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四个统一”
2022-12-18罗小燕刘善玖
罗小燕,刘善玖
(赣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红医精神溯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贺诚、傅连暲、戴济民等为代表的红色医务工作者,与全体苏区军民一道,竭诚投身于中国革命和苏区医疗卫生工作,开创了人民卫生健康事业之先河,他们不但不计报酬地救治伤病员和老百姓、积极鼓励和发动群众推进卫生防疫运动、积极主动向苏维埃政府捐款捐物,而且无偿救治俘虏伤员,孕育了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2]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推动红医精神进于脑、入于心、化于行的关键路径,致力于培养当代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念、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当前,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活动存在活动内容亟待充实、学理研究亟待深入、活动形式亟待革新、宣传力度亟待强化等现实境况,要继续推进红医精神深入头脑、深入人心的实效,需坚持“四个相结合”。
1 割裂状态: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爱国情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国志等教育在实际教学贯彻落实是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红医精神充分彰显着红色医生优秀的精神品质,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以及强烈的感染力。把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堂,能深化医学生对红医精神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强化医学生的政治立场,进而有利于加强对医学生的思想引领。但是,红医精神在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1.1 坚定理想信念的培育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相矛盾医学院校是为我国人民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要把医学生培育为具备政治坚定、技术过关、医德高尚和“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时确立提升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的情感价值目标。但是,当前世界各国正面临着百年变局与疫情严峻而又复杂的局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正愈演愈烈。当代大学生多以“00后”为主体,对新鲜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心与缺乏一定的辨析是非能力并存是普遍现象,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纷纷侵扰着学生的头脑,深刻影响当代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念、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而大学时期正是医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亦是容易迷茫的时期。因此,思政课的理想信念培育与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具有内在的矛盾性,是摆在思政课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2 思政课的学理化要求与实践延伸作用相脱离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相统一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要求。理论课不但需要鲜活的案例,更需要理论的升华。第一,思政课教材为统编教材,内容丰富但缺乏特色,将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是增加思政课特色的一大创新。根据医学生的学情和特点,思政课教师擅长使用案例来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虽然大学生对鲜活的案例素材兴趣十足,但若在课堂上融入过多或盲目生硬融入,对红医精神缺乏学理性的探讨,容易导致课堂缺乏理论的深度。第二,实践是理论课的延伸,也是提高思政课的生动性与吸引性的方法之一。为促进理论与实践更大程度地融合,加深学生对红医精神的理解,部分教师会采取实地参观调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红医精神教育,但是部分学生在参观学习时却停留于拍照留念,参观结束后提交的学习心得或者参观感悟只是单纯为完成任务,使得参观学习演变成一种形式,相关知识很难入脑入心。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实现真正的有机统一,实践内容与思政课培养效果相脱离,二者实际上未实现深度融合与统一,而解决这一教学困境的根本方法就是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1.3 思政课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师在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承担者、考核评价者,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涵养、高尚的品德素养等,才能感染学生。但是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红医精神的研究不够深入,对红医精神缺乏自己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将红医精神和思政课具体内容整合的程度还不够,红医精神融入不同课程的案例重复是常见现象。因此,很难确保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学内容无法以透彻的学理性回应学生、回应现实,也就无法真正说服学生、引导学生,较难对学生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红医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增加了思政课的特色内容,但也无形中增加了思政课讲授的内容,部分教师为在规定时间内授完课程,通常会避免过多的展开,采取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伴随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较难契合学生对知识认同的特点,也不符合“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如果过分注重课本讲授,做不到方式创新、与时俱进,就很难去挖掘学生学习红医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红医精神的宣传媒介与融入路径亟待创新对红医精神的宣传与推广尚未形成一整套机制。首先,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打造“思政金课”是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有必要对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使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得到感染,接受并宣传红医精神。同时,新媒体的运用能够使教师将所讲授的知识较好地展现出来,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认同感。新媒体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但大部分教师对新媒体的运用仅仅停留在使用PPT进行讲解,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不足,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其次,对红医精神的宣传仅仅依靠思政课是不够的,需要把思政课的教学和课程思政充分相结合,但目前也存在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的思政目标缺乏仔细分析和科学定位,制定思政目标过于随意甚至太过笼统,致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的“三维目标”很难实现有机融合。最后,红医精神的宣传与推广尚未形成一整套机制,只是停留在医学院校,在其他普通院校的曝光度较弱,需要拓宽融入渠道,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大对红医精神的宣传拓宽教育成果。
2 融合发展: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四个统一”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已十分明朗,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毫无疑问是探索医学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选择之一。鉴于目前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亟待寻求破解之道,实现融合发展。
2.1 坚持政治导向与情感涵养相统一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医学生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是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前提,医学院校必须要求学生深入掌握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时刻牢记于心并将其积极投身于实践之中,在医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除了技术高超以外,其政治坚定是极其重要的。坚持政治引领与情怀涵养,是推进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2.1.1 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想信念医务人员和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央苏区卫生事业开展的重中之重。1931年,红军军医学校创建,毛泽东强调要把“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作为办学方针[4]。红军医院特意设立了政治机关,配备政治工作干部,采取政治上的一切措施,保障伤病人员快速康复以及提高伤员的政治情绪。后来在红军医务学校招生简章中,政治素质是衡量学员能否入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例如:第六期军医科招生要点第二条的规定“思想正确,政治坚定,身体强健,能看懂简短文章……志愿终身于医学,不论男女,均得报考”[5]的要求作为录取的要求之一。一批接一批的红色医务人员在经过专业的医学知识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后圆满毕业,他们被分配到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即使条件困苦,但他们政治立场坚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紧随中国革命队伍,坚持将社会利益置于首位,不遗余力地医治伤病员,还为当地群众治疗,为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医学院校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民卫生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作为讲政治、讲信仰的前沿阵地,把红医精神融入思政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医学院校学生不仅政治坚定,而且情怀深厚,拥有深深的家国情怀,以案例教学和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家国情怀。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详述苏区卫生事业的奠基人——贺诚的故事来帮助医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并忠诚于医学卫生事业,以此帮助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2.1.2 坚持情怀涵养,确立价值追求无私奉献、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中共二大会议上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6]回顾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百年变迁,党一直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即使在环境严峻的土地革命时期,红色医疗人员把伤病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常流血牺牲也不轻易舍弃,表现出拯救生命、无私奉献的情怀。
思政课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医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以傅连暲、戴济民为代表的红色医疗工作者的案例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红医精神,开拓创新建功立业;《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时可讲授杨振德高尚的医德——活菩萨的故事对医学生进行医者仁心地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第二章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部分融入我国中央苏区红色卫生事业的创建历史,讲授红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红色卫生事业创建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引领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的深厚家国情怀,充分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相结合,培养他们面向基层、服务乡村的职业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力量。
2.2 坚持学理研讨与实践指导相统一坚持学理分析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是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红医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思政教师要加强对红医精神的原理根基的研究,以深厚的理论吸引学生,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指导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红医精神,让红医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2.2.1 坚持学理分析,强化理论溯源⑴红医精神兼具显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原理根基。在医学院校思政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研读,探寻红医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理论溯源,用理论说服人,增加教学的学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要讲明红医精神的能动作用。条件艰苦的土地革命时期,以傅连暲、戴济民为代表的红色医疗工作者在竭力推进苏区卫生事业发展时,孕育了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红医精神,引导学生感悟并传承红医精神,发挥红医精神的能动作用,培育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⑵红医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品质。在中央苏区时期,红色医务工作者自始至终贯彻“一切为了伤病员”,在医治过程中,红军伤残人员、人民群众,甚至白军伤残人员都能得到红色医务工作者不留余力地救治。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红医精神凸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政治理念,思政课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服务基层、一心救治病人的服务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⑶红医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中央苏区一方面面临地理环境恶劣,另一方面被国民党封锁扫荡,面临医疗药物不足的困境,于是自己创建医学院校来培养医务人员,缺少教室就借用群众祠堂或者自行建造,缺乏讲义教具就自己编纂并印制。在学校,学习普通内外科的诊断和治疗、绑带、急救、看护常识与卫生常识等专业知识,提升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7]。此外,还面临药物欠缺问题,医护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就地取材、建造制药厂、现金购买、取之于敌四种解决方案来解决当时缺少药物问题。红色医务人员具备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精神品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内容必须要找准内容切入点进行精准融入,使教学过程更为自然,避免生硬融入。案例使用尽量要丰富且避免重复,需要整个学院形成合力,将课程自上而下进行统一规划,不同课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进行阐述,收集更多的资源和案例,进行共享。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可通过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解读、撰写小论文、分享感悟等活动,在“读、诵、写、悟”方面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独特魅力所在,寻找红医精神的渊源所在,进一步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2.2 坚持实践引导,鼓励社会服务赣南红色资源丰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现场教学、志愿者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医学生,深厚的理论知识是投入社会实践的重要前提,将书本所学理论知识投入到实践之中更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的关键一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中央红色医院旧址、红色卫生史博物馆、红井等红色遗迹和博物馆,通过生动案例讲解红色卫生发展历程、红医故事等,展示苏区军民为身体健康奋斗的艰难历程,让学生现场感受红医精神的魅力所在,加深学生对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的了解,推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艰苦奋斗意识。为了加强学生对红医精神的感受力,赣南医学院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每年通过选拔和培训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担使命、讲奉献的博物馆讲解员开展有效育人活动,讲解员经过系统培训、反复训练、步入讲解,他们置身于一幅幅红色历史照片、一件件陈列物品中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为不同的人群讲解红色卫生发展的历程和红色卫生知识,不仅为本校学生讲解,而且为社会其他院校的参观人员讲解,加深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理解并掌握红色卫生知识,进一步领略红医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深意。还可以分批组织学生定期到福利院、社区、养老院等对卫生知识进行宣传,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积极服务社会,从学校小课堂到基层大课堂,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感受红医精神[8],充分理解当代医学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做红医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2.3 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通过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构建和实现和谐的思政课师生关系,推动二者在教学认知、情感和目标的共同成长。
2.3.1 坚持教师主导,提倡身先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时用坚定的理想信仰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视野、严格的自律和高尚的人格来感染学生。首先,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政治信念,具有坚固的共产主义信仰,只有自己真懂、真信,才能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其次,思政课教师胸怀国家和民族,爱岗敬业,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家大事。再者,思政教师应具备渊博扎实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加大对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料文献的挖掘和整理,积极推进中央苏区卫生发展遗存调查,加强红医精神的诠释和解读,丰富红医精神内涵,强化红色卫生文化研究力度,以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喜爱。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好榜样示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感受到教师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以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好感度。
2.3.2 坚持学生主体,激发学习主动医学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至关重要。深入研究医学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当今大学生的主体力量为“00后”,他们思维能力强,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方式了解知识和新闻,但对老师具有一定的依赖度,在一定程度上,碰到难点问题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为此,要全方位充分激勉学生学习的渴望,鼓励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学习,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思政课教学应全方位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主题研讨、主题辩论、课堂讨论、提问、社会实践等方式,探讨红医精神的内涵、讲解你心中的红医英雄、争当新时代红色英雄等方式将课堂的主体性还给学生。赣南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中,组织开展了致敬英雄主题演讲教学活动,将每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节课前轮流上台演讲,介绍一名英雄人物的事迹及其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谈谈感悟体会。“纲要课”在第五章、第六章的致敬英雄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红医人物有:贺诚、傅连暲、李治、戴济民、陈义厚、唐义贞、戴正华、陈志方、张汝光等红色医务人员,感受他们为了革命无私奉献、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讲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拓展当时红军伤病员的救治情况,引出红色卫生的早期创办情况;讲授根据地建设内容时,讲授医疗卫生建设情况,包括中央苏区医院的创办、红军卫生学校的创办、卫生防疫运动等,对比国共两党对待病员态度的不同,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使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碰撞,引导学生系统了解红医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健康事业作出的贡献,了解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4 坚持媒介融合与路径创新相统一
2.4.1 坚持媒介融合,加大宣传力度为了将红医精神与思政课程教学充分融合,有必要将红医精神与新媒体结合,以虚拟仿真技术使红医精神可视化、具象化。医学院校充分挖掘红医精神的资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红医精神相关的虚拟仿真纪念馆,即使学生不亲临现场,也能深刻感受到红医精神背后的生动故事和历史脉络,通过虚拟形式对话、创作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红医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而提升医德修养。同时,使用互联网工具加强对红医精神的继承、创新和宣传。采用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大对红医精神的宣传力度,如介绍傅连暲、陈义厚等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故事、和平年代的赤脚医生肖卿福等医护人员代表和疫情防控期间前往一线的“抗疫”医护人员积极践行红医精神的新时代红医等英雄故事等,展现红色医务人员深厚的家国情怀、拼搏奉献的作风。
2.4.2 坚持路径创新,体验红医力量当前,红医精神融入教学渠道不多,要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拓宽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红医精神的力量。
第一,发掘红色资源。我国红色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各地学者专家根据各自地域特色对红医精神进行充分研究。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该充分整合红色教学资源,对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学校编写的《红色医疗卫生故事》、中国医科大学的《红色卫生文化概论》、赣南医学院的《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简史》等有关红医精神的书籍资源进行整合,纳入“大学习”在线学习平台题库和思想教育工作内容,引导医学生自觉接受红医精神熏陶,融入职业理想和精神教育,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第二,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结合红医精神的相关内容,结合医学院校的校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开展校园的实际教学,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学生的关注点,有机地将红医精神融入社团、知识讲座、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各类活动之中。如赣南医学院的“概论课”上通过学生收集、整理和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讲述红医故事,以此凸显各类活动的红色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感受红医精神育人力量,增强红医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三,运用英雄榜样示范引导。我国世代医护人员在红医精神影响下,政治坚定、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红医精神,以实际行动激励学生克服艰难困苦、勇于立足实践、敢于实践创新,推进我国的人民医疗健康卫生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辉煌。思政课上结合身边的“最美医务人员”进行座谈会、交流会,通过分享他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感受他们高尚的医德修养素质。比如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肖卿福,他1974年从我校毕业后,在麻风村——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肖卿福在村里既担任医生的工作又承担护理员的职责,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从未有过任何埋怨,用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着红医精神,引导着一代代赣医学子扎根基层,做人民基层群众健康的守护者。鼓励学生向英雄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四,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医学专业课程根据每个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特征与红医精神充分结合:一是医学相关专业以推进课程思政为结合的主要方式,将红医精神的生动故事和案例融入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修养。二是医学人文相关课程要借助红医精神元素,引导学生争做一名有人文情怀的医者。要求医学专业教师积极将红医精神价值元素纳入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全过程。三是在思政课程中,通过教学和引导来提高医学生心理认同感。将三部分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全方位与红医精神相结合,提升医学生医德修养。
综上,红医精神是启发医学院校学生思想觉悟的力量源泉。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要着重解决医学生在传承、弘扬红色精神面临的困境,推动政治导向与情怀培育、学理研讨与实践引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媒体融合与路径创新“四大融合”。深入挖掘红医精神的深刻内涵,探索融入新渠道,创新融入新模式,切实提高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