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

2022-12-18詹志华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产力共同富裕马克思

詹志华,孟 珍

(1.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2.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表述,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南方谈话”中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共同富裕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以其为支点,透视、梳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对于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

马克思主义蕴含了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指明只有通过革命消灭剥削和私有制,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学说来看,共产主义社会终将代替充满压迫和剥削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包含了目标追求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引,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初步提出了共同富裕。陈独秀在1915 年创办《青年杂志》时就对财产私有制进行了抨击,李大钊在1921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就提出了“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2)详见秦川著《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李大钊》,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0页。的社会主义构想。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意识到,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具备制度条件,唯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没收地主土地”等一系列土地政策,为广大农民争取利益,这是我们党探索共同富裕实践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探索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行“一化三改”,对原有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根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概括,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了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为共同富裕思想注入新的内涵。与此同时,我国也迈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二、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主要回答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和反贫困路径建设两方面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而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3)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页。。因此,在反贫困路径建设方面,马克思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使劳动者逐步摆脱贫困。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他还提出了“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等共同富裕思想。到了今天,习近平关于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共同富裕的阐述更加细化,赋予了共同富裕新的内涵,开创了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贫困理论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转化为具体实践目标,使得共同富裕目标更加切实可行。

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生产力发展在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进行了科学预测,并从制度和生产力等方面进行了预见性描绘,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使其变为科学的理论,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其一,从生产力层面来看,生产力的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确证了物质生产资料在人们生活中的基础作用,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扬弃“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6)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7)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页。。其二,从生产关系层面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列宁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进行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发展中自然产生的社会革命,即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把它们变为公有制”(8)详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3页。。只有坚持公有制,才能最终走向没有剥削和压迫的“自由人联合体”。邓小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一脉相承。今天,习近平总结了党的实践经验,从当今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实际出发,为共同富裕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同时也希望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谋求世界的共同富裕。

三、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自觉践行

共同富裕是包括全体人民在内的共同富裕,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根基,也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实践的价值取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不断进行探索,怀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为7.7 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2012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为9899 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国家级贫困县数量为832个,2020 年底,这些贫困县已全部脱贫。在城镇化建设方面,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0.64%,2020年已达到63.8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已进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一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将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将取得阶段性成果。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在新发展阶段践行初心使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共享。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共享共富”取代了“先富带动后富”思想成为当今推进共同富裕的主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延续。

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有效解决影响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要从共同富裕的目标着手,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方面积极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其一,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内涵丰富,是包括人口、区域、精神等在内的全面发展,应坚持让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核,补齐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不断完善我国高质量发展体系。其二,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为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制度支持。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继续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视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不能盲目搞“杀富济贫”,避免掉入福利主义陷阱。其三,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在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我国的共同富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在公平正义、精神文明、物质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更完善的建设,能够强化我国的政治引领优势,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其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共同富裕注入国际主义因素。马克思主义理论表明,无产阶级始终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目标。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共识,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能,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生产力共同富裕马克思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像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