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营造研究*

2022-12-18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网络空间

刘 毅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1]伴随着时代发展与变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亦需要进行新的拓展。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规模达至9.04亿,网络空间作为实体空间的再拓展,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全新空间,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的交往场域。网络空间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场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营造的必要性

空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产物,[2]可以分为实体、活动与关系等形态。马克思在此意义上将空间分为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网络空间作为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与人相互交互的结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必要场域,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缩短社会空间距离的现实需要

克劳斯·费德勒在描写“心理距离”时指出,“社会空间整合可以拉近人们与其判断目标之间的空间距离,可以拉近人们与所处社会的人际距离,可以拉近某些事件与假设事件之间的想象距离。”[3]网络的出现为缩短社会空间距离提供了可能,为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能。空间整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缩短社会空间距离是空间整合的重要功能。社会空间的整合包括缩短情感距离、文化距离,而情感距离、文化距离的缩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条件。空间上越亲近,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就越密切,从而不断促进族际关系优化。“距离是塑造社会关系结构的关键”,[4]空间距离的长短会对调节族际、族群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网络空间距离的缩短可以强化各族群众在网络空间中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归属感,进而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二)占领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使争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5]网络空间作为当前社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当占领这一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据统计,当前世界上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中文网站约有1040个,天主教有160个,约有70%在我国香港、台湾境内;基督教有380个,约有50%也在这些地区。近年来,西方国家变换花样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侵蚀,利用宗教宣传他们的普世价值观,企图利用宗教插手我国新疆、西藏问题,其险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因此,必须使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引领力,才能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必经之路

铸牢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重大举措。网络空间是人为构筑的产物,人们通过网络空间创设的情景共享历史使命感从而在情感上联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网络空间的兴起与发展,重塑了传统社会模式下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了新的面对面的传播方式。以网络空间为媒介,全方位、大规模向大众传播价值观的方式已经成为现实。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在社会各阶层的深入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同时,以网络空间搭建起来的传播机制,突破传统媒介在信息方面的控制权和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约束,充分发挥了沟通社会各阶层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的媒介基础。此外,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从而不断坚定广大群众的“四个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营造面临的现实挑战

虚拟性是网络空间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身份与社会担当,具有公开性与透明化等特征,但在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虚构身份和情感。若有人受到网络民粹主义、网络虚无主义的影响,将这一空间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平台,就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一)网络民粹主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

根据《人民论坛》2010—2018年国内外思潮的相关报告,民粹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有蔓延现象。有学者指出,“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延伸于网络空间中的表达方式和社会思潮,表现在主流媒介话语权威旁落、传统传播格局崩解下,多元化舆论生态的建筑及传播‘碎片化’的呈现,具有解构主流价值、撕裂公共舆论、消解社会共识等特征。”[6]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民族问题、社会问题交错,这些问题经过网络空间的催化,具有一定的连锁效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网络民粹主义冲击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知,容易造成不正常的政治文化心理。二是网络民粹主义多以民族、宗教问题为表现形式,并与其他错误思潮交流震荡,可能使群众产生非理性情绪,造成心理和情感上的隔阂,弱化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民粹主义主张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直接的民主运作,这种错误思想如果在网络空间发酵,将会歪曲我国民主进步的事实,诋毁我国科学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发生淡化。

(二)网络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冲击

自21世纪以来,经过主流价值观对错误思潮的整体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总体得到基本遏制,但却没有完全销声匿迹。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我们将面临新的现实挑战。一是历史虚无主义在大众文化、社会舆论、学术研究等领域呈现出新的演进态势。随着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重要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则乘势将其触角伸向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的开放性,降低了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门槛。同时,网络空间的快捷性与实时性,使网民的表达方式更为快捷且传播速度与传播次数不受限制。二是网络虚无主义的传播常常与其他错误思潮结合,在意识形态领域相互推波助澜,制造各种混乱。一方面,网络虚无主义为其他错误思潮提供各种所谓“历史佐证”以增强其说服力。另一方面,其他错误思潮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与发展提供所谓的“价值意蕴”,进而从政治立场上干扰各族群众的正确判断。此外,西方反华势力凭借网络虚无主义这一工具加大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力度。他们“极力虚无传统文化,破坏历史记忆,故意制造民族认同危机和文化传承的裂痕”,[7]处心积虑地从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上否定中国历史,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进行污名化,冲击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认知。

(三)跨空间渗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

随着网络技术、手段的迭代,攻击组织会利用跨网跨域手段来对网络空间实施意识形态渗透,进而争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在网络空间与社会空间高度融合的条件下,攻击组织有可能利用网络空间破坏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从而给国家、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并影响各族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间接冲击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除了对重要基础设施实施破坏,他们还可能对网络空间进行精准打击与大范围破坏。大范围破坏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安全漏洞极强的扩散和辐射效应”[8]的缺陷来获得网络空间的控制权,并在极短时间迅速传播负面内容。而精准打击则是针对特定领域尤其是特定的意识形态领域实施攻击,控制所需攻击目标的核心构架,以期达到直击对方要害的目的。网络空间的安全设备一旦遭到攻击组织的破坏,不仅不能起到安全保护作用,甚至会使网络成为攻击组织持续破坏的目标。无论是大范围破坏还是精准打击,网络空间威胁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限制,进而延伸到物理、社会空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消解作用。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营造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目标是使各族群众明确其国民身份并促成国民之间的紧密联系。网络空间的出现及其不断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时代场域。国民在与网络空间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通过感知网络空间中呈现的特定价值观,可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清除网络空间中的各种非法价值观,赋予网络空间更多正面的社会价值,从而使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奋斗。

(一)荡涤网络民粹主义错误思潮

网络民粹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在这一阶段,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及国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正视并识别出网络民粹主义背后的真正民生需求”,[9]重视转型期社会产生的客观社会矛盾,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空间,消除网络民粹主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威胁。

第一,源头治理,遏制网络民粹主义生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信息的接受、识别、研判、预警、追踪、防控、阻断等”[10]机制,防止民粹主义进一步演变。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网络民粹主义的生发及发酵机制,正确研判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趋势。在现实中一旦出现网络民粹主义的相关议题,政府相关部门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封锁、屏蔽相关舆论,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同时利用主流媒体针对相关舆论进行正面价值引导,阻断民粹主义的网络聚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防止网络民粹主义向现实社会转化。深入研究网络民粹主义的具体爆发点,“增强民意沟通的民主化、高效化和科学化”,[11]避免网络民粹主义具象化。总之,应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寻找网络民粹主义生发的“根”,为民众提供有效沟通途径,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度。

第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升社会凝聚力。“赢得了人们心灵的战斗才能统治,因为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对弹性的另类网络的权力所动员的心灵而言,巨大的、严格固定的机器将不是对手”。[12]这就要求在治理网络民粹主义时应通过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来消弭网络民粹主义生发及传播的心灵土壤,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消除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心理裂痕,进一步提升社会凝聚力。具体而言,一是要牢牢掌握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使马克思主义在其传播过程中获取民众的最大支持。二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族群众中真正“入心”“入脑”。三是建设数字政府,加快形成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互通互融的大传播格局。如此才能有效消除网络民粹主义,推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第三,坚持人民主体性,推动制度建构。网络民粹主义常假以“人民”的名义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可以遏制网络民粹主义的生发与传播,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利条件。具体而言,不仅需要网络技术的处理,还需进行制度性建构。“将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唯一途径”,[13]要确保民众诉求的畅通性,推进政治参与制度的合理化与规范化。同时,利用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治参与制度不断创新,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巩固和发展。

(二)纾解网络虚无主义思潮

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使网络与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交汇,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这表明,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一个重要阵地。为了更好打赢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发力。

第一,培育积极社会心态,阻断网络虚无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4]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可以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防止民众产生逆反心理,阻断网络虚无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疏导群众的心理和情绪,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心态具有预警性,如果处置不当,会导致“社会断裂”,进而可能出现“塔西佗陷阱”,影响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因此,必须稳步营造健康的大众心理,促使各族群众激发出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此才能有效纾解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

第二,树牢唯物史观,强化正确历史观教育。正确历史观的培育是以唯物史观为前提的。培育正确历史观需要有历史教育的引导者,这些引导者可分为“职业历史学家、具有专业素养的历史人、对历史感兴趣而渴望并愿意接受历史专业训练的社会人、普通人”。[15]一是要着力引导史学研究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在引导时既需要正确应用唯物史观,又需要职业历史学家、具有专业素养的历史专家的科学引导。二是“建立公益、权威的历史资料库”[16],使其成为还击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资料库的建立不仅需要职业历史学家等运用唯物史观扎实发掘本真史料,还需要在建立过程中提高史学研究的预见性,及时回应网络舆情的新问题。

第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价值引领。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7]要确保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时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铸牢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要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话语遵循着、生产着权力,它强化权力”,[18]主流话语权建立的前提必须是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19]必须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研究,拓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资源,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不断增强凝聚力、权威力。

(三)织牢网络空间安全保护网

当今世界,“互联网对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更大作用。”[20]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织密织牢网络空间安全保护网,切实掌握网络空间主导权。

第一,利用现代化技术,织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事关我国社会能否有序运行,是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堡垒,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一是维护好粮食、交通、能源、水利、金融、军工等领域信息安全,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分类重点保护,力争做到职能分工清晰。二是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主动防御能力。网络攻击已成全球公害,很多攻击组织专门研究新型恶意攻击代码来摧毁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对此种情况,必须依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增强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动防御能力,力争将网络威胁扼杀在摇篮。

第二,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变革。“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21]已成为当前网络空间营造的共同目标,亦是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一方面,网络空间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要尊重网络主权,不搞网络霸权。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国家网络治理的合作,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通过网络空间治理,还网络空间以风清气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高度的文化认同。

第三,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政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就是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织密织牢网络空间安全网。一方面,要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的媒体人。媒体融合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平台、终端、技术,而是“人与人的融合,人与技术的融合”。[22]因此,应加大对全媒体人才的培训力度,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有深度。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23]尤其是面对各族群众关心的话题时,主流媒体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及时发布相关新闻信息,为其他正规媒体提供新闻来源。此外,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中强调“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将数字技术运用于政府管理,才能更好识别群众需求、更好为群众服务,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网络空间
民粹主义研究的概念泛化问题及其辨正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