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旋律电视剧“年轻化”
2022-12-18王靖茹
王靖茹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从聚焦乡村扶贫工作的《山海情》,到聚焦改革开放奋斗故事的《大江大河2》,再到讲述百年前新青年革命故事的《觉醒年代》,这些主旋律电视剧在不同播放渠道收获了口碑和流量,闯入了年轻人的世界,引起了年轻人的情感共鸣,在“90后”“00后”中找到了忠实的受众群体。
1 创作观念:审美导向、架构年轻化,团队制作务实化
影视剧中的主旋律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1987年“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的提出以来,主旋律影视作品正式进入观众视野。从英雄人物到社会民生,从历史人物到历史事件,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与变化。从近期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国》《跨过鸭绿江》等作品来看,扶贫工作和建党革命历史题材居多。为了确保主旋律剧作的历史真实感,创作团队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仔细考究,在复原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化加工,同时还要注重细节的运用。因此,如何在创作准备阶段就打破传统主旋律电视剧的藩篱,突破受众圈层,实现电视剧口碑和流量的双丰收,是创作团队一开始就要思考的要点。这些主旋律电视剧的成功离不开其创作团队创作观念的转变,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年轻、有匠心的团队。《觉醒年代》的导演张永新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作为导演,我和各部门想了好多方法。包括如何给这个作品定基调,如何定美学上的方向;如何布局叙事,平衡史实与戏剧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把中国的东方传统美学精神和理念,用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何让每一个角色,特别是主要角色的立体感更强,更生活化,更具有烟火气……”[1]年轻、有匠心的团队给电视剧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创作力量。
第二,审美追求年轻化,细节显真知。传统主旋律作品往往承担着严肃教育的重担,而成长于丰富的媒介和影视文本下的年轻人已经成了消费的主力军,对传统主旋律作品中“伟光正”的角色产生了审美疲劳,于是传统主旋律作品处于一种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因而,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反思和调整,厘清艺术品与商业作品的区别,摒弃标语式、口号式的主旋律作品,重新审视年轻化审美,着重把控作品中细节与空间环境的真实性。小到人物的语言、饮食习惯,大到建筑物、街景的设置,都力求还原真实性与时代气质。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视剧创作团队秉承“审美优先”的创作导向,吸纳年轻思想,在细节处精准把控,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而这些都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能够成功“破圈”,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
第三,大胆起用新演员,角色选取青春化。《理想照耀中国》的导演傅东育大胆起用年轻演员,他在采访中说到:“40个选题的原型人物里,年轻人居多,因此自然而然选择年轻演员来演。我们要做的,是让年轻演员们回到那个年代,并且使观众相信。年轻演员就是合适角色年龄的,我们这里有太多的年轻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真正的表演状态,他们是做得到的。”[2]而这些年轻演员所带来的流量加持,也吸引更多人选择观看主旋律影视作品。除了演员的青春化,角色的青春化也是重点。《号手就位》《大江大河2》以及其他电视剧中设置的角色大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年轻人对同龄人本身就有着亲近感,天然附带好奇心和共情。
2 情感结构:现实主义作品的社会认同与青春化书写
现实主义一直以来都是主旋律影视作品进行创作的重要原则,在社会发展每个阶段都蕴含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当下,主旋律电视剧融入了现实主义的时代内涵,正积极寻找其深刻思想与市场之间的完美连接点。
2.1 社会层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我们不能否认主旋律电视剧营造时代感、唤醒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感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话语权逐渐增强,青年一代对国家的归属感更加强烈。首先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已经成熟,社会各界强有力的爱国情感高涨。其次,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各界也急需优秀的主旋律大众化文艺作品来了解近现代中国真实面貌、还原真实历史细节,来滋润枯燥的生活并解答当下的一些困惑。而制作考究、内容精良的主旋律电视剧作品以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化、故事化,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回望中国历史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走进了人民的生活,让历史记忆与当下社会生活形成了互动。
“必须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否则就起不到聚合社会人心的作用……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机制表现为一种心理过程,意识形态运转的内在逻辑只有符合人的内心期待,才有可能被人们所接受;只有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情感认同。”[3]主旋律电视剧对历史影像故事的“再现”,不仅使观众得到了视听的满足,而且使观众融入了剧中人物的故事中,在心理想象和心理补偿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并认可了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价值观念,继而产生了强有力的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
2.2 影视作品情感青春化书写
当下,影视作品只有以观众为主体,尊重用户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传播。所以,近些年主旋律电视剧赢得观众认可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下聚焦当下年轻人的成长故事。例如,时代报告剧《我们的新时代》共分为六个单元,以真实事件为原型,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同地区的青年共产党员各自奋斗的故事。剧作讲述的虽然是党员的奋斗故事,但真实体现了普通人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琐事,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讲述了个体的成长故事。观众从这些主旋律作品中看见了更多平凡人的烟火故事,从年轻人打球与老年人广场舞的场地之争,到流浪猫、流浪狗的弃养问题,再到失独老年人的生存问题,以及职场女性的困境等,剧作在起伏波澜的叙事中勾勒出一幅幅展现现代生活的生动画卷。另外,主旋律电视剧在角色设置上也添加了更多“90后”“00后”的青春属性,使电视剧体现出年轻人的思想观念,让更多青年观众与电视剧产生同频共鸣,不再觉得主旋律电视剧枯燥无味。
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已经不再满足于只讲述向好向善的社会故事,而是力图在叙事中呈现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继而展现个体生命的成长。例如,讲述“青春之刃”的电视剧《号手就位》,描绘了一群大学生火箭军新兵投身军营,历经磨难最终蜕变成中国火箭军“王牌号手”的故事。这些特定时代的青春故事,有温度有力量、不空泛不虚假,年轻人也乐于接受这样的作品。这些展现个体生命成长的主旋律故事,使年轻人积极接受并转化为内在的情感判断和价值体系。
3 叙事重构:叙事观念拓宽、叙事主体转变
3.1 叙事策略与叙事观念新变化
笔者观看了多部主旋律电视剧,发现这些作品在对历史的叙述上都独具特色。首先是历史叙事的改变,以往创作者在拍摄作品时习惯淡化政治,更为侧重历史和艺术,而哲学家朗西埃认为政治和艺术密不可分,他们是相互重叠的领域,笔者也发现,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中没有刻意回避时代矛盾,相反这些献礼剧直面政治,真实、客观地描绘历史上的艰难与碰撞,将历史上的政治事件进行客观呈现。《觉醒年代》里中国因战争而产生的动乱以及历史人物之间的观点碰撞,《大江大河》中宋运辉因为出身问题无法通过高考政审等,这都让观众直面历史、反思时代问题,并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其次是历史叙事伦理,叙事伦理的研究包括叙事形式和伦理关怀两方面,主旋律电视剧运用政治化的历史叙事方式,不再使用脸谱化的手法塑造角色,而是塑造了“立体的人”,历史伟人被赋予了完整的人物弧光,让观众直呼再次认识到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这种叙事方式触碰了观众柔软的情感,又折射了历史时代的真实,让观众感叹大浪淘沙社会发展下个人成长面临的阵痛。再次是历史叙事的现实意义,如卡西尔指出“一方面它意味着过去的事件、行为举止,而在另一方面,它又意味着我们对这些事件的重组和认识”[4]。人们关注社会、关注历史,拍摄主旋律电视剧并非仅仅为了保存过去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为了借鉴历史经验,探寻其中的现实意义。例如,《觉醒年代》以《新青年》为线索,串联各历史事件,让人重温历史,通过历史叙事的互文性制造过去与当下的连接。
从叙事观念看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首先,其年轻化表现在观念的“微观化”,获得受众广泛好评的献礼剧在讲述历史事件时,都是采用微观的个人叙事来表现宏观的历史进程,从个人命运出发表现时代历史。例如,《山海情》《大江大河2》《号手就位》等电视剧,都是从小人物出发,以个人经历映射时代发展,又从宏观视角来观照个人命运。剧中的小人物各自奋斗,却又被命运交织在一起,个人的奋斗历程与时代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用个体的经历反映出了时代变革,这种历史叙事的“微观化”让观众更能融入情感、理解历史。同时,主旋律电视剧的题材类型得到了补充,除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还有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为题材的作品,涵盖农村变迁、科技创新、医疗卫生、都市情感、商业发展等多个方面。题材类型的多样化体现出主旋律电视剧和创作者们对自身内涵的不断开掘和丰富,这实质上也是对受众群体的拓展。增加对都市情感等题材的创作透露出对年轻受众的重视,而这一想法也是主旋律电视剧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3.2 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与真实性
在叙事主体的选择和塑造上,主旋律电视剧偏向塑造更立体、更有人格魅力、接地气的英雄形象,而且愈发将重点放在基层群众身上,因为观众会对具有“普通人性格特质”的角色产生情感投射。献礼剧中历史人物的角色塑造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人性光辉和更多元化的性格特征,如《觉醒年代》鲁迅的出场和毛泽东的出场都是通过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和极致的场面调度让观众调动自己的记忆,回忆起鲁迅笔下“人血馒头”的愚昧和冷漠,还有毛泽东自风雨中走来给人带来的希望。除了历史人物,当下生活中人物的选取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快递员、外卖员、医务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大学生、保洁员等都体现出了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基层人物在叙事中变得更加立体、有血有肉,一举一动都牵动观众的心。
4 传播路径新变化:互联网思维新突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环境,先电视台、后网络的传播模式逐渐让位于网台同播甚至是先网播、后电视台买版权再播放的模式。传统媒介的传播路径发生变化,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提出,后出现的媒介是对之前媒介不足之处的补充调整,而互联网的发展改善了电视台播放不够及时等劣势。
4.1 平台多样性带来传播渠道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5]作为传播正向价值和主流舆论重要载体的主旋律电视剧,承担着服务人民、宣传政策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省级卫视对主旋律电视剧情有独钟,因为其收视率更为稳健。而新媒体时代到来后,电视剧的宣传变得个性化,每个平台播出的内容都根据平台风格存在差异化。从央视看,除了在黄金时段定点播放《觉醒年代》,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央视频也积极对其进行推送。在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主旋律电视剧频频登上热搜,“觉醒年代为何能让人共情”“觉醒年代·巴黎和会”等词条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这也体现了《觉醒年代》电视剧强劲的长尾效应。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各大平台如豆瓣、微信等,用户年轻且黏性高,自发性更强,而主旋律电视剧在这类平台的有效宣发加速了其年轻化的步伐。
4.2 短视频平台、小程序、公众号的“自来水”
作为网络亚文化青年阵地的哔哩哔哩(bilibili,B站),其用户的二次创作能力极强,由698万粉丝的B站UP主(视频上传者)“木鱼水心”所剪辑的《觉醒年代》剧情介绍,单集播放量近600万。还有很多UP主以主旋律电视剧为素材,制作出了各种“燃向”“热血”的混剪视频,这些视频中有些视频的播放量和点击量甚至超千万,年轻一代用点击量证明了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的“出圈”。除B站外,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对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许多人物的表情包、精彩剪辑等都收获了大众喜爱,也激发了更多人的观看兴趣。
5 结语
主旋律电视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让观众有愉快观剧体验的同时获得了艺术洗礼,并能以一种崭新的认知来看待主旋律电视剧。未来我国将会迎来更多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者们既要牢牢把控创作观念和情感结构,又要注意内容质量,倾听观众声音,还要灵活运用新媒体的优势,使作品继续“年轻化”,继续“破界”“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