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元素及其实施路径探索*

2022-12-18杜雪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中医药思政

晏 丽 杜雪琴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2016年12月7—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个角落,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实施课程思政。随后,全国范围内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展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高校教师也在各自专业领域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好的翻译能够让中国在现代化国家的构建中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1]。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医翻译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中医翻译课程大有所为。本文结合中医英语翻译课程的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中医翻译教学,探索中医英语翻译的课程思政模式,使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育人和育才的双重目的。

1 中医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教育的特点

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传播,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蕴含了鲜明的文化态度[2]。作为一名中医翻译工作者,不仅要了解中医文化,而且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翻译能力以及中医相关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中医认同以及文化自信等。中医英语翻译课程作为培养中医翻译工作者的重要阵地,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以中医学与数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关系为例。如《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医学中则体现了生命观——积极主动,防患未然。再如,《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医学中则体现为自然观——天人相应,顺势而为[3]。

2 中医英语翻译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实施路径

中医英语翻译课程作为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或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应结合其课程思政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整个中医翻译的教学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学生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

2.1 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民族性”原则作为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基本原则之一。中医名词术语的对外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输出,旨在将中医文明传入西方国家。“音译法”是最能体现民族性的翻译方法,既可以鲜明地呈现中医术语的文化归属,又能够彰显民族性。因此,有学者提出,为规范中医术语英译,宜将“音译法”作为方剂名、穴名、药名以及书名等的第一译名[4]。其中,方剂名的翻译尤为典型。不少隐喻类型的方剂名称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恰当地使用音译法翻译可以避免误解。以发汗解表类方剂“小青龙汤”为例。青龙为中国古代四象之一,小青龙汤中的麻黄加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如青龙兴云致雨一般,因此其命名与功效有关。中医借用中国古代五色诊治疾病,“青”对应春季,此处“青”并非某一种具体颜色,而是一种颜色范畴,故译为英文blue不合适。此外,中国文化中“龙”的吉祥寓意与英文单词dragon也不对应,因此将“青龙”译成blue dragon不妥。相反,若遵循民族性原则,将其音译成Qinglong,则可以帮助外国读者对“青龙”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形成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中医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因此,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将术语翻译原则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2.2 通过中医典籍翻译的教学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中医典籍的古典文学色彩浓厚,文字晦涩难懂。《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的权威代表,其书名的英译一直争议不小。其中,“黄帝”一词大多翻译为“Yellow Emperor”。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象征了高贵,是代表皇者之尊的色彩。很多与黄色相关的汉语词汇都是褒义词,如“黄道吉日”“飞黄腾达”等。相比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黄色,英文单词“yellow”仅表示一种色彩,故无法还原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的深刻内涵。英文单词“Emperor”意为“君主,皇帝”,而在中国能用该词表示的应从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开始。根据上述解释,将“黄帝”译为“Yellow Emperor”并不妥当。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翻译《黄帝内经》书名时,在比较中西语言差异的同时,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典籍翻译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入了解中医典籍文化的重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3 从中医语言特点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豪感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感 使命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把中医语言的优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黄帝内经》行文讲究修辞,除了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等,还包含了对偶和联珠等。以《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一句为例:“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此例句既使用了对偶,也使用了联珠的修辞手法,因为该句不仅形式上工整,结构上匀称,而且采用前一句话的结尾词作后一句话的开首词,使两句话首尾相连,丝丝入扣。美国医史学博士伊尔扎·威斯(IIza·Veith)将这句话译为“Grass and herbs bring forth the five colors, nothing that can be seen excels the variations of these five colors. Grass and herbs also produce the five flavors, nothing excels the deliciousness of these five flavors”。该译文尽量保留了原文工整的形式和匀称的结构,但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没有把原句联珠的修辞手法体现出来,且翻译与原文“不可胜视”和“不可胜极”的意思不符。因此,教师在讲授中医语言特点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医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以及将中医文化翻译好、传播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4 将中医翻译与翻译技术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列入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近年来,翻译技术在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翻译技术作为一种综合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中医药院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既符合新时代高校建设新文科、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要,也符合高等外语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当前,中医翻译仍处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无法跟上中医药国际化的步伐。将翻译技术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中医翻译教学中,是实现中医翻译教学现代化和中医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经。因此,教师在讲授翻译技术这一章内容时,可以尝试融入搜索技术、语料处理技术、术语管理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理念,帮助学生建立将传统中医翻译理论和实践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意识。

3 结语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大举措。当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中,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在各自专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中医英语翻译课程作为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或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涉及学生群体面广,因此思政教育的土壤肥沃。况且,中医英语翻译课程自身的文化价值涵纳度高,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学生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大量育人元素可供挖掘,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上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中医药思政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