变、辉煌成就的复兴故事,改革开放以来艰辛探索、艰难创业的创新故事,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信念故事等,深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组建宣讲团,用青年人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把中国故事放在全球叙事框架中,叙说中国精彩,也兼顾他国文化的共情;充分发掘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综合运用短视频、微电影、图文直播等,鼓励学生创作更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巩固壮大爱国主义思想舆论,使优秀爱国主义作品充盈网络空间。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时,多所高校师生以“我和我的祖国”拍摄快闪作品,大学生在同一首歌中,将炽热的爱国情感推向高潮。通过营造朝气蓬勃、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起表达爱国爱校炽热情感、实现自我教育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四)兼顾教育引导与生动实践,回应时代担当,使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更具大国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如何,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关键在于能否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行动。一方面高校可拓展志愿服务实践领域。“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高校应引领青年学生将社会实践融入国家战略要求,当好“一带一路”故事的传播者、“一带一路”倡议的讲述者、“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者。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政策宣讲、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服务、文化调研等各类志愿服务和跨文化交流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校应围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经典文化交流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国元素随着“一带一路”逐步走向全球,彰显文化共存、价值共惠。助力青年互访游学交流活动。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为大学生搭建更多参与国际青年交流互访、交换生学习项目的平台,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熟悉国际间组织的交流运作规则,在国际交流中拓展全球视野,在中外比较中明辨是非、匡正谬误,涵养国际使命感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希望的不竭精神动力与实践伟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赋予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新载体和新路径,引领大学生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在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中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思想、中国精神,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人类时代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