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萨风筝的特性、功能及保护策略研究*

2022-12-18王紫霞王天俊

西藏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放风筝拉萨风筝

王紫霞 王天俊

(1.西藏自治区体育科学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2.新疆理工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100)

2017年,文化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共同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提出,“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落实此《计划》,同年西藏自治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西藏自治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并明确指出“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展示平台,提升西藏传统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拉萨风筝作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华,因其自身独有的造型、图案、争斗特性功能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在与中国其他地方的风筝媲美中独树一帜,同潍坊风筝山东省潍坊市、南通板鹞风筝江苏省南通市风筝、拉萨风筝一并被列入2006 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 年拉萨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藏区放风筝的习俗一直被延续。关于拉萨风筝的历史起源目前没有准确的史料记载,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关键词搜索“拉萨风筝”总计仅6 篇文章,起源问题以民俗学者、风筝爱好者、民间艺人、风筝传承人根据现有史料推断而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拉萨风筝起源于聂赤赞普时期;西藏风筝可追溯到一千年前,自从藏族掌握造纸术之后,就有了风筝锥形;从内地传入,时间大约在清代,由驻藏大臣的侍从和兵丁从四川、云南等地将风筝带入西藏;风筝由克什米尔等地的缠回带入西藏;西藏风筝起源于热振摄政王时期,由印度传入西藏。课题组于2017—2020 年先后赴拉萨、日喀则、林芝等地实地调研风筝的制作工艺,多次走访2007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苏夫啦、次旺仁钦啦、普琼啦等学者的基础上,全方位解读拉萨风筝的现状,主要是为丰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从拉萨风筝的历史起源、拉萨风筝的造型以及放飞季节的差异、风筝的制作过程等方面斗胆探讨拉萨风筝的文化、健身、娱乐、欣赏、教育、博弈等功能。

1 拉萨风筝的概况

拉萨风筝的历史起源问题是所有风筝爱好者以及研究者最关心而且一直深究的课题,有关现存记载西藏风筝渊源的历史资料很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关键词搜索“西藏风筝”没有找到一篇关于西藏风筝的文章,由于缺少详实全面准确的历史文献和足够的佐证资料致使研究困难重重。目前关于西藏风筝历史起源的很多观点都是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风筝爱好者、老民间艺人、风筝传承人、大众媒体,根据现有记载的史料推断论证而来的说法,那么拉萨风筝究竟是何时、何地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由何种人最初开始接触,在历史长河中承担什么样的功能,这些问题大家都没有拿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拉萨风筝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是拉萨风筝起源于聂赤赞普时期;西藏风筝可追溯到一千年前,自从藏族掌握造纸术之后,就有了风筝锥形;二是从内地传入,时间大约在清代,由驻藏大臣的侍从和兵丁从四川、云南等地将风筝带入西藏;四是风筝由克什米尔等地的缠回带入西藏;三是风筝由克什米尔等地的缠回带入西;四是风筝起源于热振摄政王时期,由印度传入西藏。这四种说法各有千秋,相信会在以后多方面的研究领域中能够还原历史真相,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加入到拉萨风筝的研究中挖掘拉萨风筝最初的由来。

1.1 拉萨风筝放飞的季节

西藏放风筝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集中在拉萨和日喀则,放飞季节是藏历七月中旬,风筝在民间是打场送风的纸鸟。按照当地的习俗,风筝放早了,秋季会过早结束,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过去西藏风筝的放飞有许多规定:在时间上,拉萨是雪顿前后放飞,如今风筝已经由一项贵族游戏演变成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但在时间上仍然保持着传统。

1.2 拉萨风筝的争斗过程

拉萨风筝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争斗上,“会打架”被称为“斗风筝”或“单挑”[1]。交战期间谁的风筝能从上方压住对方的风筝线,谁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双方的风筝线接触后,双方立即开始放线收线,上面的风筝往下压,下面的风筝往上抬,在放线过程中,通过相互摩擦想方设法隔断对方的线,这便是斗风筝最紧张,刺激的时刻了。两只争斗的风筝在空中旋转,两根线交叉缠绕,一只风筝被绞断了线,另一只风筝就获胜。“会打架”的拉萨风筝,不仅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户外娱乐活动,同时也考验着放风筝人的技巧,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

2 拉萨风筝的制作工艺

2.1 风筝线的制作过程

风筝线藏语称“姑巴”,线大多采用优质的羊毛制成,风筝线的制作极为考究,线太粗会影响风筝的重量、线太细容易断。风筝线的制作为先将撑长的羊毛拴在手柄上,另一头拴在锥子上并转动锥体,利用锥体的惯性将毛线拧紧后再将毛线上浸涂个人秘制的“那”,“那”涂料是藏区人民的一种特制产物,其主要成分包括:玻璃碎渣,松香,面粉,白糖,鸡蛋等。在制作“那”时,首先要将玻璃碎渣(如暖瓶内胆、窗户或镜子碎片等)放入石钵当中,捣碎成极细的粉末;其次在玻璃粉末中加入面粉、水及其他原料;最后将涂料加热至糊状,冷凝后,将其均匀涂抹在线上,需要两到三人协同完成。一个人将冷却后的“那”抟握在手中,将风筝线自指间捋穿过涂料,另一个人则将线慢慢地缠绕在线轴上。一般会选择在一个风雨日丽的日子进行涂抹操作,否则线不容易干,且操作人之间的距离要在10 米左右,保证风筝线在缠绕过程中已然干透。

2.2 风筝轴的制作过程

轴是在比赛过程中用来操纵风筝的轴承,轴在藏语称为“扩罗”,有大小之分,轴越大,收放线的速度越快,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轴,因此参赛者年龄大小,风筝大小、手的大小、风的大小都是决定轴大小的重要因素。轴分为六轴、八轴,十轴,十二轴等,比赛中受风力和牵引力等因素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轴不够结实就很容易散架,功亏一篑。

2.3 风筝形态与图案的构思

风筝上大多绘有彩图,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图案:1.切瓦,呲牙,象征猛兽或魔鬼的獠牙,有震慑对方的含义。2.甲午(大胡子),表示威武雄壮、成熟老练的汉子。3.米洛,意思为瞪眼,表示对对手的愤恨敌意]邦典(围裙)藏族妇女结婚后要在腰上围上一圈五颜六色的彩色条纹布,象征妇女的美丽。5.更林,意为胫骨号,密宗乐器之一,表示具有强大的法力。6.过马尔,其意为光头,有心形和三角形图。7.更林、双色过马尔其意为胫骨号,密宗乐器之一,表示具有强大的法力。8.蓝底日月图,日月图案多见于佛塔顶上,寺院装饰外,藏族会在门板、灶台、厨房墙壁和面具等上绘以日、月图案。除此,藏族男性80 岁本命年讲究穿白色氇氇藏装,背部要缝上布质或呢质剪裁的日月图形,象征祈求安康、长寿,像日月般永存。这种风俗在有些农村的地方仍有存留[2]。

3 拉萨风筝作为民间游艺的价值功能

3.1 健身功能

风筝作为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同时也是非常有益健康的活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心理压力也与日剧增,网络虽然使人们在时间、空间上拉近距离,使人们的交流不受时空的制约,但便捷的网络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解决办公、购物等。长期久坐注视电子屏幕,颈椎病、腰椎病、白内障等,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隐患。随着风筝的此起彼伏,人体多个部位不停变换姿势,缓解肌肉僵硬;随着风筝的风向、高度,以通过调整力度保持平衡,达到健脑的功能。“风筝在天,以能清目”,放风筝,需要调整视觉,缓解眼睛疲劳。空旷的户外、空气清新,人们远离城市的宣泄,身体和心灵都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强身健体的同时愉悦身心。

3.2 娱乐功能

风筝活动越来越多受到大众的青睐,风筝文化的复兴,不再是古典艺术的重生,更是人们对风筝艺术内在精神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生活憧憬、大自然的向往,成为了现代社会气息下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道亮点。

3.3 传承功能

西藏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蓝天白云、广阔无垠的高原自然环境中,藏族先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的藏文化,拉萨的风筝更是别具一格,许多风筝爱好者在闲暇之余,休闲、健身娱乐、切磋技艺,无疑是对本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最好的行动。

3.4 观赏功能

宋代诗人邵雍在《呈富相风筝》中写道“合国人皆仰面观”“好向丹霄休索線”当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下徐徐飘起,众人皆抬头观看。当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下徐徐飘起,风筝不仅仅局限于游戏、娱乐、比赛、交流,而且已经上升为人们装扮点缀生活的奢饰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还会将风筝模型装裱、收藏、送亲友等。

4 拉萨风筝面临的困境

4.1 传承方式单一、现代传承人后继乏力

社会转型时期,网络文化快速传播,现代人的闲暇时间大多集中在网络上,而传统文化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有些停留在某个区域,某个时间点上,过了这个区域或者时间点就结束了,即使通过网络传播,也会很快被网上大量的信息淹没的无影无踪[3]。网络信息大量充斥着当代的年轻人,他们的爱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关注于网络媒体,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花费精力投入到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4.2 放飞风筝的场所逐渐缩小、场地受到限制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楼大厦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原来拉萨河边是放风筝的好地方,而现在的拉萨河边到处都是美食街、步行街、停车场。原来放风筝是在自家平房顶上、围墙较低,在放风筝的过程,注意力高度集中,摔伤的事故较为多见,随着人们安全观念的逐渐提高,且现在人们大多居住在高层单元楼里,放风筝的环境和场地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放风筝的场所。

4.3 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笔者在百度上以“拉萨风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关于拉萨风筝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多,当地关于风筝的宣传更多是区内的一些爱好者对风筝图案、模型的收集整理,开展宣传活动也仅限于区内,规模较小,宣传力度不大,主要表现为对参与者发放带有风筝图案的T恤、纪念册等。

5 对策及建议

5.1 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选修课,举行风筝比赛

体育课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体育课本身是在一种完全放松和开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风筝技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看似是在肢体上掌握某种技能,实质是在肢体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三观。中央第六、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藏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钱、有闲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追求已经向观赏性向体验性转变,拉萨作为全国大型旅游城市之一,游客逐年增多。以雪顿节和西藏自治区体育局举办的“民族传统体验月”为平台,在拉萨北郊赛马场内增设风筝体验活动,将当地民间体育与旅游充分融合,既是对民间体育的传承,也是对旅游业的补充和丰富。

5.2 优化放飞风筝的场所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健康行动(2019—2030 年)”,要求统筹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推进城市绿道慢跑道的建设,努力建设“15 分钟健身圈”[4]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积极响应国务院全民健身战略号召,将拉萨北郊赛马场打造为:“15分钟(1公里)健身圈”,附近有羽毛球、篮球、网球、游泳馆、健身设施较成熟,健身人数常年居多;区社体中心长期配有民族传统体验设备,藏棋、骑马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验人数络绎不绝;赛马场内场地宽广,地面平整,铺有塑胶跑道,赛马场内放风筝安全可行,既解决了无处放风筝的后顾之忧,又增加了拉萨旅游的趣味性。

5.3 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业的宣传网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不管是保护、抢救、还是利用和传承发展,都必须借助现代化传播的手段和方法”[5]。集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实的记录,建立大数据库。数据库在资源交换、共享、管理等环节上具有明显优势,文化部门牵头建立专业网站,开展普查工作,摸清西藏各地的风筝特性,将普查的真实资料,归纳、整理、存档。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出版发行,予以推广宣传。

猜你喜欢

放风筝拉萨风筝
拉萨舰,入列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Aresearchon lexical density-acase study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papers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放风筝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