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验录》吴天士寒入血室案1则辨析*

2022-12-18董妍妍罗世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1期

董妍妍 罗世旷 吴 凡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吴楚(1635年—1708年),字天士,清代安徽歙县人,新安医家,撰有4部医著,《宝命真诠》《前贤医案》《医验录》初集和《医验录》二集。本文所选“寒入血室”案辑于《医验录》二集卷一伤寒篇。

1 医案原文

辛未春,潜口同学兄汪君起坦之次令媳,病甚奇怪。每日间屡发寒战,发时扬手掷足,浑身颠簸,身体凭空跳起一二尺高。前医或用发散,或用养血,药俱不效,计已七八日矣,始邀余为诊之。

右脉略有一线,左脉全无,视其面色如平常时,舌色微白,问其病状,应对清悉,精神爽朗。余语起兄曰:“此病无脉,然却不死,不必急,待吾细细思索。此刻入郡应朱太守之召,仓卒间恐用药不当,待吾坐轿中,细想其理,明日仍不来,后日准来,定有良法,今且停药勿乱服”。即别去,坐在轿中暗自揣摩:观其病容,断然无恙,何故竟无脉?已经几日,此必为寒所束而筋脉不舒,故脉不出而战栗跳动也。肝主筋,又主惊骇,又系左手无脉,此皆肝脏所主之病无疑,必由肝经受寒而然。伤寒书有热入血室一证,既有热入血室之证,又岂无寒入血室之证?古人往往只说一半,后之明者自可悟其全,如东垣云气有余便属火,后人因悟气不足便属寒。夫热入血室者,病由三阳经入,虽受寒亦为热病,故谓之热入血室。血室者,肝也,由月信行时,热邪乘之而入也。此疑其为寒入血室者,原无外感三阳之证,想亦由月信行时,血室正虚,寒气客之,肝脏有寒,郁闭不得出,所以筋脉收束而战栗惊跳也。彼之热入者,凉以解之,则此寒入者,自当温以舒之也。

揣摩既定,如约往视之,脉病俱如前。余问:“此证初起时,可是月信行后起否”?答云:“正是”。余笑曰:“得之矣”。遂举方,用肉桂一钱五分,温逐肝经之寒;用柴胡一钱,疏通肝气;用当归二钱、川芎八分,助肝经之血;用丹参八分,去污生新;用吴萸三四分,引药入肝;用天麻八分,搜肝经之余邪。止此数味,服下一剂,是日便安静熟睡,绝不战跳矣。十日之奇病,一剂立愈。次日复为诊之,脉已出,只予养血药一剂,竟可勿药矣。起兄笑谓余曰:“此证奇,而用此药亦奇,只一剂便愈尤奇,不谓吾兄遂奇至此也”[1]!

2 医案分析

患者左手无脉,右手脉尚有一线,“无脉”指患者的左手脉无搏动或搏动减弱,不能触及,多因机体极度衰弱,如大失血、产后、大病后期等,气血无以鼓动,故触摸不到脉象;右脉尚有一线,即脉细,多为阴虚或血虚所致。然,患者面色如常,舌色微白,对答清晰,精神尚好,似与脉象所主的“虚候”相违背,吴天士细细思考之,考虑因寒束肝脉所致,筋脉不舒,故脉不出;肝主筋、主动风,风动惊骇而出现“扬手掷足,浑身颠簸,身体凭空跳起”之症;肝脉反映于左手,左手无脉,可推断此乃肝脏所主之病,由肝经受寒使然。

肝藏血,女子以肝为先天,且肝脉络阴器;冲任二脉,一为血海,一主胞宫,为妇人生养根本;妇女之“血室”,是以妇女月经生理为中心的综合性的功能概念,以胞宫为主体,包括与其相连属的冲任二脉、肝脏等共同构成,同时也与厥阴、少阳经有密切联系。吴天士断定此病为“寒入血室”,即妇女时逢月经来潮或月经将净或产后气血大伤之际,血海空虚,风寒外邪乘虚而入与正气相搏,或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结于血室,正如案中所言“气不足便属寒”所致。一般情况下,妇女经期感邪是可以通过自身功能的调节不药而愈的,但若产后或机体机能下降又逢经期,胞宫空虚,外邪侵袭,或寒袭于内,机体不能袪邪于外,就可能出现瘀阻胞宫的异常现象。

吴氏方用温经汤加减,所选皆为入肝经的药物,将“治肝必柔肝”“治风先治血”的治疗大法蕴含其中。方中,肉桂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少阳和厥阴相表里,柴胡为少阳药,不仅可疏通肝气,还同诸药调理三焦气血;当归柔肝养肝,防止肉桂燥烈之性伤肝,同时能补血活血,合川芎助肝养血;丹参有3个功能:一是同性温的吴茱萸加强活血通经止痛之效,二是能制肉桂燥性,三是丹参入心、肝经,祛瘀生新,防止寒凝所致瘀滞肝经;天麻可息风止痉,平肝祛风通络,并搜肝经余邪。诸药同用,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痉之效。“寒入者, 自当温以舒之也”,遂药至则病除,不外乎他人称“遂奇至此也”!

3 文献回顾

《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虽未明确提出“寒入血室”病名,却早已有“寒入血室”的相关论述。如《灵枢·水胀》云:“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2]。本段描述了寒入血室后,子门闭塞,恶血当泻不泻,最后形成石瘕,并指出其治疗原则为“可导而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只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阐释了“妇人之病”有3个原因,是“虚、积冷、结气”,其表现有在上、中、下的不同,病情迁延则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若是积冷、积寒积于下焦血室,即是寒入血室,可“行其针药”。

4 类证鉴别

本案所述“寒入血室”症状当与疟疾、厥证以及痫证相鉴别。

疟疾,和本病证的共同表现有寒战,但伴有高热、出汗,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实验室检查可见疟原虫,一般有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史,多在夏秋季节发病。

厥证,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多为急性发病。轻者短时间内即可苏醒,重者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引起厥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其病机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厥证常见气、血、痰厥,属危急重症,当以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常见疾病,又名“癫痫”,俗名“羊癫风”“母猪疯”。与“寒入血室”的共同特征为发作时四肢抽搐,痫证还表现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扑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作如猪、羊叫声,不久渐渐苏醒,醒后一切如常人。痫证具有突然性、暂时性与反复性3个特点,多由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患他病之后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痰迷心窍而致。其中尤以痰邪作祟为重要病理基础。病久可导致瘀血内阻或正气亏虚,临床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5 案例总结

现有文献记载的“寒入血室”案首见于清·陆清洁的《医药顾问大全》[3],实则首次由新安医家吴楚在《医验录》中倡发。唐代名医许胤宗云:“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民国华国振在《留香馆医话》中亦云“医者,意也。凡治一病,对于天时之寒暖,人事之劳逸,体格之强弱,年龄之老少,病前之饮食起居,平素之有无宿恙,一一皆当推究,以意融会之……自有的对之方,得于心应于手”。通过吴氏诊治思路可知,“寒入血室”概念当为吴氏医意精思提出的新见解,此例奇证, 吴楚从“寒入血室”分析, 自配温剂奇方而治愈, 体现其学古人而不拘于古的创新治学态度、高深的医学理论、灵活的辨治方法、善用温补的精湛技能,对后世治疗此类病证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