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清末民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22-12-18

学习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想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汪 兵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一直是国内学界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史”研究的成果继续不断涌现,其中,王先俊教授所著的《清末民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书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仔细研读,笔者认为该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注重概念含义的界定

学术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衡量一部专著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清末民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书来说,最基本的学理概念无疑是“社会主义”。王先俊教授详细考察了社会主义概念的演变及其意义,他认为“社会主义”一词虽然在中国古代文献《礼记·礼运》中就已出现,但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近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且最先是在欧洲社会出现。不过,社会主义在欧洲的产生与发展却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个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充分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当然,在欧洲出现社会主义思潮以后,人们对它的含义的理解始终并不一致,在近代中国最初传播的时候也是如此。正如王先俊教授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在该部著作中的含义更多是指广义的社会主义,而非专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事实上,如果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是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形态。

整体来看,从19 世纪末期国人初识社会主义起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包括清末的传播、民国初年的传播、五四运动时期的传播等。相对于五四运动时期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清末至民初这段时间的传播则属于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社会主义在这一时期的传播无论是在规模和影响上,还是在人们对社会主义概念的理解上,与五四运动时期及其之后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的了解确实是由此开始。因此,若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来把握的话,那么清末到民初这段时期的传播则是整个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的源头。

二、遵循学术史研究的要求

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去审视问题,不仅是顺利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路径,也是严格遵循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就王先俊教授的这部专著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出解读。

其一,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研究(传播)史的角度出发进行审视。上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国内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研究的成果,文献资料主要有林代昭、潘国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姜义华主编的《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年版)、高军等主编的《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等,学术专著主要有高放、黄达强主编的《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杨奎松和董士伟著《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陶季邑著《论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彭继红著《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等。这些成果既为王先俊教授撰写《清末民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史研究视角,也为其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了良好的资料基础。就学术史研究而言,王先俊教授的这部著作也成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历程中的代表性著作。

其二,要从王先俊教授本人的学术研究历程及其成果角度出发进行审视。王先俊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长期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的研究,其成果颇丰且影响力较大。他十分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思想史”的研究,2006年编著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从该书目录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的政治思想、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农民政治思想、洋务派的政治思想、维新派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思想、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国民党诸派别的政治思想、五四运动以来资产阶级诸派别的政治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等。其中,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思想和国民党诸派别的政治思想等相关章节中,都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对其中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做了阐述。可以说,这部新著的《清末民初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就是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的深化之作。总体来看,王先俊教授的这部专著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探源”。

三、寻求跨学科方法的运用

研究中国社会主义传播史属于历史学范畴,自然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当代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因此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其实质说到底还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思想活动,是“社会存在”在人们思想领域的能动反映。因此,要在本质上把握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环境、具体情境、深层原因和基本规律,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此外,由于社会主义被视为一种思想和“主义”,因此对社会主义传播史的研究也应属于专门史研究中的思想史范畴,因而,除了前文提到的根本研究方法以外,还需要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其一,要注意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该书的第六章关于“清末民初社会主义传播的基本特征”的分析,主要运用的就是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研究源于西方世界,自“引入”中国以后,与其它领域相比,就因发生了种种变化而带有“中国”的特征。比如,社会主义在西方的孕育是对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结果,而中国人则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就可以实现的一种“超越”。再如,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可是中国人一开始却把无政府主义当作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介绍与传播。以上种种,要区别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要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

其二,要把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进行结合。没有离开社会史的思想史,也没有脱离思想史的社会史。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就强调,在思想史研究领域中需要注重运用社会史研究方法。其基本要求是,一方面要利用社会史研究的成果,从社会生活各领域出发对特定阶段的思想史发展进行学理分析,并要找出某个群体、某个思想家、某个阶级形成某个思想状态的复杂的综合原因,并描述其产生的影响在“社会存在”各个领域中的明显反应。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就是说要把思想看作是观念化了的社会,把社会当作物质化的思想来看待,这样就可以把一部思想史视为思想与社会不断互动的历史。

王先俊教授的这部新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它阐释的是清末民初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尽管其只是初步性的“化”,更多的仅仅是一种外化,但正是这种外化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了前期铺垫。从这个角度来说,该专著所凸显出来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猜你喜欢

思想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经”与“传”:思想史视野中的先秦文体类型和文本特点
高屋建瓴洞幽察微
——《中国管理思想史》评析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文学思想史专栏·汉代经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