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之路

2022-12-18

学习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伪军边区根据地

杜 强

1938 年10 月,趁武汉及周边地区大片国土沦陷之际,日军以武汉为中心,沿水陆交通线建立起可以辐射到鄂、豫、皖、湘、赣五省的各级伪政权的后方基地。鉴于此,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周边沦陷区建立根据地,对抗日伪军。然而,要在日伪军、国民党中央军及各派地方军防区夹缝中求生存并非易事。在无成建制部队为建军基础、长期孤悬于其余兄弟根据地之外、与国民党军和日伪军防区犬牙交错地交织在一起的不利情势下,鄂豫边区的抗日部队探索出了适合根据地的发展路径:以游击队为基础发展正规军,逐步变游击区为多块小根据地。

一、以各类零散部队为基础发展正规军

(一)豫南、鄂东新四军游击小分队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鄂豫边区指东起安徽宿松,西至湖北宜昌、当阳、荆门、襄樊,北至河南舞阳、叶县,南达湖南幕阜山的广大地区。国共两党当时力量的悬殊对比,导致共产党只能在此建立基本区狭小分散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主观上,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主力红军因反围剿失败而转移,原苏区留下的力量异常薄弱,这种情况直到武汉沦陷前都未得到明显改善。客观上,鄂豫边区远离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活动区,在整个全面抗战时期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不仅如此,国民党第五、第六和第九战区在鄂豫边区外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限制了鄂豫边区新四军的生存空间,而日伪军则以交通线连接军事据点、重要城镇构建了封锁链,将鄂豫边区分割为若干小块。总之,在缺乏正规军、党组织力量薄弱和内外皆有强兵的不利情势下,我们党在鄂豫边区无法依靠成建制正规军直接创建稳固根据地,不得不选择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路径。在武汉外围创建根据地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无成建制武装的难题,正如毛泽东所说,“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支抗日的武装部队,并使用这个部队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所以建立根据地问题,首先是武装部队问题”。

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由党所领导的最早武装是由国民党信阳县交通队、警察与县常备队整合而成的信阳挺进队。该队建于1938 年10 月,至11月底时队伍有300 余人枪,名义上由国民党信阳县长李德纯任司令。中共豫南特委抓住李德纯赞成共产党政策的心理,积极争取他加入了共产党,取得了部队指挥权,这支部队为日后共产党深入武汉外围敌后打下了武装基础。中共湖北省委出色发挥党的宣传优势,在短时间内动员了大量人员参军。武汉沦陷不久,中共湖北省委派红军时期的老党员张体学到鄂东组建抗日游击队。张体学抓住鄂东民众盼望有军队保卫家园的心理,大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深得民众拥护。1938 年10 月24 日,中共湖北省委在黄冈县成立了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同年底,队伍发展到730 人。

(二)从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鉴于鄂豫边区为中国抗战前线与中国抗日大后方的过渡地区,战略位置很重要,而日军企图以武汉为中心扩大沦陷区,进而加强对华中地区的控制,同时面对国民党军主力从武汉及外围撤退,又一时无法收复失地的危急情况,中共中央感到迫切需要在武汉外围发展新四军。周恩来认为,“愈向敌人后方,愈能得到发展机会”。中共中央致电中共中央中原局时指出:“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地域,并在战略上华中亦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到整个抗战前途甚大。”于是,中共中央中原局要求李先念等在最短时间内创建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5000 人以上的新四军,确立我党在鄂中的地位。1939年6 月,李先念将豫南、鄂中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各路游击队、支队、团队和大队统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支队由司令员李先念统一指挥,自此,鄂豫边区拥有了由党统一领导的成建制武装,为建立正规军打下基础,部队发展进入新阶段。

为完成中共中央交付的扩军任务,也为壮大党在鄂豫边区的军事力量,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一方面主动打击敌伪,另一方面继续吸收各类武装加入队伍。1939 年8 月,支队在罗山朱堂店击败400余日军与大量伪军,成功迫使一个中队的伪军投降。9 月,大败土匪出身的反共军李又唐部后,成功招募李部1000 余士兵入伍。12 月,争取到伪军郭仁泰部1000 余人反正……1940 年1 月,经多次扩军,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总兵力超过了9000 人,并在中共中央的要求和指导下,改为中原敌后的第一个游击主力兵团——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这对鄂豫边根据地的开创起到了奠基作用。此时,根据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毛泽东认为,“只有广泛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以与全国力量相配合,才能制止投降,才能巩固统一战线,才能争取时局好转。而现实能够发展武装的地区,主要的只有山东与华中”。因此,中共中央要求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一年内发展到4 万人。

然而,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惧。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后,国共关系由抗战初期的相对融洽转变为日趋紧张。1939 年7 月,国民党湖北省建设厅指责共产党:以行统一战线为名,行扰灭国民党之实。此后,国民党开始围攻、监视和限制挺进纵队的发展,这导致纵队在1940 年底只发展到15000 人,未能完成4 万人的发展任务。不过此时,共产党不仅在鄂中地区建立了一大片根据地,还实现了由中共鄂豫边区党委统一领导根据地内原本由各地党委分散指挥的互不统属的部队。而且,部队装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由原来的缺枪少弹,发展到拥有长枪短枪9000 余枝,迫击炮2 门,轻重机枪200 余挺,刺刀、大刀300 余把,军用骡马346 匹,各种弹药20 万发,为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新四军第五师正式建军与全面发展

1941 年2 月,据中共中央军委令,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全师下辖三个正规旅,为新四军七大主力之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基本摆脱了国民党的政治束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正如刘少奇所说:“重庆当局取消新四军番号,这对于新四军不独毫无损失,反而使新四军在今后可以自由活动,不受限制,更可利我们的发展。”随后,新四军第五师按独立自主的发展原则,至抗战胜利时发展到5 万人,成为党在华中地区的主力正规军之一。全面抗战时期,新四军不仅重视部队规模的扩大,也注重部队的正规化建设。能否使部队中地缘不同、成分复杂的人搞好团结,是新四军第五师能否实现正规化的关键因素。新四军第五师的指战员由当地地方党组织培养起来的、竹沟留守处派来的、统战来的等多类人员构成,成分复杂,同时部队中各类人员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和隔阂。为此,中共中央积极帮助新四军第五师进行正规化建设。1942 年5 月至7 月,中共中央任命声望卓著、各方信服的李先念出任鄂豫边区党政军委员会书记、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由其全面负责部队的正规化建设,部队的正规化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选择李先念除了他的资历和声望外,更重要的是他能任人唯贤。李先念对干部量才使用,安排延安派来的,军事经验丰富的原红一、二、四方面军干部在旅、团等各级军事指挥岗位上,“五师没有成建制的红军做底子,但由于李先念注意正确配备和使用这批红军干部……因而保证了五师从组建起,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安排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在其擅长的政治教育、宣传、统战和技术岗位上;安排熟悉边区乡土民情的工农干部在军事和后勤岗上。20 世纪80 年代,李先念的老部下谈五师成功经验时说,“李师长使用干部,疑而不用,用而不疑。因为有这种特点,所以五师发展很快,而且是从零星小块组织发展起来的”,不讲山头与出身,只讲民主。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同样是新四军第五师走向正规化的关键要素。1938 年8 月,新四军政治部强调:“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这是中国共产党部队与其他武装的本质区别。新四军五师政治部要求军队:要绝对听党指挥,执行党的政策;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要正确;内部要团结一致;具备高度的战斗力;克服逃亡;肃清奸细。更可贵的是,新四军第五师从不放松军队的政治教育。师政治部记录了13 旅干部政治文化考试情况:考试由上级政治部派专人监考,限定时间,当场交卷;不能笔答的,逐题口试,由他人代笔答卷;考场上,应试的团营级干部情绪紧张,考场气氛严肃;连排级干部的考场秩序良好;考试后,总结经验,找出缺点,制定解决方针。

基于敌强我弱、抗战持久和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情况,游击战在抗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正规军打游击战与游击队不同,要求灵活运用兵力的分散与集中,在运动中打击敌人。由于五师的战士不少来自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克服游击习气,强化部队战斗力,使部队既能打游击战又能打运动战,是五师的强军之道。注重利用战斗间隙有计划、分阶段训练部队游击作战和正规作战能力是五师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如1943 年7 月至11月的军整工作:第一阶段,提高干部战术指挥及管理教育能力,加强部队袭击、伏击、破击等游击战术教育;对战士着重射击、刺杀、投弹与利用地形和接敌动作训练。第二阶段,重点训练主力部队的大兵团进攻战术,注重进行碉堡攻坚、巷战及村落战训练;对战士大量训练枪榴弹、机枪射击;对干部注重训练本身职责,彻底解决自由散漫问题。第三阶段,强调军事干部必须纠正不正确的战术思想和战斗作风。经正规化整训后的五师战斗力大增:1945 年初,以千余兵力出击河南,仅数月即开辟纵横百公里的豫中南抗日根据地,新建汝南等七县政权,兵员超过8000 人,初步打通了鄂豫边区与华北八路军根据地的联络通道。

针对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游而不击”的虚假言论,2015 年,杨奎松利用大量史料证明了抗战初期八路军积极出兵抗日的事实。笔者在翻阅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证明了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和新四军第五师积极抗日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仅1940 年,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与日伪军作战136 次,毙伤日军1760 人、伪军1590 人,生俘日军5 人、伪军1920 人,动员伪军反正2350 人,并缴获枪支4000 余、炮数十座,摧毁各级伪政权500 余处。不仅如此,五师于1941 年打败反共军102 次,1943 年汤恩伯、李品仙、李宗仁部的大规模进攻皆被五师打败。至1945 年1 月,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面积达30 余万平方公里,人口920 万。如果没出动相当规模的正规军是不可能取得上述成果的。

二、变游击区为根据地

(一)变游击区为根据地的目标

变游击区为根据地亦是共产党在武汉外围沦陷区成功立足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处在四面或三面被包围的中间,要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山地当然是最好的条件,但主要是须有游击队回旋的余地,即广大地区……河湖港汊更不用说”。在以武汉为中心的鄂豫边区内,横亘着大别山、桐柏山等大山和大量丘陵,流淌着长江、汉江等大小河川,分布着洪湖等大量湖泊,这对共产党的抗日游击队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庇护作用。但共产党在武汉外围的力量同日伪军、国民党军相比,仍处于弱势。国民党军队在外线的包围和日伪军在内线的分割,导致新四军需要在游击战中逐步将游击区发展为多块小根据地。军事力量的悬殊使得包括新四军第五师等各个时期的主力部队无法整体会师后去直接开辟大片的稳固根据地,只能在运动的游击战中建立多块小根据地。一方面,新四军被日伪军分割在武汉外围广大地区的各地山区中,无法集中行动。另一方面,即使是集中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也更容易遭到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围攻,如此一来处境更凶险。因此,除抗战胜利前夕,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尤其是在新四军第五师时期基本是分散行动。

(二)变游击区为根据地的举措

第一,建立基层抗日政权。建立基层抗日政权是变游击区为根据地的核心步骤。1939 年,刘少奇指出,新四军单靠军事很难在鄂豫边区立足,而是要从下至上、从小而大地在这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地方党组织很好地贯彻了刘少奇的指示,在鄂中、豫南山区广泛建立了四类乡、县级政权。一是1940 年初,在应城、安陆、信阳、京山、应山等县境内,由18 岁以上的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乡、县级政权;二是改造国民党县政权为抗日民主政权,如汉川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即由国民党汉川县政府改造而成;三是在鄂东直接由军队建立政权,如1940 年2 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直接推翻国民党云梦县政府的基础上,新建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四是在敌占区建起“白皮红心”县政权。各地基层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各地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开创。

第二,动员各类民众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的力量,抗战时期也不例外。早在1937 年8 月,毛泽东就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很好地执行了毛泽东的全民抗战策略:一是动员民众带钱带枪抗日,并依靠群众募捐和缴获的敌伪财产支援抗战,成绩斐然。如在中国共产党动员下,应城矿商在1939年每月为抗日捐赠1 万至8.5 万法币,解决了部队的军费难题。二是组建抗日十人团、忠勇救国团等基层民众抗日组织。从1939 年夏天开始,不到三个月,鄂中抗日十人团就发展了近15 万团员,有力支援了正规军作战。如日军在1940 年5 月进攻襄樊时,上述两团出动万余人将宋(河)应(城)公路全线破坏,烧木桥、拆电线,严重威胁了敌人的交通线。三是改造鄂中封建性的“汉留”组织为抗日团体。中共中央派党员漆先庭、刘天元打入鄂中“汉留”组织,改造其为抗日团体“泉华山”和“复兴景保山”,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其被日伪利用。群众被动员起来组成抗日团体,遇到战事可支援部队作战,平日则负责生产、保卫和侦查工作。

第三,组建地方部队。1940 年,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各部:地方部队对巩固根据地和补充正规军都很重要。地方武装的存在对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意义非凡,李先念认为地方武装在推动行政命令、保卫机关、铲除土匪、建立税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事实上,新四军第五师也是从地方武装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有了1939 年至1940 年的成功经验,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由最初仅囿于豫南、鄂中山区发展为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的广大区域。1945 年8月,建立起“东起安徽宿松、太湖及江西瑞昌、彭泽,西达湖北襄樊、荆门、当阳、宜昌,南起湖南南县,北抵河南叶县、舞阳……可征粮人口1085 万……66 个党政军齐全的县级政权”。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双重围困中,成功将各类零散人员发展为正规军,逐步变游击区为根据地,最终成功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从根本上讲,是在建设根据地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广大民众的利益。如1939 年6 月10 日、11 日两日米价比较:鄂豫边根据地内20 斤一大斗售价10 元,武汉(沦陷区)20 斤小斗售价31 元,大后方则是60元。而且,根据地内民众总负担比沦陷区民众轻80%以上,比大后方轻60%。1942 年边区民众赞扬:陈大姐(少敏),新四军,修水利为人民;河也满,引水好灌田;仓里满、心里甜,再不过荒年。

(三)根据地建成后的战略意义

鄂豫边根据地面积扩大的意义除了新四军建立了抗日政权、获取了人力物力支持外,还有两大战略意义。一是抗战时期支援正面战场。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内线包围了日伪军沿铁路、公路、江河上的重要据点和城镇;同时,国民党统治区又在鄂豫边根据地外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包围圈,鄂豫边区的日军事实上被国共两军内外双包围。如果日军要正面进攻国民党军队,过根据地时先要遭遇新四军打击,这也就不难理解日军为什么在发动长沙等会战前,必先攻打严重威胁其后方的新四军了。二是解放战争初期支援了其他解放区。1945 年8 月至1946 年6月,中原解放军6 万人把国民党30 余万人牵制在中原地区,有力支援了华东、华北和东北的兄弟部队,做好了迎击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

猜你喜欢

伪军边区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