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准把牢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

2022-12-18孙迪亮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民农业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把农民共同富裕视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要求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富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民共同富裕确实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和最大难题。在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下,深刻体认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要义,把准把牢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新时代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对策,对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和促进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彰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

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然而,我国地域广袤,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较之于城镇居民而言总体偏低,因而农民成为攸关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是由农民在我国人口数量中的巨大占比决定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国,“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1)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推行农业非农化、农村城镇化改革,逐步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务工,但并未有效缓解农民数量众多的压力。20 世纪80 年代,邓小平在谈及我国稳定和发展问题时多次表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2)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全国摆脱贫困,“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3)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4)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这充分表明,农民对解决全国温饱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

及至本世纪初,遵循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圆满完成了第二步战略目标,社会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广大农村并未全部实现小康,甚至还存在大量的贫困农民,实现农村全面脱贫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5)详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帮助贫困农民顺利摆脱贫困并实现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坚持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6)详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理念为引领,将农民完全脱贫视为一项政治任务,积极推行一系列抓脱贫、促扶贫的方针政策,致力于完成脱贫攻坚总任务。经过不懈努力,2020 年底我国9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决定性胜利,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支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仍有5.1 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36.11%(7)详见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这就决定了农民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

二、农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

从城乡结构来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指城乡居民都富裕,但要让所有农民都像城镇居民那样富裕,其实很难做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民富裕不仅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

首先,较之于城镇居民,农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对弱势地位较难改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基础是农业,而农业较之于工商业而言是弱质产业、低盈利产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说法,时至今日,农业仍然是具有较高自然风险性、较低经济收益性的弱质产业,其对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远不及工商业。二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科技文化素质,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城镇居民而言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决定了农民很难达到如同城镇居民一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1978年为1∶2.56,虽然1984年一度缩小到1∶1.74,但2020年仍为1∶2.56(8)详见张红宇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https://m.gmw.cn/baijia/2021-03/21/34702763.html,2021年3月21日。,且收入差距绝对值有增无减。

其次,就农村内部来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基础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十分明显。诚如邓小平所言,“虽然有一些地区的农民生活比较宽裕,但是多数地区的农民还处在贫困状态”(9)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农村地区还没有摆脱贫穷,主要是在西北干旱地区和西南的一部分地区”(10)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这些相对贫困地区无疑是全民奔赴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天然“坑坎”,也是农民共同富裕的难点所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不但在客观上拉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且拉大了农村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农民收入最高的地区上海为34911元,最低的地区甘肃为10344元,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高达3 倍以上;广东省内最富地区农民收入为最穷地区农民收入的3倍(11)详见张红宇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https://m.gmw.cn/baijia/2021-03/21/34702763.html,2021年3月21日。,区域内农民收入差距十分突出。此外,农村贫困地区脱贫后仍存在返贫风险,这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更大难点。

三、新时代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策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行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这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任重而道远。2021 年8 月17 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明确表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12)详见《〈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http://cpc.people.com.cn/n1/2021/1015/c64094-32255133.html,2021年10月15日。。当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不应以减慢工业城市发展步伐、降低城镇居民富裕程度为代价,而应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优质发展为前提。

首先,推进农业现代化。无论何时,农业都是保障农民生活、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兜底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邓小平多次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3)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必须坚决夯实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并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新时代,我们仍应大力推进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决不能以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下降为借口而轻视农业、贬低农业。习近平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14)详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4页。缺少现代农业的有力支撑,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然难以为继。在新时代必须切实做到农业优先发展,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具体而言:一要提倡科技兴农。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也是农民致富的可靠保证。要以科技发展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资源追加型农业生产模式。二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事实证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片面化是阻碍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全面增收的重要因素,而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均衡协调能促进农业全面提质增效、农民广开增收门路。三要强化以工促农。工业和农业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农业的长期羸弱必然危及工业和城市现代化。邓小平曾多次告诫道:“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15)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必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稳步发展。

其次,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确保农民生活富足、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可靠保障。特别是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改变农村经济落后面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尤为必要和重要。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谈到农业发展方向和农村政策设计时就多次表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在农村,我们终归还是要让农民搞集体经济”(16)详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在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仍须大力发展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因为“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保障”(17)详见习近平著《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3页。。如若忽视、弱化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势必难以实现。当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政策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和调整的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也应与时俱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再次,完善农村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18)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完善和实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调控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多元化收入分配制度的长期实行,导致农村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当前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收入分配制度,更加重视农村社会公平,确保广大农民普遍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下两方面:一是坚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地区差异、人群差异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长期存在一些生存条件艰苦、生活较为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破解农民贫困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也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条件,因而必须坚持和完善。二是尝试构建第三次分配制度。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影响下所进行的自主自愿的收入捐赠,是对收入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可弥补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的不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19)详见《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s://www.12371.cn/2019/11/05/ARTI1572948516253457.shtml,2019年11月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0)详见《研究共同富裕!中央财经委召开第十次会议》,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099542,2021年8月18日。。将第三次分配有效纳入农村收入分配制度中,鼓励公益慈善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企业和个人向农村贫困地区、贫困户提供经济捐赠和帮扶,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而有利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最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1)详见《〈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http://cpc.people.com.cn/n1/2021/1015/c64094-32255133.html,2021年10月15日。。早在1978年,邓小平在谈及改善人民生活时就提出了“两个好一些”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22)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对农民而言,实现共同富裕既要保障“富口袋”的“丰衣足食”,又要坚持“富脑袋”的“诗和远方”。在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情况下,全面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诉求,解决农民的“精神贫血”问题,应是下一步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必须抓牢抓好的一项重点任务。为此,应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力求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植于共同富裕之中,实现物质、精神、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因此,应着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民日常生活,通过破除封建迷信、宣传道德楷模和身边好人好事等道德宣教活动,优化农民的价值观念、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同时,还应在充分考虑农村地域差异、挖掘并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当地农民对文化产品的实际需求,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产品,构建高品质、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民农业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耕牛和农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